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在近期發表在《通訊·生物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和來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展開合作,在研究犀牛和貘之間的關係時,最終通過化石分析,確認它們的祖先曾經是「親姐妹」。
外形相差懸殊的「親姐妹」
說起來,早在幾年前,在古脊椎動物化石研究方面,就有研究者提出,犀牛和貘很可能是同一個祖先起源,雖然在外形上它們相差懸殊。
作為哺乳動物中的一員,犀牛和貘的如今現存的數量都是相對較少的。犀牛我們都知道,它們是陸地上的龐然大物,不僅皮糙肉厚,而且頭上還長著角,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天敵的,而且雖然它們食草,但是它們仍然戰鬥力驚人。
貘的體型和犀牛相比,要纖細許多,而且貘的鼻子和大象差不多,不僅很大很長,而且還可以伸縮自如。
一開始,研究者曾經認為,貘和大象之間的是親近關係,不過由於貘是奇蹄目,所以,才會有研究者將目光放在了犀牛身上。
為了找到事實真相,研究者們將近年來在我國內蒙古地區採集到的化石材料,進行了統一的分類研究,這些化石來自於65個遠古類群、361個遠古動物頭骨和牙齒。
最終通過對比研究,發現犀牛和貘作為奇蹄目的一員,至少在5000萬年前,它們都曾經是同一個祖先,而且貘出現的時間要比犀牛早很多,雖然如今貘經過上千萬年的演化,現存的數量已經不多了。
大約5000萬年前分道揚鑣
既然通過大量的化石研究後,認為犀牛和貘來自於同一個祖先,而且從這兩個物種出現的時間上來看,至少6500萬年前,也就是至少白堊紀末期,貘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相較於犀牛出現的時間來說,貘更像是犀牛的祖先。
所以,一個新的問題也就隨之出現了,從貘到犀牛,在進化過程中究竟經歷過什麼呢?最終,研究者將時間鎖定在大約5000萬年前,認為5000萬年前曾經出現在地球上的貘犀,很可能就是從貘進化到犀牛的中間過渡環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氣候變化或促進貘朝著犀牛演化
貘和犀牛相比,它們更喜歡相對溫暖的環境,從遠古時期它們生存過的氣候環境來看,溼熱地區更適合貘的演化繁衍。
不過,大約在5600萬年前開始,地球上的氣候環境開始逐漸變得乾燥而寒冷,在大約2000萬年的時間裡,由於氣候環境變化,奇蹄目生物在地球上的數量也越來越少,所以,一部分貘很可能就為了生存,開始朝著犀牛的方向進化。
很多化石研究都表明,犀牛大約是從中始新世(大約5200萬年-4360萬年前)中的一支貘屬物種中演化出來的,而且演化的時間應該是在中始新世的早期,所以,研究者認為,一切的關鍵大約都發生在5000萬年前。
這個階段,當貘犀出現後,快速演化出了巨犀、真犀等多個類群,最終經過一代代的演化,犀牛才正式出現在地球之上。
在北美洲、亞洲、歐洲等多地,都發現過很多貘犀的化石,這意味著,在遠古時期,貘犀這個物種曾經廣泛存在於地球之上,特別是在北美洲發現的貘犀化石,由於整體結構非常完整,也讓研究者們判斷它和貘、犀牛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很多關鍵性證據。
此外,研究者也表示,一直到中新世末期(距今大約550萬年左右),這個時候,貘犀通過一代代的演化,才真正出現了現代犀牛的祖先,這種犀牛的體型已經和現代犀牛差不多了,生活習慣也與現代一致。
不過,當時的犀牛還是獨角犀牛,從獨角犀牛進化到雙角犀牛,還需要再經歷大約200多萬年的時間,而在更新世時期,當地球經歷第四紀冰河時期的時候,犀牛也曾經進化出一種和猛獁象外形差不多的物種,不過伴隨著地球氣溫回暖,它們也和猛獁象一樣消失了。
由此可見,地球上任何一個物種出現都不是偶然,都經歷了漫長演化的時間,很多我們看起來完全不同的物種,在 遠古時期也都可能來自於同一個祖先。未來通過更多化石研究,或許也可以揭開更多地球物種起源的真相,一起拭目以待吧!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9月30日文章《外形差異巨大的犀牛和貘 竟是共同祖先演化而來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