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誌官網:美國政府無端冤枉華人科學家洩密

2020-12-06 觀察者網

多名華人科學家「被間諜」的冤案近來引發廣泛關注,美國權威雜誌《科學》網站近日發表長篇通訊指出,近年來被美國政府冤枉為間諜的華人科學家數量之多「令人吃驚」,導致華人科學家人人自危,擔心與中國的正常合作招來美國政府無端猜疑。

文章寫道,越來越多的華人科學家成為美國司法部「不恰當的目標」,數量之多「令人吃驚」。僅過去一年中,就有5名中國出生的科學家被指控竊取商業機密或經濟間諜後又被撤訴,還有紐約大學一名科學家被指控向中國公司提供磁共振成像相關技術,但最後只對一項輕罪認罪。在這些案例中,「美國政府都是不了解指控的核心科學問題就起訴了科學家」。

天普大學教授郗小星的遭遇就很有代表性。這名超導專家被指控向中國提供一種叫做「口袋式加熱器」的敏感技術,但實際上郗小星不做任何敏感技術,而且與中方探討的也不是「口袋式加熱器」。美國司法部不諮詢專家就急忙起訴,雖然最終撤訴,但已給郗小星的聲譽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以下為中國科學報報導:

針對郗小星的整起案件是被完全誤解的。

5月21日,天剛亮,物理學家郗小星醒來發現,約12名武裝的美國聯邦特工包圍了他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郊區的家。當郗小星匆忙打開門時,他們拔出槍並宣布擁有對他的逮捕令。他的妻子和兩個女兒(一個上中學,另一個上大學)驚恐地看著特工給他戴上手銬,並將其押走。

超導物理學家郗小星被指控試圖同中國分享專利性技術。科學雜誌網站截圖

當時為費城天普大學物理系臨時主任的郗小星是一名歸化入籍的美國公民。自1989年起,他便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並且是超導薄膜領域全球最傑出的專家之一。超導薄膜能在極低的溫度下沒有阻力地輸送電流。不過,郗小星目前面臨著試圖將一項專利技術的成果轉移到中國的指控——這是一種由製造超導體二硼化鎂薄膜的奧斯丁超導技術有限公司(STI)生產的、被稱為「口袋式加熱器」的設備,並且他還面臨著80年的牢獄之災和100萬美元的罰款。

據《科學》雜誌介紹,為開展「口袋式加熱器」研究,郗小星在2006年籤訂了一項保密協定。美國費城檢察官辦公室援引這一保密協定,以發送給中國聯繫人的4封關於建立實驗室和涉及薄膜沉積裝置合作的郵件為由,指控他犯有4項通信欺詐。不過,9月11日,在審判日期確定前,美國檢察官辦公室突然放棄這些指控,並表示「政府注意到了其他信息」。一名辦公室發言人拒絕就案件作進一步評論。

而郗小星的律師和熟悉該案件的科學家均認為,美國政府對此次所涉及的相關科學存在明顯誤解。他們表示,郗小星和中國同事討論的設備並不是「口袋式加熱器」,並且這些交流不會對美國利益造成威脅。「針對郗小星的整起案件是被完全誤解的。」提交了辯護證詞的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物理學家David Larbalestier說。

將中國視為主要外在威脅

對科學秘密的竊取幾乎和科學本身一樣古老。比如,幾個世紀前,年輕的美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從英國走私來的技術,並為偷竊英國紡織機械設計圖的人提供豐厚嘉獎。處在帝國時期的中國也經常是受害者——西方列強竊取瓷器和茶葉加工方法。不過,一些人認為,過去幾十年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從敏感的軍事技術到利潤豐厚的農業秘密,一切東西如今都成為最重要的「掠奪」對象。

「隨著全球變得更加先進,技術也變得更有價值。」前任聯邦檢察官、華盛頓特區韋斯布羅德·馬泰斯和科普利律師事務所訴訟律師Peter Toren表示,發展中國家和這些國家的公司能通過竊取新技術節省上億美元的研發開支。

不過,發展中國家並非唯一的「作案者」。Toren介紹說,在上世紀90年代末,法國和以色列躋身全球最著名的工業間諜之列。不過,美國政府如今將中國視為主要的外在威脅。Toren說,自1996年美國經濟間諜法案獲得通過以來,根據該法案發起的近一半訴訟涉及中國。

