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播放」破解蝙蝠的抗病機制,也許可以用於人類治療

2020-10-03 風雲之聲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蝙蝠為什麼可以攜帶那麼多的病毒,自己卻不生病呢?它的抗病毒機制是否可以應用於人類治療病毒感染呢?

西瓜視頻:https://www.ixigua.com/6790316396560515596

本視頻發布於2020年2月6日,播放量已達兩百萬

部分評論:

用戶5740252769274:

強烈要求中國政府對野生動物病毒年年檢測,做到心中有數,有效提防新病毒對人類危害。

冰點純:

了解蝙蝠,認識病毒,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狀態,獲利的還是人類本身。這段小視頻能讓我們學習很多知識,值得一看!

精彩呈現:破解蝙蝠的抗病機制,也許可以用於人類治療

大家好,我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劉奇。現在大家都在忙著防治疫情,我的很多同行也在加班加點地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起源,目前主流還是認為:蝙蝠應該是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那麼我,就是研究蝙蝠的! 其實呢,蝙蝠已經不止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了,2003年的非典SARS病毒,2013年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病毒,在非洲不時爆發的伊波拉病毒,以及2018年的廣東豬瘟病毒等等都被證實起源於蝙蝠。這個蝙蝠到底怎麼搞的,沾染上那麼多病毒?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蝙蝠,和它攜帶的病毒。

蝙蝠呢,其實是哺乳動物翼手目動物的俗稱,它呢可以說是哺乳動物裡的奇葩,長翅膀、能飛行,住在山洞,晚上出沒,不用眼睛而是使用回聲定位導航和覓食,冬天還會聚在一起冬眠。 那蝙蝠為什麼可以攜帶那麼多的病毒,自己卻不生病呢?這可能和蝙蝠選擇的進化之路有關。照道理說這世上凡事都有代價,飛行也是。作為哺乳動物中唯一會飛的種類——蝙蝠,為了維持高耗能的飛行,身體需要保持高代謝率,以修復快速損傷的細胞。所以蝙蝠不冬眠時,會保持40°左右的體溫,類似於常年發燒,這時候免疫系統始終處於警戒狀態。但體溫過高,細胞更新就會很快容易導致DNA複製出錯。

但是沒關係!蝙蝠進化出DNA複製超高的修復能力,另一方面,蝙蝠體內許多與過度免疫和炎症反應相關的分子,卻在表達和功能上都受到了抑制,避免了組織器官在抗病毒期間受到損傷。讓蝙蝠擁有了極強的對抗疾病的能力,順便幫助蝙蝠具備了超長壽命,有些物種壽命長達40多年,這是同體型其他哺乳動物難以達到的。

本來說好的代價,結果讓蝙蝠成為自然界bug一樣存在,以至於除了兩極和一些偏僻的島嶼外,全球都有蝙蝠的分布,目前世界範圍內野生蝙蝠光是種類就有1300多種,佔哺乳物種總數的1/5左右,也就是說平均每五個「野獸」,裡面一個就是蝙蝠。那麼蝙蝠吃什麼呢,總體來講,蝙蝠有兩種食物一是各種昆蟲,二是植物的果實、花蜜等,除此之外,南美洲的一些蝙蝠既吃蟲子也吃水果,還有一些蝙蝠可以捕魚,捕食青蛙,甚至是吸血,蝙蝠喜歡聚居在陰暗潮溼的洞穴,其種群數量更是驚人,有的蝙蝠幾百萬隻聚集在一起生活,這麼大一個動物類群,病毒多了點,也沒什麼奇怪的。

關於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中間宿主等信息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認,但根據以往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一些規律,蝙蝠體內的冠狀病毒,一般來說,像SARS一樣並不會直接讓人致病,需要跑到中間宿主,比如果子狸的身上,完成進一步的變異,變成對人易感的病毒,當然蝙蝠體內的病毒也會在蝙蝠的群體內不斷的發生變異,所以普通人儘量不要去接觸蝙蝠。至於吃蝙蝠,這事是有的,我在野外調查時,當地的居民就親口說經常去抓蝙蝠回來吃,養生或是滋補吧,估計以後大家應該不會有這個興趣了。

