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花3分鐘了解更多!

2020-12-04 騰訊網

來源/諾貝爾獎官網(下同)

繼昨天公布2020年度諾貝爾獎首個獎項後,另一自然科學類獎項諾貝爾物理學獎將在不早於北京時間今天17時45分「官宣」得主。根據諾貝爾的遺志,諾貝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者發明的人」。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其中有6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總計發放213人次,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因電晶體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在在1956年和1972年兩度獲獎,因此實際獲獎人數為212人

諾貝爾物理學獎僅授予1人的,出現了47次;授予兩人的,共出現了32次;授予三人的,出現了34次。近年來,兩人或者三人獲獎的頻率大大增加,上一次獨享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物理學家還要追溯到1992年獲獎的喬治·夏帕克。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獲獎時是25歲。1915年,他和他的父親威廉·亨利·布拉格同時獲獎。

2018年,亞瑟·阿斯金以96歲高齡獲獎,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最年長者。

歷史上曾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裡克蘭。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居裡夫人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據統計,在百餘年中,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共有6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凝聚態物理能否「命中」

據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透露,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談了對今年物理學獎的猜測。斯穆特是香港科技大學的講座教授,他回憶起了去年今日,他和他的本科學生緊張地預測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情形,包括誰有可能二摘桂冠、哪個領域會被選中。今年,雖然由於疫情的原因他還沒來得及細想,他直覺感到今年可能輪到的領域是凝聚態物理學、材料物理學和實驗物理學。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施鬱則撰文表示,十幾年前,他注意到獲獎領域越來越集中於四大領域:粒子物理、原子分子光物理、凝聚態物理和天體物理,或多或少有循環(也可稱輪流或周期)。「本世紀以來,每年的頒獎在這四大領域中輪流,但不是嚴格的周期性,可以有微調。在一段時間內,每個領域平均次數基本持平。」施鬱認為,今年最大可能獲獎的,是凝聚態物理中比較實用或技術性的項目。具體的一組可能獲獎人是:馬克西米利安·海德爾(奧地利人)、哈拉爾德·羅斯(德國人)和克努特·烏爾班(德國人)。

此前五年獲獎情況

201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詹姆斯·皮波斯因「在物理宇宙學上的理論發現」獨享一半獎金,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羅茲因「發現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的系外行星」共享另一半獎金。

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2016年,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

諾獎得主談熱點

此前,全球頂尖導演諾蘭新作《信條》自上映以來掀起一陣討論狂潮。電影的基本設定——反轉一個物體或一個人的熵,讓其進行時間穿梭,到底有沒有理論支持?我們未來的某一天,能不能進行時間旅行?據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透露,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三世說:「這件事情想在現實中做到是很難的,所以我是不會太去擔心這個問題的。但對於電影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有趣的假定。」不過,斯穆特認為,隨著人類對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有了更多的重視和認知,這件事是可能發生的。「因此,我們也在逐漸接受這種觀點,我們可以通過不斷修復身體的細胞來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我認為只要我們有足夠的智慧來更好地構建這個社會,並且有睿智合適的人帶領著我們前進,那麼未來我們的壽命都會越來越長,並且衰老的問題也會被改善。」

9月14日,英國卡迪夫大學教授簡·格裡夫斯與其同事們的一項研究,刊登於天文學頂級期刊《自然·天文學》雜誌上。他們在金星的大氣中,檢測到了微量的氣體磷化氫存在。在地球上,磷化氫是一種難聞的氣體,但是這種氣體按照現有的科學認知,被認為是只有生命可以製造出來的,也就是說,發現了磷化氫,可以推論出有潛在的生命跡象。如何看待今天的金星大發現?外星生命到底是否存在?「金星上的發現十分有趣。」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羅茲說,雖然在主流天文學界,金星因為過熱的環境、巨大的氣壓、酸性的大氣環境不被視為星際探索的首選,但是「金星其實是一個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星球,這一次的意外所獲毋庸置疑地讓金星在人類心目中的探索排名大大提升」。

奎洛茲教授的老師、瑞士天文物理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則表示:「雖然我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永遠懷著對外星人的肯定,但是探索在火星或者木星或者金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直至今日,也是能夠讓我興奮不已的話題。」去年,迪迪埃·奎洛茲和米歇爾·馬約爾因發現了太陽系外行星飛馬座51b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通訊員 陳愷

