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叫做「銀針試毒」的鏡頭,在一盤菜或者一杯水被端上來後,人們會用一根銀針戳進去觀察銀針的變化,如果銀針變黑了就說明該食物有毒。但事實上,銀針試毒只是針對砒霜,並不能夠試出其它的毒劑。這是因為砒霜和銀接觸後,產生化學反應會出現黑色的硫化銀。
在動物中,也有一種像銀針一樣可以試毒的動物,它們的名字叫做鱟魚。從事製藥行業的朋友對它或許會比較熟悉,人們在檢測細菌感染和毒素汙染時就會用到鱟試劑,而鱟試劑就是通過提取鱟魚血液並處理後製作而成。鱟魚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銅元素,因此顏色十分美麗,呈現海水般的淡藍色。
對鱟魚血液的研究,人們花了很長時間。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就開始對這種神奇的物質進行研究,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們才挖掘出鱟魚血液的醫用價值,並在十年後初步製作出了鱟試劑。在這條鱟魚血液研究的道路上,人們走了八十多年,耗費了兩三代科學家的心血,著實不易。
鱟試劑有著獨特的檢測方法,在被試物質中加入鱟試劑,如果物質中含有細菌,試劑則會凝固。但並不是所有細菌在接觸鱟試劑後都會出現這種情況,而是在細菌內毒素或者某種真菌在接觸鱟試劑後鱟試劑才會凝固。在臨床醫學中,鱟試劑可以檢測出讓人發熱,甚至是休克或者致死的細菌。
如此看來,動物界的「銀針」並非浪得虛名,且它的用途似乎比銀針更加廣泛,因為它能夠檢測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種類比銀針更多,而且反映更加迅速、準確。除了在製藥行業中,食品行業也會運用這種試劑對食品的安全進行檢測。但用途如此廣泛的試劑,其製作過程也並不簡單,並不是說只要從鱟魚身上把血液抽出來就可以檢測,因為人們在製作的過程中還需要保證這種試劑的精確度和靈敏度。
在抽取出鱟魚的血液後,人們需要提取出它的細胞溶解物,這才是鱟魚血液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為了方便保存和提高試劑靈敏度,人們會把鱟魚血細胞溶解物中的抗脂多糖因子去除,同時再加入鈣、鎂離子。當然,這只是普遍的鱟試劑的製作方法,鱟試劑需要檢測的物質的不同,它們的製作方法也不同。
按照不同的檢測用途,鱟試劑可以分為普通、高靈敏、特異以及定量四種種類。普通鱟試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屬於比較通用的試劑,可以檢測出普通的細菌內毒素;高靈敏度鱟試劑,顧名思義可以通過超高的靈敏度檢測出極低含量的細菌內毒素;特異性鱟試劑用於檢測攜帶了可以對鱟試劑產生幹擾的物質中的內毒素;而定量鱟試,則是劑用於檢測出該物質中細菌內毒素的含量。或許,某些物質只是動物身上十分普通的一個部分,但在人類世界裡它們卻有著許多不同的用途。今天就到這裡啦,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