去年12月,美國政府放棄對兩名印第安納州禮來公司前任科學家的指控。印第安納波利斯美國檢察官辦公室指稱,均已加入美國國籍並且是禮來公司資深生物學家的Guoqing Cao和Shuyu Li將癌症個體化治療以及針對治療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代謝性疾病的藥物研究傳給中國連雲港的一家公司。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兩名科學家先後被監禁,關在小客棧裡,並被24小時軟禁在家中。

然而,Cao的律師提交的案件材料稱,被指控的Cao偷取的商業秘密都在早些年發表的論文中出現過,並且涉及的信息不包括禮來公司擁有的藥物分子、配方或數據。據《科學》雜誌介紹,2014年12月,在法官同意釋放研究人員的數周后,美國檢察官辦公室放棄全部指控。

對科學合作關係的誤讀

在特工們使勁拍門並將他的生活完全顛覆之前,57歲的郗小星在天普大學管理著一個由10名研究生、1名本科生、3名博士後和2名非終身制教員組成的團隊,並且每年收到100多萬美元的經費資助。該團隊剛在兩個課題上獲得了被郗小星稱為「突破性的成果」,並計劃將其提交給《科學》和《自然》雜誌。為辯護提交了證詞的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大學物理學家Paul Chu介紹說,郗小星「是全球最出色的薄膜物理學家之一」。在被控告後,天普大學讓郗小星留薪停職。郗小星說,學校法律顧問還建議他不要出現在校園中。天普大學發言人Ray Betzner並未立即證實這是否屬實。

根據案件中提交的證詞,指控集中在郗小星同中國兩家研究機構的合作上。起訴書稱,郗小星「多次複製、出售、轉移、散布並且同這些機構分享」STI的「口袋式加熱器」,然後用他提供的幫助換來「有利可圖的、有聲望的職務」。郗小星的代理律師、華盛頓特區Arent Fox律所合伙人Peter Zeidenberg表示,郗小星從未從美國政府所強調的互動中獲取商業利益。

據《科學》雜誌介紹,Larbalestier認為,調查的前提便大錯特錯。「任何人能從二硼化鎂生產中賺取大筆金錢的整體想法就是錯的。」他介紹說,這種化合物作為一種超導材料仍處於研發當中,而商業化「還需要10年或20年的時間」。正如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John Rowell在證詞中所寫,STI的「口袋式加熱器」本身是對一項1993年在德國發明的現有技術的修改,「絕不是一種革命性的設備」。

其他人則表示,這起案件基於對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大規模投資科研後繁盛起來的科學合作關係和教學交流的誤讀。Chu介紹說,郗小星為中國同事建立世界一流實驗室提供的幫助,在中國高度發達的超導領域展開的國際合作中很常見。「涉及此類國際交流的90%科學家」符合對郗小星在中國活動的描述。

職業生涯受損

儘管指控被撤銷,但郗小星說,成為美國政府的靶子損害了他的職業生涯。在這場磨難開始前,他受邀與別人合著一本超導體權威參考書的一個章節。郗小星表示,在消息突然傳開後,一些合著者威脅如果他留在項目中,他們就會退出。儘管他的團隊繼續開展研究,並由其他科學家接任他的首席研究員職位,但實驗室失去了基金資助項目續期的關鍵時機。郗小星說,他所在的系最終安排他通過電話會議同資深同事交談,但由於他被禁止同潛在證人對話,因此未能和學生取得聯繫。

《科學》雜誌指出,一系列案件讓華裔美國科學家急於了解他們怎樣做才可能避免被盯上。由一群有影響力的華裔科學家組成的百人會已在全美舉行研討會,為科學家描述管理商業秘密竊取和關鍵技術出口控制的法律,並且解釋如何避免引來懷疑。Zeidenberg提醒說,涉及同中國或中國同事合作的科學家「需要假定他們的交流正受到審核」,並且「對於正在交流的內容有著清楚、準確的認識」。

「我們需要一系列有著明確定義的規則。」 國際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主席、杜克大學物理學家Albert Chang表示,「這些起訴在我們的圈子中引發了大量不安和焦慮。」人們在擔心,「這是否將發生在我身上?」百人會成員和其他人正敦促美國政府出臺更加清晰的條例。

