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國,不僅底蘊深厚,而且在數千年的歲月長河中,還孕育出了燦爛奪目的華夏文化。特別是古人流傳至今的那些至理名言,不僅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思想,還飽含著深刻的哲理性,這對於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還具備著借鑑與警示意義。如果我們把這些古人精華運用到生活實踐活動中,也會給我們迷茫的世人指明前進方向,讓大家少走點人生的彎路。
比如古人有云:「事莫做絕,話莫說盡」,這句老話中的大智慧,可以說是意味深長,就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味吧。
作者今年虛歲五十,雖然談不上經歷過大風大浪,但是對於人情冷暖,卻也感觸頗深。人生難免磕磕碰碰,那是因為年輕時候尚且幼稚,當體會過歲月滄桑巨變後,再靜下心來,就會對做人做事的方式,有了不一樣的感悟,因此很願意與有緣分的諸君分享。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也是告訴我們,做事情千萬不要做絕,要記住留下迴旋的餘地。要知道進退有路,才是成熟的人生格局,如果一意孤行,當不能前進,又沒有退路的時候,那時候再後悔,將是於事無補啊!
還是舉個例子吧:80後曾經有一句口頭禪,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一些人深受這句話的影響,所以做起事情無所顧忌,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對別人的痛苦熟視無睹。
可是這種互害模式的出現,沒有任何人可以獨善其身,畢竟衣食住行都交叉在一起,需要互相服務。比如修理電器的人坑了他,他卻用有害食品坑別人,別人有用其他方式坑了這個修電器的人,最後全被坑了,沒人能逃脫掉。
再加上一個觀點,也許更有說服力:睿智的人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言下之意就是做事不能做絕,哪怕是一件你非常有理的事情,對方認錯了,也能實心實意願意悔改。那麼你就要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時候,千萬不要繼續趕盡殺絕,一旦把人逼到絕境,他如果做出極端的事情,這反而會讓你得不償失啊!
普通人說話也是如此,要知道給別人留有分寸,不要拿心直口快做理由,那是一個人缺少涵養的表現。哪怕是和至親至近的人講話太刻薄,也會傷害了彼此之間的親情,我們何必不含蓄一點表達意願呢?
當官更應該懂得這個道理,絕不能把話說滿,要知道變化比計劃快,你認為是一件板上釘釘的規劃,可是如果遇到些突發事件,會讓結果適得其反。
所以聰明的學者,只去用心做,不會到處去浪費時間搞試驗,更不會一意孤行把話說盡。只有靠「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探索中勇往直前,因此就不會失去任何機會,同時在前進中又及時糾正偏差,所以更不會出現重大失誤。
佛像不說話,卻一直受到膜拜,這是因為他們用眼睛盯著世界。
所以老祖宗告誡後人:「做人做事要緊睜眼慢張口」。不要認為你說的和想做的就百分百正確,要懂得在世間萬物瞬間萬變中遊刃有餘,變數太多,你認為的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還是舉個例子吧:我們結婚前都會海誓山盟,海枯石爛也不變心,可是結婚後生活一旦發生變化,如果兩個人不懂得及時糾正磨合,最後就勞燕分飛。這就是我,話說盡也沒用,不如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哪怕好話說盡也是枉然啊!
因此,我們做事和說話,不能做絕和說盡,要懂得留有餘地。這世界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正確,更沒有百分之一百的錯誤,每一次的一意孤行,只能會「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人生還是不要武斷的規劃太遠,只有懂得「摸著石頭過河」,在不斷變化中前進找方向,才能衝破艱難險阻啊!
古人這句忠告的含義,作者在有限的認知度範圍內,給諸君班門弄斧了,你如果有更好的見解,能告訴我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