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蝙蝠為什麼可以攜帶那麼多的病毒,自己卻不生病呢?它的抗病毒機制是否可以應用於人類治療病毒感染呢?
西瓜視頻:https://www.ixigua.com/6790316396560515596
本視頻發布於2020年2月6日,播放量已達兩百萬
用戶5740252769274:
強烈要求中國政府對野生動物病毒年年檢測,做到心中有數,有效提防新病毒對人類危害。
冰點純:
了解蝙蝠,認識病毒,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狀態,獲利的還是人類本身。這段小視頻能讓我們學習很多知識,值得一看!
大家好,我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劉奇。現在大家都在忙著防治疫情,我的很多同行也在加班加點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目前主流還是認為:蝙蝠應該是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那麼我,就是研究蝙蝠的! 其實呢,蝙蝠已經不止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了,2003年的非典SARS病毒,2013年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病毒,在非洲不時爆發的伊波拉病毒,以及2018年的廣東豬瘟病毒等等都被證實起源於蝙蝠。這個蝙蝠到底怎麼搞的,沾染上那麼多病毒?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蝙蝠,和它攜帶的病毒。
蝙蝠呢,其實是哺乳動物翼手目動物的俗稱,它呢可以說是哺乳動物裡的奇葩,長翅膀、能飛行,住在山洞,晚上出沒,不用眼睛而是使用回聲定位導航和覓食,冬天還會聚在一起冬眠。 那蝙蝠為什麼可以攜帶那麼多的病毒,自己卻不生病呢?這可能和蝙蝠選擇的進化之路有關。照道理說這世上凡事都有代價,飛行也是。作為哺乳動物中唯一會飛的種類——蝙蝠,為了維持高耗能的飛行,身體需要保持高代謝率,以修復快速損傷的細胞。所以蝙蝠不冬眠時,會保持40°左右的體溫,類似於常年發燒,這時候免疫系統始終處於警戒狀態。但體溫過高,細胞更新就會很快容易導致DNA複製出錯。
但是沒關係!蝙蝠進化出DNA複製超高的修復能力,另一方面,蝙蝠體內許多與過度免疫和炎症反應相關的分子,卻在表達和功能上都受到了抑制,避免了組織器官在抗病毒期間受到損傷。讓蝙蝠擁有了極強的對抗疾病的能力,順便幫助蝙蝠具備了超長壽命,有些物種壽命長達40多年,這是同體型其他哺乳動物難以達到的。
本來說好的代價,結果讓蝙蝠成為自然界bug一樣存在,以至於除了兩極和一些偏僻的島嶼外,全球都有蝙蝠的分布,目前世界範圍內野生蝙蝠光是種類就有1300多種,佔哺乳物種總數的1/5左右,也就是說平均每五個「野獸」,裡面一個就是蝙蝠。那麼蝙蝠吃什麼呢,總體來講,蝙蝠有兩種食物一是各種昆蟲,二是植物的果實、花蜜等,除此之外,南美洲的一些蝙蝠既吃蟲子也吃水果,還有一些蝙蝠可以捕魚,捕食青蛙,甚至是吸血,蝙蝠喜歡聚居在陰暗潮溼的洞穴,其種群數量更是驚人,有的蝙蝠幾百萬隻聚集在一起生活,這麼大一個動物類群,病毒多了點,也沒什麼奇怪的。
關於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中間宿主等信息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認,但根據以往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一些規律,蝙蝠體內的冠狀病毒,一般來說,像SARS一樣並不會直接讓人致病,需要跑到中間宿主,比如果子狸的身上,完成進一步的變異,變成對人易感的病毒,當然蝙蝠體內的病毒也會在蝙蝠的群體內不斷的發生變異,所以普通人儘量不要去接觸蝙蝠。至於吃蝙蝠,這事是有的,我在野外調查時,當地的居民就親口說經常去抓蝙蝠回來吃,養生或是滋補吧,估計以後大家應該不會有這個興趣了。
我呢,與蝙蝠打交道也有8年之多了,碩士的時候開始「玩」蝙蝠,那時我跟著廣州的張禮標研究員經常全國跑,我們想弄清楚國內到底有多少種蝙蝠,分布在哪裡,數量有多少,因為導師的勇敢和耐心,所以我對蝙蝠也不怎麼怕,反而還挺喜歡的,跋山涉水,穿越雨林去鑽山洞,我的研究對象就在洞頂和石縫裡。每到春夏季,蝙蝠繁殖的時候,我就出野外去觀察它們,看歸看,別影響它們,我們接觸蝙蝠都會做好防護,防護服,口罩,手套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我說的接觸還包括被咬,我被咬過好多次,及時打狂犬疫苗,因為蝙蝠也是狂犬病毒的攜帶者之一。你看,我算經驗豐富了,也會被咬,你們就真的別去碰了。
有人問,蝙蝠攜帶了如此多的病毒,全部捕殺行不行?首先我們不是滅霸,蝙蝠太多了,蝙蝠又那麼強,不可能消滅的,其次,上面說的幾種病毒的自然宿主不止蝙蝠,滅了蝙蝠其他動物仍然有可能把病毒傳染給人類。第二點,蝙蝠是對人類有用的,蝙蝠作為那麼大一個動物類群,在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吃水果的果蝠是一些植物的花粉和果實的傳播者,甚至是某些植物花粉的唯一授粉動物。比如,我喜歡吃的榴槤,它的花粉傳播者之一就是果蝠。此外吃蟲子的蝙蝠每晚可以捕食大約自身體重1/3重量的蟲子,這對控制很多農林害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蝙蝠在生態系統中發揮很大的作用,這方面科普的太少了,單這一條,我們應該多想著去保護蝙蝠。
再想遠一點,我們常說凡事都有兩面性,蝙蝠攜帶的病毒能夠讓人染病,但是蝙蝠與病毒經過數千萬年的協同進化現在可以和平相處,這裡面的機制就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為什麼蝙蝠攜帶並不死亡?它的抗病毒機制是不是可以應用於人類治療病毒感染呢,其實科學家們早已開始破解蝙蝠抗病毒機制,說不定我們以後可以引入蝙蝠基因,蝙蝠的生物產品。但我強調這不是做成中藥啊,夜明砂什麼的就是蝙蝠糞便,蝙蝠不能吃,大便更別吃。
蝙蝠攜帶的病毒畢竟是人類健康的一個潛在隱患,但也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一直呼籲要減少對自然的侵佔。但人類麼,總想把發展放第一位,這也是事實,我想關鍵是得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也需要科學的幫忙。
我有時在想哦,看看蝙蝠的故事,它與病毒經過長期的協同進化達到了和平共處,其實長久以來,病毒也作為一種選擇壓力一直在「幫助」人類進化,儘管這個幫助對人類有一定傷害,有時是慘痛的。在蝙蝠與病毒、病毒與人、人與蝙蝠這幾個問題上,在生物間相互關係上是沒有「對錯」的,但人的思想上肯定是有不足的,希望客觀的理解讓我們可以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
我就是研究蝙蝠的,還被咬過很多次...... | 躺倒大自然第15期
【百萬播放】你不吃蝙蝠,新冠肺炎還是可能找上門 | 科技袁人Lite
【千萬播放】如果疫情無法遏制,最壞的情況會是什麼?| 科技袁人Lite肺炎疫情特別篇
【百萬播放】肺炎疫情成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中國影響多大?| 科技袁人Lite
背景簡介:本文是「科技袁人」衍生節目「躺倒大自然」第15期的介紹,視頻發布於2020年2月6日(https://www.ixigua.com/6790316396560515596)。
責任編輯: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