如今,郗小星已回到實驗室。10月20日,天普大學科技學院院長Michael Klein向物理系發送了一份備忘錄,歡迎他作為臨時系主任歸來。不過,郗小星對獲得研究資助、重獲同事信任和吸引合作者表示出擔心:「很明顯,我的聲譽因為此事受到損害。」「如果此事發生在別人身上,我會想他至少可能做錯了一些事情。」郗小星說。這次痛苦的經歷讓他對最基本的互動都存在憂慮。「我因為一些正常的合作而受到指控。」他表示,「如果這些正常活動被視為犯罪行為,那麼整個環境的確頗為可怕。」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美政府打壓逼走華人科學家 自損創新事業
    來源:海外網美國校園資料圖(Getty)海外網9月8日電英國《自然》雜誌7日報導,在美中國留學生及華人科研群體正遭受美國政府打壓,美國科學界憂心,華人科學家的出走將是美國創新領域的巨大損失,美國正在損害自己的科學事業。
  • 《自然》雜誌:美政府打壓逼走華人科學家 自損創新事業
    來源:海外網美國校園資料圖(Getty)海外網9月8日電英國《自然》雜誌7日報導,在美中國留學生及華人科研群體正遭受美國政府打壓,美國科學界憂心,華人科學家的出走將是美國創新領域的巨大損失,美國正在損害自己的科學事業。
  • 《自然》雜誌:打壓逼走華人科學家,是美國的巨大損失
    7日發布了一篇題為《美國政治打壓引發華人人才流失擔憂》的文章,該雜誌採訪大量美國科學家及研究負責人後發現,許多美國科學家擔心,美國政府對校園裡外國科研人員的打壓,正把他們從美國趕走,而他們的離去將是美國創新領域的巨大損失。
  • 《自然》雜誌:美國華裔研究人才正悄然流失
    近日,《自然》雜誌對科學家和研究領袖進行了大量採訪。採訪顯示,大量的美國華裔科學家正在離去。美國科學家擔心,美國政府對大學外籍學生的幹預措施,正把未來的華裔科學家趕走,這將是美國創新力的重大損失。「肯定有人會離開,」史丹福大學諾貝爾獎得主、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表示。
  • 港媒:美國政府打壓華人科學家是愚蠢之舉
    據香港《南華早報》6月13日報導,華人科學家是美國技術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但由於對他們可能從事「間諜」活動的擔憂,這一群體在美國正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審查。有美國專家認為「川普政府打壓美國華裔人才的政策是愚蠢的」。
  • 《科學》雜誌總編輯社論:川普撒謊了,使得無數美國人因此喪命
    當地時間9月11日,《科學》雜誌發表總編輯霍爾頓·索普社論文章,直言美國總統川普在(涉及新冠病毒的)科學問題上撒謊了。索普在文章中指出,當川普今年二至三月在公眾場合談及新冠疫情時,科學家們都對其顯然缺乏對病毒威脅的認知感到擔憂。
  • 大量海外華人科學家回到中國,美國的科學霸主地位已經不保
    美國《華盛頓郵報》6月3日文章,原題:中國日益挑戰美國的科學霸主地位 像許多有抱負的年輕科學家一樣,帕斯特-帕雷哈為了自己的事業來到美國奮鬥。他曾在耶魯大學的尖端實驗室工作。但美國的魅力很快消退。2012年,他作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離開常春藤盟校的科研職位,前往中國。
  • 美國兩華人教授獲「科學第一巨獎」 系北京大學同學
    ­  關注人民網微信­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華人教授張偉(右二)與明年即將到任MIT的現耶魯大學華人數學教授惲之瑋(左二)共同獲得被譽為「科學第一巨獎」的科學突破獎的分項數學新視野獎。圖為頒獎現場。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猜猜排名第一的是?
    2019年馬上就要結束啦,在這一年,科學領域碩果纍纍,近日,《科學》雜誌官網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接下來,讓我們看看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都有什麼吧!
  • 美國正在為科學和科學家「設置」國界 針對華裔科學家進行審查
    美國正在為科學和科學家「設置」國界。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開除了三名華人科學家,其理由是位於馬裡蘭州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指責三人可能「嚴重」違反了保密原則以及其涉華關係曝光。
  • 多名在美華人科學家接連被捕,美國或試圖肅清科學界華人
    近日,又一名著名華人科學家——前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王擎在美被逮捕。在上繳護照,繳納10萬美元高額保釋金後,王擎目前得到保釋。近一周,已經有三名著名華人科學家在美被逮捕、判刑。王擎博士從中國政府國自然基金獲得資助,將美國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分享給了中國高校。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居首的就是它!
    圖片來源:美國《科學》雜誌官網人類學今年迎來「新晉網紅」——丹尼索瓦人,她們是尼安德特人的姊妹,曾在亞洲各地繁衍生息。今年的多項研究讓科學家對丹尼索瓦人有了進一步認識。圖片來源:美國《科學》雜誌官網每年有數百萬嚴重營養不良的兒童無法完全康復,即使他們飽食後仍會發育不良並身患疾病。十年研究指出了根源所在:他們的腸道微生物尚未成熟。今年,一個國際團隊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低成本、易於獲得的補充劑,該補充劑可優先刺激有益腸道細菌的生長。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十大科學突破:首張黑洞照片居首
