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和貘外形差別巨大,卻是「親姐妹」,5000萬年前有相同祖先

2020-11-30 騰訊網

據報導,在近期發表在《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和來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展開合作,在研究犀牛和貘之間的關係時,最終通過化石分析,確認它們的祖先曾經是「親姐妹」。

外形相差懸殊的「親姐妹」

說起來,早在幾年前,在古脊椎動物化石研究方面,就有研究者提出,犀牛和貘很可能是同一個祖先起源,雖然在外形上它們相差懸殊。

作為哺乳動物中的一員,犀牛和貘的如今現存的數量都是相對較少的。犀牛我們都知道,它們是陸地上的龐然大物,不僅皮糙肉厚,而且頭上還長著角,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天敵的,而且雖然它們食草,但是它們仍然戰鬥力驚人。

貘的體型和犀牛相比,要纖細許多,而且貘的鼻子和大象差不多,不僅很大很長,而且還可以伸縮自如。

一開始,研究者曾經認為,貘和大象之間的是親近關係,不過由於貘是奇蹄目,所以,才會有研究者將目光放在了犀牛身上。

為了找到事實真相,研究者們將近年來在我國內蒙古地區採集到的化石材料,進行了統一的分類研究,這些化石來自於65個遠古類群、361個遠古動物頭骨和牙齒。

最終通過對比研究,發現犀牛和貘作為奇蹄目的一員,至少在5000萬年前,它們都曾經是同一個祖先,而且貘出現的時間要比犀牛早很多,雖然如今貘經過上千萬年的演化,現存的數量已經不多了。

大約5000萬年前分道揚鑣

既然通過大量的化石研究後,認為犀牛和貘來自於同一個祖先,而且從這兩個物種出現的時間上來看,至少6500萬年前,也就是至少白堊紀末期,貘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相較於犀牛出現的時間來說,貘更像是犀牛的祖先。

所以,一個新的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從貘到犀牛,在進化過程中究竟經歷過什麼呢?最終,研究者將時間鎖定在大約5000萬年前,認為5000萬年前曾經出現在地球上的貘犀,很可能就是從貘進化到犀牛的中間過渡環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氣候變化或促進貘朝著犀牛演化

貘和犀牛相比,它們更喜歡相對溫暖的環境,從遠古時期它們生存過的氣候環境來看,溼熱地區更適合貘的演化繁衍。

不過,大約在5600萬年前開始,地球上的氣候環境開始逐漸變得乾燥而寒冷,在大約2000萬年的時間裡,由於氣候環境變化,奇蹄目生物在地球上的數量也越來越少,所以,一部分貘很可能就為了生存,開始朝著犀牛的方向進化。

很多化石研究都表明,犀牛大約是從中始新世(大約5200萬年-4360萬年前)中的一支貘屬物種中演化出來的,而且演化的時間應該是在中始新世的早期,所以,研究者認為,一切的關鍵大約都發生在5000萬年前。

這個階段,當貘犀出現後,快速演化出了巨犀、真犀等多個類群,最終經過一代代的演化,犀牛才正式出現在地球之上。

在北美洲、亞洲、歐洲等多地,都發現過很多貘犀的化石,這意味著,在遠古時期,貘犀這個物種曾經廣泛存在於地球之上,特別是在北美洲發現的貘犀化石,由於整體結構非常完整,也讓研究者們判斷它和貘、犀牛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很多關鍵性證據。

此外,研究者也表示,一直到中新世末期(距今大約550萬年左右),這個時候,貘犀通過一代代的演化,才真正出現了現代犀牛的祖先,這種犀牛的體型已經和現代犀牛差不多了,生活習慣也與現代一致。

不過,當時的犀牛還是獨角犀牛,從獨角犀牛進化到雙角犀牛,還需要再經歷大約200多萬年的時間,而在更新世時期,當地球經歷第四紀冰河時期的時候,犀牛也曾經進化出一種和猛獁象外形差不多的物種,不過伴隨著地球氣溫回暖,它們也和猛獁象一樣消失了。

由此可見,地球上任何一個物種出現都不是偶然,都經歷了漫長演化的時間,很多我們看起來完全不同的物種,在 遠古時期也都可能來自於同一個祖先。未來通過更多化石研究,或許也可以揭開更多地球物種起源的真相,一起拭目以待吧!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9月30日文章《外形差異巨大的犀牛和貘 竟是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