我呢,與蝙蝠打交道也有8年之多了,碩士的時候開始「玩」蝙蝠,那時我跟著廣州的張禮標研究員經常全國跑,我們想弄清楚國內到底有多少種蝙蝠,分布在哪裡,數量有多少,因為導師的勇敢和耐心,所以我對蝙蝠也不怎麼怕,反而還挺喜歡的,跋山涉水,穿越雨林去鑽山洞,我的研究對象就在洞頂和石縫裡。每到春夏季,蝙蝠繁殖的時候,我就出野外去觀察它們,看歸看,別影響它們,我們接觸蝙蝠都會做好防護,防護服,口罩,手套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我說的接觸還包括被咬,我被咬過好多次,及時打狂犬疫苗,因為蝙蝠也是狂犬病毒的攜帶者之一。你看,我算經驗豐富了,也會被咬,你們就真的別去碰了。

有人問,蝙蝠攜帶了如此多的病毒,全部捕殺行不行?首先我們不是滅霸,蝙蝠太多了,蝙蝠又那麼強,不可能消滅的,其次,上面說的幾種病毒的自然宿主不止蝙蝠,滅了蝙蝠其他動物仍然有可能把病毒傳染給人類。第二點,蝙蝠是對人類有用的,蝙蝠作為那麼大一個動物類群,在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吃水果的果蝠是一些植物的花粉和果實的傳播者,甚至是某些植物花粉的唯一授粉動物。比如,我喜歡吃的榴槤,它的花粉傳播者之一就是果蝠。此外吃蟲子的蝙蝠每晚可以捕食大約自身體重1/3重量的蟲子,這對控制很多農林害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蝙蝠在生態系統中發揮很大的作用,這方面科普的太少了,單這一條,我們應該多想著去保護蝙蝠。

再想遠一點,我們常說凡事都有兩面性,蝙蝠攜帶的病毒能夠讓人染病,但是蝙蝠與病毒經過數千萬年的協同進化現在可以和平相處,這裡面的機制就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為什麼蝙蝠攜帶並不死亡?它的抗病毒機制是不是可以應用於人類治療病毒感染呢,其實科學家們早已開始破解蝙蝠抗病毒機制,說不定我們以後可以引入蝙蝠基因,蝙蝠的生物產品。但我強調這不是做成中藥啊,夜明砂什麼的就是蝙蝠糞便,蝙蝠不能吃,大便更別吃。

蝙蝠攜帶的病毒畢竟是人類健康的一個潛在隱患,但也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一部分,所以我們一直呼籲要減少對自然的侵佔。但人類麼,總想把發展放第一位,這也是事實,我想關鍵是得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也需要科學的幫忙。

我有時在想哦,看看蝙蝠的故事,它與病毒經過長期的協同進化達到了和平共處,其實長久以來,病毒也作為一種選擇壓力一直在「幫助」人類進化,儘管這個幫助對人類有一定傷害,有時是慘痛的。在蝙蝠與病毒、病毒與人、人與蝙蝠這幾個問題上,在生物間相互關係上是沒有「對錯」的,但人的思想上肯定是有不足的,希望客觀的理解讓我們可以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

擴展閱讀:

我就是研究蝙蝠的,還被咬過很多次...... | 躺倒大自然第15期

【百萬播放】你不吃蝙蝠,新冠肺炎還是可能找上門 | 科技袁人Lite

【千萬播放】如果疫情無法遏制,最壞的情況會是什麼?| 科技袁人Lite肺炎疫情特別篇

【百萬播放】肺炎疫情成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中國影響多大?| 科技袁人Lite

背景簡介:本文是「科技袁人」衍生節目「躺倒大自然」第15期的介紹,視頻發布於2020年2月6日(https://www.ixigua.com/6790316396560515596)。