    圖片來源:美國《科學》雜誌官網人類學今年迎來「新晉網紅」——丹尼索瓦人,她們是尼安德特人的姊妹,曾在亞洲各地繁衍生息。今年的多項研究讓科學家對丹尼索瓦人有了進一步認識。圖片來源:美國《科學》雜誌官網今年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雪人」形狀的小行星「天空」(Arrokoth),這顆遠在64億公裡外的天體是人類探測器迄今拜訪過的最遙遠天體。
  • 美國大規模審查華人學者,或加速科技人才回流中國
    大會的議題設置十分豐富,涉及生命科學進展、職業發展等備受關注的話題,大會的主旨論壇讓渡於科研倫理,來自海內外的資深學者以 「人類基因編輯的承諾和挑戰」,聚焦中國在生命科學倫理上的困境。 但是,大會對於華人科學家群體當下在美國遭受大規模審查的 「遭遇」 緘口不言。
  • 又一位華人頂尖科學家回國前被捕,華人科學家回國引國內輿論爭議
    7月9日,美國司法部證實,現年57歲的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風溼病與免疫學專家鄭頌國教授被捕。一時之間令人震驚,美國對在美華人科學家進行清洗的聲音不絕於耳。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科學家想要回國真的難如登天。如今的情況和當年何其相似?但凡有想要回國的科學家表達出了回國的念頭,等待他們的幾乎都是調查,甚至是人間蒸發。歸根到底還是美國想要實現的科技制裁,畢竟如此大量的世界頂級科學家紛紛想要回到中國,對祖國的發展無疑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美國一旦失去了大量精英華人科學家,對其自身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 李克強讚賞美國《科學》雜誌主編和中國科學界合作
    央廣網北京1月13日消息(記者馮悅)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天(1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美國《科學》雜誌主編瑪西婭·納特一行。  美國《科學》雜誌主編瑪西婭·納特女士是一位地球物理學家,她是去年剛剛成為《科學》雜誌新一任主編的。此前,她曾是美國地質調查局前局長。去年她卸任後,擔任了《科學》雜誌的主編。
  • 2020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多位華人當選!
    2020年4月23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公布了2020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276 位藝術家、學者、科學家和領導人當選。據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官網介紹,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簡寫為AAAS),1780年5月4日由麻薩諸塞州立法機構批准成立,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獨立學術團體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首任院長為美國第一任副總統及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
  • 《科學》雜誌總編輯:川普故意對科學說謊,行徑惡劣
    來源:環球網「這可能是美國科學政策史上最羞恥的時刻。」當地時間9月11日,全球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總編輯霍爾登·索普在該雜誌官網上發表一篇題為《川普對科學說謊》(Trump lied about science )的文章,嚴詞批評美國總統川普。
  • 10位華人科學家當選2018年美國工程院院士!
    他們是:  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  中科院金屬所研究員盧柯;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  臺灣地球科學家李羅權;  此外,共有6位華人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科學家Jacqueline H.
  • 54名美國科學家被迫失去工作,絕大多數是亞裔和華人
    根據美國《科學》雜誌的報導,自2018年8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開始對美國87個科研機構的189名科學家展開「調查」,以他們是否與所謂的「境外勢力」存在關聯對他們進行迫害以來,已有54名科學家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工作。而且,結合《科學》雜誌和另一家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的報導來看,絕大多數遭到這一迫害的科學家,都是亞裔或華裔,年齡普遍在50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