相關焦點

  • 外形差異巨大的犀牛和貘,竟是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
    犀牛和貘雖然在外形上差別巨大,但兩者都屬於奇蹄目,形態和分子生物學的證據都表明兩者是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都屬於角形類。雖然現生的犀僅包括4屬5種,貘僅有1屬4種,但在新生代(6500萬年前至今)很長的一段時期內,角形類是非常繁盛、多樣的類群。
  • 犀牛的祖先找到了!和現在的外形差異巨大,如今仍生活在地球上
    研究者表示,在東南亞、南美洲等多地,存在著一種叫做「貘」的生物,它們現存一共有5個物種,它們不僅和犀牛一樣是奇蹄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奇蹄目。這意味著,如果從誕生時間來推算的話,貘出現的時間要比犀牛早很多,甚至有研究者認為,貘可能是犀牛的祖先。那麼,這個猜想究竟對不對呢?
  • 最新化石研究:貘和犀分異時間不晚於5000萬年前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與美國同行合作,通過對早期角形類化石新材料研究,認為擁有共同祖先的貘和犀之間的分異時間,不晚於約50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早期。
  • 神話中以夢為食的食夢貘,大自然中五種貘,哪種最接近神獸?
    一、五不像的亞洲貘食夢貘神獸被描述為:身體像馬,鼻子像象,臉像獅子,額頭像犀,尾巴像母牛,腿像老虎等,而亞洲貘也有「五不像」之稱,亞洲貘鼻似象,耳似犀,尾似牛,足似虎,軀似熊,全身毛色黑白相間又有熊貓膚色,食物也以竹子為主食。
  • 動物世界物種庫:貘屬 Tapirus
    貘屬 Tapirus貘大約在5000萬年前出現,之後形態上一直沒有明顯的變化,某種意義上可以算作活化石
  • 世界犀牛日,盤點那些曾經出現過的怪異犀牛
    圖自維基百科除了巨大的體型,板齒犀最明顯的外在特徵莫過於位於額頭上,兩眼之間長達2米的巨大犄角了,其長度為整個犀牛家族之最,內部結構則與現代犀牛的角一樣,是類似於人類頭髮或指甲的物質。最早的披毛犀出現在大約200萬年前的亞洲北部,這時候的披毛犀還沒有長出偉岸的身材,身上的毛髮也不是很多,因此主要生活在並不太寒冷的地方,比較著名的種類有我國河北境內的泥河灣披毛犀。
  • 明明是親姐妹,罌粟和虞美人差別怎麼這麼大
    由於外形和罌粟接近,也就導致不少人誤以為是罌粟。為什麼一種花,有人說是罌粟,有人說是虞美人,又有人說是冰島罌粟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幾種植物都是罌粟科罌粟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親緣關係比較近,因此從外形上看兩者非常相似,普通人常常難以分辨。罌粟被稱為「毒之花」,虞美人和它一正一邪我們通常見到的罌粟科植物有罌粟、虞美人、冰島罌粟(野罌粟) 、鬼罌粟和黑環罌粟。
  • 還活著的10名史前動物,其中一個生存了5億年,比人類祖先還早!
    在有記錄的歷史之前,仍有大量的野生動物物種,它們以與我們裹著腰布的祖先一樣的形式存在,有些動物比祖先還古老。2.科摩多龍 科摩多龍 這些巨大而危險的蜥蜴和普通人一樣重
  • 眼瞅著就要滅絕:史上最怪異犀牛集合
    圖自維基百科除了巨大的體型,板齒犀最明顯的外在特徵莫過於位於額頭上,兩眼之間長達2米的巨大犄角了,其長度為整個犀牛家族之最,內部結構則與現代犀牛的角一樣,是類似於人類頭髮或指甲的物質。板齒犀的角除了長度之外,粗大程度也是異常可觀,最粗的角基(角的根部)幾乎覆蓋了整個額頭,非常結實。
  • 花草木魚:這個叫做貘的棲水而居的潛遊奇獸你認不認識!
    貘(mò) 是一種外形奇特、較為原始的哺乳動物,它們生活在人跡罕至的熱帶山地叢林和沼澤地帶,而且數量十分稀少,長久以來都鮮為人知。直到2013 年,貘家族中的最新物種——卡波馬尼貘才被人們發現並由學術界正式命名。生活在現代的「原始動物」貘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較為原始的奇蹄類動物,現在僅剩下五種了,分布於東南亞和南美洲。
  • 鯨的祖先是什麼動物?外形酷似狗,被迫下海覓食
    但你當有人問你:鯨的祖先是誰,或許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鯨祖先這個問題。鯨作為目前海底最大的生物,其祖先是巴基獸,它是5000萬年前新世紀早期的一種生活在陸地的哺乳動物,大小和狐狸差不多,而長相與現在的狗極其相似,肉食動物,在當時的環境與物種中,不算強者,但性情非常的兇猛,由於氣候導致環境發生改變,以及一些其他原因巴基獸不得不為了生存開始遷徙到水中,並進化出了魚鰭狀四肢,開始又陸地往海洋轉移。