我要爆料

聯繫電話:021-22899999新民網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居裡夫人:一家2代人3獲諾貝爾,用一生去做研究
    在丈夫故去幾年之後,她因為提純金屬鐳和釙再次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次,她站在領獎臺上,拋出了她的豪言壯語:「關於鐳和放射性的研究,都是我一個人獨立完成的。」這個女子總算為所有女性了一口氣。歷史終究會證明真相,那些魚目混珠的人,也會原形畢露。對於此,我只想說,巾幗不讓鬚眉,誰說女子不如男。
  • 居裡夫人,一家兩代人三獲諾貝爾,把一生奉獻給科學事業
    居裡夫人懷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依舊在進行她的科學實驗。在丈夫故去幾年之後,她因為提純金屬鐳和釙再次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次,她站在領獎臺上,拋出了她的豪言壯語:「關於鐳和放射性的研究,都是我一個人獨立完成的。」這個女子總算為所有女性爭了一口氣。歷史終究會證明真相,那些魚目混珠的人,也會原形畢露。
  • 諾貝爾官方稱: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還將持續1500年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近來11月10日的時候,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關於居裡夫人的科普公告,瑪麗·居裡出生於華沙,世稱「居裡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裡,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放射性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花3分鐘了解更多!歷史上曾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裡克蘭。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你還只知道居裡夫人嗎?花3分鐘了解更多!來源/諾貝爾獎官網(下同)根據諾貝爾的遺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者發明的人」。歷史上曾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我們熟知的「居裡夫人」瑪麗·居裡、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裡克蘭。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
  • 來,聊五分鐘居裡夫人:關於瑪麗·居裡的20件小事
    居裡夫妻倆不愧「居裡」之名,都很宅。這夫妻二人基本上整天宅在實驗室裡做實驗,很少交往朋友,只偶爾與來訪的科學家交談,往往居裡夫人還要一邊為女兒縫補衣服。夫人的娘家親戚離得遠,來往不多。只有居裡他哥跟他們來往比較密切。夫妻倆偶爾一起去郊外踏個青,然後就又回去工作了。
  • 居裡夫人的愛與她的諾貝爾獎家族,如今科學基因依舊延續
    當居裡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在190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他們的大女兒伊雷娜·居裡只有6歲。他們幾乎沒有想到,居裡夫人不僅會在1911年獲得第二個化學諾貝爾獎——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人——而且,伊雷娜·居裡和她的丈夫弗雷德裡克·約裡奧也會在1936年拿下他們自己的化學諾貝爾獎。
  • 你不知道居裡夫人的那點事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追蹤這位著名學者,走到村子裡一座漁家房舍門前,他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裡夫人,當她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裡夫人!  不要專利  居裡夫婦發現鐳後,世界各地紛紛來信索求制鐳的方法。怎樣處理這件事呢?某星期日的早晨,他們進行了5分鐘的談話。彼埃爾·居裡平靜地說:「我們必須在兩種決定之中選擇一個。
  • 你只知道居裡夫人很偉大,卻不了解她的感情路有多麼坎坷
    近日,諾貝爾獎官網提到,稱居裡夫人曾經使用的實驗筆記本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這也說明,居裡夫人留下的科學遺產實際上是無法觸及的」。諾貝爾獎官網稱她為「現代科學界的偶像」。,當年居裡夫婦獲得諾貝爾獎三年後,居裡在一次外出中被馬車撞倒身亡,留給居裡夫人未完成的實驗和兩個孩子。
  • 別告訴我你只知道居裡夫人
    那就是——經久不衰的精神食糧  除了你所知道的居裡夫人外,歷史上還有重要的女科學家?科學的歷史長河中,改變人類的可不只有居裡夫人,快看看歷史上女科學家們是如何頂出 科技界的「半邊天」!·約裡奧-居裡(1897年-1956年)  這位女科學家和她的丈夫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因發現新的人造放射性元素而雙雙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而且她有個更有名的媽媽—— 居裡夫人。