責任編輯:祝陽

相關焦點

  • 人類也可以「冬眠」嗎?是的
    相反,他們認為這些胖尾狐尾猴的基因中有著那麼一個「開關」,可以控制胖尾狐尾猴進入冬眠。舉個例子,胖尾狐尾猴在進入冬眠前,會胡吃海喝,並將儘量多的脂肪儲藏在尾巴當中。狐尾猴在準備冬眠時,它們可以通過某些方法來打開這樣一個「開關」激活解脂肪所涉及的基因,同時關閉處理碳水化合物的基因。
  • 科學家破解水熊蟲「關鍵基因」的運作方式
    微觀的緩步動物門(Tardigrades)或「水熊蟲」(water bear),有「史上最強不死生物」之稱,因為它們能夠在各種極端條件下生存。當環境變得艱難時,它們基本上可以變成玻璃好幾個世紀以上,它們可以承受極端的溫度,即使在太空的寒冷真空中也殺死不了它們。
  • 蝙蝠「襲擊澳大利亞」,跟中國的疫情有關係嗎?
    最近,很多公眾號和新聞媒體都發表了關於「澳大利亞遭到蝙蝠襲擊」的文章。但具體蝙蝠的數目眾說紛紜,從 30 萬到 70 萬,不一而足。咱先不管多少萬隻,這些文章的內容都非常嚇人,宣稱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不少朋友會擔心,既然中國目前爆發的疫情,源頭(貯存宿主)很可能是蝙蝠,那麼,這種現象會不會導致疫情在澳洲散播開來呢?
  • 50年難遇AI「諾獎級」裡程碑!DeepMind破解蛋白質摺疊難題
    公司表示,其已經解決了關鍵的「蛋白質摺疊問題」,這個問題在生物圈已被研究50年之久。馬斯克、李飛飛等大佬紛紛點讚!DeepMind這一歷史性進展有助於加快藥物發現速度,對理解人類生命形成機制至關重要。剛剛,一個困擾生物學家50年的難題,被AI解決了。
  • 向孩子科普蝙蝠與冠狀病毒
    因為蝙蝠還有一個重要身份-「病毒之王」。 科學研究它攜帶有超過170多種病毒,其中很多屬於可以傳染給人類的致命病毒,如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SARS病毒等。 蝙蝠是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對人類形成如此大的威脅呢?
  • 什麼是免疫治療,一文讀懂「免疫治療」
    人體免疫系統中負責監督和殺死腫瘤細胞的主要細胞亞群包括:「殺傷性T細胞」「NK細胞」,當腫瘤細胞在人體內無序分化並不受控制的增殖,而殺傷細胞活性減弱,不能有效清除腫瘤細胞,重大疾病就發生了。為什麼免疫系統不能扼殺癌細胞了?腫瘤細胞十分狡猾,如果說免疫系統有100中殺死腫瘤細胞的方法,腫瘤細胞就會有101中逃避識別或攻擊方法,可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 「吃蝙蝠可以壯陽?」 「呸!」
    來源:公號「少女兔」直到這兩天,陸續有夥伴私信問我,蝙蝠是不是可以壯陽。蝙蝠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對食用肉類反覆篩選和淘汰,才留下了雞鴨鵝豬牛羊魚等食譜。這是一次次經驗教訓總結出來的,適合人類食用的肉類。我的意思是,我對吃野味是因為很「美味」的動機是存疑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想當貝爺。
  • 《FGO》「Fate/EXTRA Last Encore」動畫播放紀念活動
    「Fate/EXTRA Last Encore」動畫播放紀念活動將在下述期間開放!◆活動時間◆2019年2月28日 0:00 ~ 2019年3月7日 23:59在以下活動期間,連續8天登錄遊戲即可獲得聖晶石7個,呼符1枚以及各職階銀棋各1個!還請各位御主不要錯過!
  • 生物學家正在研究「寵物翻譯器」,讓人類讀懂動物語言
    動物和人類之間存在物種差異,雖然我們可以和諧相處,但仍然無法做到心意相通,畢竟語言的隔閡不是那麼容易克服的。生物學家正在研究一種「寵物翻譯器」,未來我們也許可以和動物進行溝通。這種技能經常出現在虛構的故事中,比如哈利波特就掌握了蛇的語言。
  • 研究人員揭示吸血蝙蝠演化適應機制
    原標題:研究人員揭示吸血蝙蝠演化適應機制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張國捷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揭示了吸血蝙蝠專門以吸血為食的演化適應機制。 吸血蝙蝠是專門以血液為食的蝙蝠,是哺乳類唯一專門以血液為食的類群。