  • 全城熱益 | 犀牛消亡史5000年來我們都滅絕了什麼?
    一、走進犀牛  犀牛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犀類動物腿短、體肥笨拙,體長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000-5000千克。  那時候,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遍布著貘、犀牛、水鹿、亞洲象等各種如今僅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才出現的動物,3000多年前的商王和商人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在甲骨文中留下的,將是一場有關中國古代生態演變的物種哀歌
  • 「貘」登天津,動物園借展馬來貘,「六一」請大家前來觀「貘」
    (記者鄭毅)「貘」是什麼?聽說他是傳說中的食夢神獸,可以幫你吃掉噩夢;聽說他集齊象、馬、犀牛、豬四種動物的特色裝備,還愛穿大熊貓的外套;聽說他是真正的「活化石」,3500萬年來幾乎沒有改變,比大熊貓還古老!
  • 一隻馬來貘遭遇車禍,被撞得腿和身體都是傷,還忍著痛走回森林
    近日在馬來西亞的Terengganu,一隻珍稀的馬來貘遭遇車禍,被撞得腿和身體都是傷,還忍著痛走回森林,這情況引起人們關注,紛紛建議提醒降低車速、注意行車安全,避免珍貴動物受害等。據介紹:在Terengganu,這隻馬來貘在穿越馬路時遭車撞,遭遇車禍的馬來貘被撞得不輕,腿和身體都有傷勢,而且滿身是血,但這隻馬來貘畢竟是野生動物,沒有等救援,這隻馬來貘倒在一旁的草叢休息一段時間後,強忍劇痛撐起身子,又起身往路邊的森林走去。這次車禍的事故,不但造成這隻馬來貘受傷,也造成2輛小客車受損、2名駕駛受傷,所以行車時應降低車速、注意行車安全等。
  • 蝙蝠的起源和演化簡史:它的祖先不是老鼠也不是翼龍
    大家的共同祖先,都是原始的真獸下綱動物。哺乳動物起源於距今2.25億年前的晚三疊紀,而真獸下綱出現於大約1億至9000萬年前。今天的哺乳動物只有原獸(鴨嘴獸)、後獸(有袋類)和真獸三個下綱,而在中生代,下綱一級的分類群至少有15個,真獸下綱是其中存在感很低的一個類群,多樣性和豐度都非常小。
  • 這隻「獨角獸」有2米的長角,你知道用它來幹什麼的嗎?
    犀牛中最大的「獨角獸」犀牛是犀科的總稱,世界上現存的犀牛有五種,分別是非洲的白犀和黑犀,亞洲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蘇門犀。而在地球史上,犀牛卻遠遠不止這五種。犀牛的祖先早在始新世早期(距今約550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一種大小類似於現在貘的森林犀牛已經遍布歐洲。後來大型犀牛開始出現,比如,漸新世(約距今3600-2500萬年前)出現的巨犀科(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犀牛);到了中新世(距今2500萬-1200萬年前)犀牛家族進化出一類最神秘、最特化的犀牛,板齒犀亞科的犀牛。
  • 人類與猿類之間謎一般的缺失環節,共同祖先什麼樣子?
    在自然界某些地方,至少有一種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相比其他動物更為密切,生物學家將其稱為人類的「姐妹物種」。 其次,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這一物種有一個消失很久的祖先。按理說,如果人類有一個或多個姐妹物種,那麼在史前的某一時刻,這些「兄弟姐妹」肯定都有相同的祖先物種。演化生物學家將這一物種稱為「最近共同祖先」(last common ancestor,縮寫為LCA)。
  • 從血緣的角度,我們和子女比較親?還是和兄弟姐妹親?別不懂裝懂
    常說血濃於水,血緣關係擺在那裡,對我們來說當然最親近的是父母,因為父母才有了我們。那其次又是誰呢?很多人都被這個問題難住了,兄弟姐妹是從小玩到大的關係,而父母跟子女是從小陪到大的關係。當我們長大成人有了孩子之後,從血緣的角度上來說,我們是和子女比較親還是和兄弟姐妹比較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