  • 居裡夫人之後,第四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誕生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6日18時許正式揭曉,一半由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獲得,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在此之前歷史上僅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除瑪麗·居裡外,另兩人分別是1963年因原子核研究獲獎的瑪麗亞·格佩特-梅耶,以及2018年因在雷射物理學領域作出突破性貢獻而獲獎的唐娜·斯特裡克蘭。
  • 偉大的科學家瑪麗·居裡夫人
    1903年和居裡夫人還有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4月19日皮埃爾·居裡在離開自然學科教授聯合會的會所後不幸在街上被馬車撞倒後當場死亡。皮埃爾·居裡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以大公無私、不計回報、無怨無悔的精神與自己的妻子一道,矢志不移地走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
  • 居裡夫人的事跡有哪些 有哪些成就
    居裡夫人的事跡有哪些 有哪些成就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公布:3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25歲與96歲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2018年,物理學獎一半授予時年96歲的阿希金,使他成為諾獎史上最年長獲獎者;而1915年,年僅25歲的勞倫斯·布拉格與父親一起摘得桂冠。
  • 居裡夫人筆記仍具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
    11月10日,日前,諾貝爾獎官方推特發布了一條科普公告,稱居裡夫人曾經使用的實驗筆記本時至今日依然具有放射性,且還將持續1500年。「這也說明,居裡夫人留下的科學遺產實際上是無法觸及的」諾貝爾獎官網稱她為「現代科學界的偶像」。  瑪麗·居裡出生於華沙,世稱「居裡夫人」。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居裡夫人不是僅靠苦幹而發現新的放射性元素
    這位母親就是後來兩獲諾貝爾獎的居裡夫人,而那個女嬰就是1935年與丈夫約裡奧·居裡一起獲得諾貝爾獎的伊雷娜·約裡奧·居裡。,包括工作條件以及工作本身有多麼艱苦和艱難,讚美夫妻倆、特別是居裡夫人的毅力是多麼的頑強,云云。
  • 一文讀懂諾貝爾化學獎:最年輕獲獎者是居裡夫人的女婿
    根據諾貝爾的遺願,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在化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進展的人」。3人共同獲獎成趨勢在往屆諾貝爾化學獎頒獎中有63人單獨獲獎,23位獲獎者與一位同仁共同獲獎,25次三人共同獲獎。但是自1995年以來的25次諾貝爾化學獎中有18次被頒發給了三人。對比諾貝爾化學獎獎前75年的7次三人共同獲獎,這個趨勢已十分明顯。
  • 居裡夫人120年前的筆記至今仍有輻射!諾貝爾官方:將持續1500年
    19世紀女科學家瑪麗·居裡(Marie Curie),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驅,並且畢生為此奉獻,為獲得2次諾貝爾獎(獲得物理學獎及化學獎)的第一人及目前唯一的女性。近日諾貝爾獎官方就上傳了瑪麗·居裡的筆記,更指出她曾用過的筆記本至今還有輻射,甚至還會持續1500年。▲居裡夫人為獲得2次諾貝爾獎的第一人。瑪麗·居裡生於1867年11月7日,近日適逢她的冥誕,諾貝爾獎官方也發文回顧,指出瑪麗·居裡有著堅定的決心和無限的好奇心,讓她成為了現代科學界的偶像。
  • 居裡夫人:一家五人獲諾貝爾獎,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名人當中,瑪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文/如穎隨行育兒經提到居裡夫人,都知道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很多人是從物理和化學課本上,知曉她的名字和成就的。最近,和孩子一起閱讀這本《居裡夫人自傳》,對她有了更深的了解。
  • 你知道楊振寧,你知道在國外被譽為中國居裡夫人的吳健雄嗎?
    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不為人所知的是證明出來這種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卻不是他自己,而是另一位偉大的中國女性——吳健雄。該成果奠定了吳健雄作為世界一流實驗物理學家的地位,許多著名科學家都為她沒有因該項成就同楊振寧與李政道同獲 諾貝爾物理學獎而疑惑不平,但吳健雄已被公認為世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換言之,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基礎就是吳健雄證明出來了他的理論,吳健雄所做的實驗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實驗,但是她並沒有圖於名利,而是真正的做到一生投入於科學的研究與發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