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位於深圳南山區萬象天地的小米之家深圳旗艦店開始了試營業,這也是小米之家全球首家旗艦店。隨後,在2018年1月10日下午,雷軍發微博展示了2017年小米之家的數據:覆蓋了170個城市,287家店,2家品牌店(深圳旗艦店、上海東方明珠店),總共接待了6713萬人次。然而進入2018年,僅僅一周時間,小米之家的數量又突破了300個。按照雷軍的規劃,到2019年將開到1000家。
據小米總裁林斌微博透露,小米之家2月份單月銷售額首次突破10億,按全國300多家計算,單店月營業額超過300萬,一天就有10萬,這對於只有200來平的小米之家成績驚人。小米之家作為小米最主要的線下銷售渠道,在兩年內發展迅猛,已然成為小米最成功的「逆轉」。
成功之一:「小米之家」放大鏡找體驗,顯微鏡觀產品
以小米之家深圳旗艦店為例,店面分上、下兩層,一層可供體驗手機、電視、智能硬體等產品,主打科技,二層側重於智能家居、生活方式類產品的體驗,面向生活。同時,旗艦店內有5塊80英寸屏幕組成的互動購物牆,可追蹤用戶的移動行為。通過手勢操作,可以瀏覽大屏內的產品圖片、視頻及介紹,而掃碼後可以直接購買。
這一切極具「科技感」,讓產品與體驗成為線下店鋪的靈魂,從而夯實了米粉的忠實度,在沒開門前排隊的粉絲堪比iPhone X首發,開店以後也是人頭攢動。
2016年2月開始,小米就決定進行戰略突破,把小米之家的職能從服務中心轉變為零售店。之前小米高層花費大量的時間研究零售業的門道,諮詢了多名業內人士,他們都表示線下零售業相當難做,而小米也為此付出高昂的學費。公司高管們最終討論,一致認定線上線下相融合,追求最高效率的新零售業態一定是未來的趨勢。
小米生態鏈的產品是小米線下門店至關重要的環節。此前小米高管林斌曾表示:如果小米之家只賣手機、電視和路由器,用戶平均可能要一年以上才會進店一次。但隨著小米之家門店有小米生態鏈企業帶來的手環、耳機、插座、電飯煲、平衡車、滑板車、移動電源、空氣淨化器、無人機、自拍杆、掃地機器人、籤字筆、血壓計、對講機、攝像機等種類豐富的周邊產品,顧客訪問頻次被大幅提升。
這是小米之家新零售模式的一大利器,品類齊全的商品讓顧客即使不買手機,也總想進店轉轉,而且往往都能發現自己需要的東西。不得不說,這種模式有點像無印良品、宜家,對目前中國的消費者來說非常受用。
成功之二:小米領會Grabber和Holder理論
史丹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教授Edison Tse曾在《源創新》提出了Grabber和Holder理論:Grabber指任何可以吸引人興趣的概念,如美好的前景、新的價值訴求、令人興奮的產品等等,觸動的是人的感性。而Holder是使人從中得到利益的實體,對應著人的理性。
消費者需要「Grabber」來激發興趣,也就是手機行業常說的「爆款產品」,從而吸引眼球帶來流量。與此同時還需要「Holder」產品去承接用戶的理性消費,真正讓用戶體驗到真實的價值,才能提升「轉化率」、「客單價」和「復購率」,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及銷售鏈。
然而,小米之家在創立之初,就已經開始運用這一理論。小米之家坪效的結果,完美對應著小米之家產品Grabber和Holder的布局(坪效公式:坪效=人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面積)。用坪效來評估線下店的效率可以得出:小米之家的坪效是27萬,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蘋果店的36萬,這個數據超過大多數傳統零售店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