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博物學之父布豐:隨意往地板上扔針,竟然可以算出圓周率?

2021-02-08 遇見數學

北京市十一學校數學建模協會,[遇見] 授權轉發

問題背景

在18世紀的法國,有一位博物學家、數學家,叫布豐。

咱們的小學課文《松鼠》便出自他筆下;他還寫了巨著《自然史》……但是咱們今天要說的,是他提出的一個數學問題——「布豐投針問題」。

布豐投針問題:設我們有一個以平行且等距木紋鋪成的地板,隨意拋一支長度比木紋之間距離小的針,求針和其中一條木紋相交的概率。

布豐以此概率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新方法:隨機投針法。

不知道你現在的心情是不是這樣:

反正我是。

隨便往地板上扔針,竟然能算出圓周率???這兩件事,有一點點的關係麼?……

顯然,這東西是能被嚴謹證明的(要不然,我為啥拿出來發公眾號)。證明過程請看下文——

數學原理

方法一

在上圖中,如果點代表針的中點,直線是平行線中的一條的話,針所有可能的位置(無論相交與不相交)便組成了下圖這個圓。其中,針與平行線相交的所有位置組成的圖形就是陰影部分。

兩側完全對稱,因此只取半圓考慮即可。

針所有可能的位置是不隨針中點與平行線距離的改變而改變的。因此,當考慮 y 的變化時,針所有可能的位置情況組成一個底為 S1,高為 d/2 的半圓柱。

針與平行線相交的所有可能位置隨y變化而變化,因而組成如下圖形。

取 V2 的一塊微元(體積的微分):

如果你看完之後是這個情況:

先別走,考慮看看方法二吧,它比方法一簡單那麼一點點。

方法二

為了方便分析,取平面內一個結構單位,該結構單位由某條平行線的某部分和一根針組成。

如圖,由於y可以取0到d/2的任何數,因此針中點的所有可能性(所有y)構成長為d/2的線段。隨著θ的變化,該可能性並不會變化,因此所有可能性形成面積為的粉色矩形。易得:

當針中點的位置滿足其與平行線相交時,其可能的值為小於等於l/2sinθ 的所有值。隨著θ的變化,該可能性變化,因此所有可能性形成面積為S2的藍色圖形。

計算機模擬實驗

經過一大串證明後,咱們就來自己投針試試。

為此,我編了個Python程序,可以模擬隨機投針的過程,還能生成圖像!(感謝信息技術考學讓我學會用turtle模塊畫圖……)

於是,我先做了6次扔100根針的實驗。針的長度為40,平行線間距為50。即在這個實驗中,l=40,n=100,d=50。結果如下:(π的計算精度取小數點後兩位)

啊這……好像並不是很準。這是由於只有100根針,隨機總量不夠大。

並且話說回來,計算機這麼厲害的工具,只讓它模擬100根針顯然屈才。因此,我打算好好壓榨利用它,讓它進行了500次扔一百萬根針的模擬。

100萬根針不方便生成圖像,列舉數據也是既麻煩又不直觀的,所以我把輸出的值做了個散點圖:

可見結果與 π 已經相當接近了。

總結

該方法之所以可以估算π值,是因為進行了轉化、變換得到的等式中帶有π。

例如,方法二中π的來自於 S1,更本質地說,是來自於針與平行線夾角的積分上限(範圍)。實際上這個 π 是從角度中得到。

由這個思路,我們或許可以想出更多估算值的方法——構造等量關係,並使等量關係中帶有 π。而構造出的一個很好的思路便是使角度成為一個決定性的量。

相關焦點

  • 數學史話:怎樣用細針在白紙上扔出一個圓周率
    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數學上用希臘字母π來表示。中國南北朝的祖衝之是最早將π值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即3.1415926……。後世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算到一億位以後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了。蒲豐請朋友們隨意地把這些小針扔到白紙上。客人們面面相覷,追問蒲豐想幹什麼,但蒲豐就是笑而不答。他們很納悶,但還是遵照蒲豐的吩咐,一根根地將小針往白紙上扔,扔完了把小針撿起來再繼續扔。客人們扔的時候,蒲豐並沒有閒著,而是在邊上緊張地記錄著什麼。終於,蒲豐告訴大家可以停止了。
  • 蒙特卡羅方法-布豐投針試驗的概率
    接著他又拿出一些小針,這些小針的長度都是紙上平行線間距離的一半。然後布豐先生對客人仍說:「請諸位把這些小針,一根一根往紙上扔吧!不過,請大家扔完後告訴我扔下的針是否與紙上的平行線相交客人們都很好奇,很快就把小針都扔完了。然後布豐先生又讓他們繼續,他們就把小針又撿起來再扔,而布豐先生本人則在一旁數著,記著。這樣過了將近一個鐘頭,布豐先生終於喊停了。
  • 圓周率π:究竟牛B在哪裡?
    而2015年的今天更是「世紀π日」:3(月).14(日)15(年)大家或許會好奇,π 究竟哪點吸引人了,能夠讓數學家們對它痴迷到如此地步?其實,π 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個奇蹟:不管一個圓有多大,它的周長和直徑之比總是一個固定的數,它就是 3.141592653589793 … ,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我們把這個數就叫做圓周率,用希臘字母 π 來表示。
  • 【3.14】圓周率日:π究竟牛B在哪裡?
    我們把這個數就叫做圓周率,用希臘字母 π 來表示。在幾何問題中,圓周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更神奇的是,它也馳騁於幾何以外的其它數學領域。布豐投針實驗在地板上畫一系列間距為 2 釐米的平行線,然後把一根長度為 1 釐米的針扔在地板上。那麼,這根針與地板上的線條相交的概率是多少呢?1733 年,法國博物學家布豐(Comte de Buffon)第一次提出了這個問題。
  • 數學之美(2)——圓周率的故事
    一、割圓術(劉徽)作圓的內接正多邊形,不斷倍增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求出圓周率的方法,這個工作量非常龐大,且用尺規作圓內接正多邊形有諸多限制,導致精確度不高。二、布豐投針一個個針就像是跳動的數學音符1777年法國科學家布豐在一次宴會上進行了一次投針試驗:投針步驟:1) 取一張白紙,在上面畫上許多條間距為a的平行線。
  • 圓周率的7大類計算方法:割圓術、連分數、分析法、概率法
    割圓術割圓術的流程是通過作圓的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計算多邊形的周長或面積,再將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加一倍,算出其周長或面積;再增加,再計算……;隨著邊數的增加,多邊形的周長和面積就越接近圓的周長和面積,由此求得的圓周率也更精確。
  • 圓周率,不得不說的一個數
    幾何法時期古希臘作為古代幾何王國對圓周率的貢獻尤為突出。古希臘大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年) 開創了人類歷史上通過理論計算圓周率近似值的先河。阿基米德從單位圓出發,先用內接正六邊形求出圓周率的下界為3,再用外接正六邊形並藉助勾股定理求出圓周率的上界小於4。
  • 圓周率的八個秘密,你的數學老師可能都不知道
    公元前250年,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通過割圓術計算圓周率,阿基米德進行了96邊形的割圓之後,將圓周率推到了小數點後兩位3.14。直到公元265年,中國的數學家劉徽用割圓術的方法,通過正3072邊形計算出π的數值為3.1416,艱難地把圓周率推到了小數點後四位。
  • 圓周率π,不得不說的一個數
    幾何法時期 古希臘作為古代幾何王國對圓周率的貢獻尤為突出。古希臘大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年) 開創了人類歷史上通過理論計算圓周率近似值的先河。阿基米德從單位圓出發,先用內接正六邊形求出圓周率的下界為3,再用外接正六邊形並藉助勾股定理求出圓周率的上界小於4。
  • 〖數學算法〗求圓周率的幾種算法
    圓周率大家都不陌生,最早由歐幾裡德《幾何原本》中提到圓周率是常數,第一個用尋求圓周率數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中國數學家劉徽,和後來大名鼎鼎的祖衝之分別對圓周率進行了計算
  • 你也可以算出圓周率的 - 隨機落點算法 - 致即將到來的圓周率日
    任何人可以簡單地去計算出Pi呢(下面我們都用Pi來代替圓周率π吧,好寫好認,:p)。這個方法源自概率論的基礎,叫做蒙特卡洛法,形象一點的話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為隨機落點法,我們先說說它的原理:我們先看看下面這張圖假設有圖中的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剛好套在它中間的圓形,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圓形的半徑如果是R的話,正方形的邊長就是2R。
  • 「π日」說π:這麼複雜的一個數,誰算的?咋算的?
    遠在古希臘的阿基米德對圓周率也頗有研究。當時東西方的交流少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兩個人想到一起去、都採用了割圓的方式,可謂「英雄所見略同」;從時間角度看,阿基米德還稍早一些,以至於在π這個符號誕生之前,圓周率都被稱為「阿基米德常數」。不過,阿基米德並沒有像劉徽一樣雙向逼近,他自己也只算到了96邊型,給出了22/7的略值。
  • 古時候又沒計算機,古人是怎麼算出圓周率的?
    再舉個例子,你是一工匠,皇帝命你造個圓壇,你要準備多少平方的地板才夠鋪滿這圓壇呢?古時,圓周率可是工匠們的秘笈,老師傅教徒弟,可不是誰都教,只有學藝出眾的學徒才有資格繼承,就好像武林秘籍一樣。可見圓周率是低級工匠向高級工匠進階的法寶。
  • 偽·從零開始學算法 - 2.3 求圓周率
    一般來說,它是通過計算圓內接正多邊形和/或圓外切正多邊形的周長的方式來計算圓周率。隨著正多邊形的邊數增長,其形狀越接近圓,因此可以據它的周長或面積計算圓周率。理論上來說,它可以計算任意精度的圓周率的值。目前所知最早這麼做的是約公元前250年的阿基米德。
  • 為何圓周率至今無法算盡?科學家:它是宇宙時間空間的終極密碼
    有人說,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是最難的東西,就好比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到如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數學家能夠給出答案。而同樣,我們在小學數學課上的時候,就學習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它就是圓周率,大部分人都知道圓周率的前幾位數字,3.1415926,而後面那無窮無盡的數字卻是連現代最智能的計算機也無能為力,那麼為什麼圓周率至今無法算盡呢?
  • 圓周率的故事
    圓周率的開始在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的阿基米德就成功利用割圓法求得π的值介於3.14163和3.14286之間,這個數字成功的算對了小數點後三位。而在此之前π的值總是被默認為3。當把 π 定義為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後,如何進一步計算圓的面積呢?通過推導,可以得到半徑為 r 的圓的面為 πr^2, 但這個結論又如何被證明呢?
  • 都2020年了,MIT科學家算出π=3.115,還發了篇論文
    最近,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卻算出π≈3.115——一個明顯偏離了正確答案的數字,而且這個毫無精確度可言的結果,還被寫成了論文。不用驚訝,這位天體物理學家的真正目的不是讓π值更精確,而是從引力波中尋找π,進而驗證廣義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