  • 騰訊首次破解「禿頭元兇」蛋白質結構 不僅可以用於治療脫髮
    來源:金融界網站今天騰訊通過其官方技術傳播帳號 「鵝廠技術派」發文稱,11月17日,騰訊發布了一項重要AI醫學進展——「SRD5A2」的蛋白質結構被首次破解。文章稱,更振奮人心的是,治脫藥物 「非那雄胺」的防脫機制,也被精確鑑定。長遠來看,科學家們根據 SRD5A2 的蛋白質結構,研發一款更加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的防脫新藥,已經指日可待。
  • 為什麼康德的哲學被稱為「哥白尼革命」?
    具體會詢問的象是「我怎麼看得見蘋果?」「我眼前看見的蘋果,真的存在於我身外嗎?」等。會對這些貌似瘋狂的問題感到奇怪,也是理所當然的。通常我們所熟悉的,是「本體論」和「實在論」。因為這些才符合一般的常識,我眼前的世界,是實際存在於我身外的世界。但隨著哲學的發達,以及對人類意識的深入探討,眼前世界不是真實世界的想法,也逐漸擴散。
  • 「痛」到憂傷:糖尿病神經痛藥物治療攻略
    正所謂「甜」至深處,「痛」到憂傷。對於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PDPN),主張標本兼治。「病因治療」以控制血糖、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抗氧化應激為主;「對症治療」主要是緩解病人疼痛,後者往往也是臨床治療的難點,下面重點談談這方面的問題。
  • 其實,人類科學早已發展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知友:劉博洋(天文科普作家、「天文八卦學」主筆) 以霍金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在理論上對黑洞的各種性質做了充分的推演,雖然人們遲遲沒有見過黑洞的真容,但黑洞早就是天體物理學中被「默認」的設定。
  • 解鈴還須繫鈴人,美國研究認為治新冠還得落在不會生病的蝙蝠身上
    在《細胞代謝》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羅徹斯特大學生物學教授維拉·戈爾布諾瓦和安德烈·賽魯阿諾夫等研究人員介紹了蝙蝠這種獨特能力背後的生物學機制,並概述了這些機制在治療人類新型疾病中的潛在作用。為什麼蝙蝠對病毒具有免疫能力?
  • 將單細胞大數據用於藥物研發,「百奧智匯」完成A+輪融資
    所募集資金將用於「百奧智匯」進一步擴大和加速單細胞大數據及單細胞數據分析平臺在創新藥物研發領域的轉化應用,推進其單細胞大數據和分析系統在藥物新靶標挖掘、生物免疫學驗證、抗體開發、生物標誌物發現、基礎科研及臨床研究等方面建立起市場優勢;同時進一步擴大國內外商業化布局。
  • 全程無臺詞的「馭龍高手」,看就對了
    可即使擁有鋒利的長矛,看起來軟弱可口的人類,在兇險無處不在的史前世界,隨時都可能成為盤中餐。這世界,畢竟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正在捕魚的「人」,就差一點兒,就被鱷魚囫圇吞下。也許是被扎死的魚血水太腥,又或是那鱷魚早就埋伏了許久,反正它的出現,不出意外地嚇到了「人」。不過,「人」畢竟是擁有智慧的高等生物。
  • 為什麼有人吃蝙蝠:真的營養又美味?蝙蝠入藥有奇效?
    是的,這一期我們說蝙蝠。2019年底,設置「吃惑」欄目時,打死我也不會想到這個欄目會寫「蝙蝠」。轉眼間,「吃惑」變成「吃禍」,不得不聊一下。網上立馬有人將幾年前美女吃蝙蝠的視頻翻倒出來,惡狠狠的批評美女主播。
  • 計算機幫助破解人類生命密碼?
    (原標題:計算機如何幫助生物學家破解人類生命「密碼」?) 本文來源:機器之心當完全完成足足三十億字母長度的人類染色體組測序後,我們也就勢不可擋地進入了生物研究中的「組學」紀元。科學家現在正爭相測定所有染色組(包含全部的基因組),不同器官的的蛋白質組,並正在處理著這些過程中的海量數據。
  • 美國計劃10年內建成「國家量子網際網路」!無法破解,堅不可摧
    【新智元導讀】近日,美國公布了一項致力於打造量子網際網路的計劃,目標是十年內建成與現有網際網路並行的第二網際網路,讓網絡共享信息變得「無法被攻破」,此舉或將掀起新一輪的「量子追逐賽」。剛剛,美國公布了一項計劃,將致力於打造量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