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reetMap的崛起:挑戰谷歌地圖帝國

2021-01-07 網易科技

開源地圖項目OpenStreetMap近年越來越受矚目,包括蘋果、Foursquare在內的多家知名公司相繼棄用谷歌地圖,轉而擁抱該平臺。國外媒體近日撰文詳述了OpenStreetMap的崛起,根據對該項目的創始人的採訪講述了OpenStreetMap的起源、現狀與未來。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谷歌的觸角無所不在,如網絡搜索、郵箱、視頻、智慧型手機、筆記本、眼鏡、導航等等。它擁有的數據覆蓋你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家庭、公交車和汽車。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地圖。

谷歌地圖

谷歌的創新產品組合中包括谷歌地圖,想必很多人在生活中都用過這一款服務,不管是通過谷歌旗下的跨平臺地圖工具,還是通過接入谷歌的導航數據的第三方應用。

跟谷歌的多數服務一樣,谷歌地圖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價值,像這麼一款能夠改變人們與周遭環境之間的互動非常難得。但一個谷歌任何時候都知道你在哪裡的未來真有那麼美好嗎?

Google+已經在被谷歌用作跨產品粘合劑,該公司聲稱要提供「統一」的用戶體驗。想要在YouTube上或者在Google Play上發表評論?你得先用Google+帳號登陸。谷歌地圖還沒有跟該社交網絡連通——你可以在不提供任何帳號細節的情況下使用該項服務。但未來這會發生改變嗎?天曉得。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當然,你不一定非得使用谷歌地圖。其它的地圖服務選擇包括微軟的必應地圖和諾基亞的HERE。

地圖界的維基百科

然後還有OpenStreetMap(以下簡稱「OSM」)。OSM是一款由網絡大眾共同打造的免費開源、可編輯的地圖服務,好比是地圖領域中的維基百科。

OpenStreetMap也有點像是谷歌自家的Map Maker地圖製作工具,它是利用公眾集體的力量和無償的貢獻來改善地圖相關的地理數據。當然,它與谷歌地圖的一大不同在於,OSM是非營利性的,它將數據回饋給社區重新用於其它的產品與服務。而谷歌則是將大多數的地圖數據出售給第三方。

谷歌也採用OSM式的方法來改善地圖服務質量這一點很有說服力——對於OSM的前景來說也是好兆頭。

近年來,OSM備受矚目,多家知名科技品牌棄用谷歌地圖轉而擁抱該開源地圖平臺的懷抱。籤到服務Foursquare在2012年不再採用谷歌地圖,轉用OSM驅動的MapBox,Craigslist網站也將它用於寓所搜索。就連蘋果也轉向使用OSM的數據。

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採用OSM而非谷歌地圖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歸結於兩點:價格與質量。

2012年,谷歌對其地圖API實施使用限制,第三方應用連續90天載入地圖的次數都超過2.5萬,就需要為超出的部分每1000次支付4美元。該費用後來下調至0.50美元,只不過是在Foursquare等知名公司撤離該地圖服務後下調的。

目前有大量基於OSM的服務,其中包括德國的Skobbler。Skobbler致力於為iOS和Android平臺提供GPS導航和其它的旅行相關應用。1月底,它被個性化導航公司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引發高度關注。然而,該交易最引入注目的一點也許是已經在領導Telenav涉足OSM領域的史蒂夫•科斯特(Steve Coast),他正是OSM項目本身的創始人,於去年9月從微軟轉投Telenav。

他在上述交易宣布發布博文指出,儘管谷歌也是採用OSM式的眾包方式改良地圖,但要指出的是,谷歌地圖很大程度上是谷歌他們自己的地圖,而不是大家的地圖(問問那些付費接入該項服務的開發者就知道);OSM則不同,人們貢獻的所有數據都是公開的,就像維基百科那樣。因此,任何人都能夠免費下載試驗。

不過那只是冰山一角。近年來,眾多業內人士紛紛表達了對谷歌控制人們所有數據的擔憂。

 「擁有」位置

提供地圖服務的並不只有谷歌,還包括諾基亞和TomTom。瑟奇•弗羅克羅斯基(Serge Wroclawski)稱,這些公司都在試圖成為位置的「決定性來源」,畢竟地圖是項規模很大的業務。

「既然有這麼多地圖服務商,我們為什麼需要一個像OSM這樣的項目呢?」他說,「答案就是,作為一個社會,不應該讓某一家公司壟斷位置領域,一如1800年代不應該讓某一家公司壟斷時間計量標準那樣。位置是共享資源,如果你將權利全交給單一的實體,就等同於在給予它告訴你你的位置的權利的同時,還給予它改變你的位置信息的權利。」

說到底,弗羅克羅斯基對於位置所有權的擔憂主要涉及誰來決定地圖上顯示的內容(如谷歌)和數據的大量收集。這為OSM的必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論據。

史蒂夫•科斯特最近接受了媒體的採訪,談到了OSM的起源、現狀和未來前景等問題。

OpenStreetMap的崛起

OSM最初的構造是在科斯特2004年在倫敦上大學的時候建成的。他後來從計算機科學與物理專業退學,上大學期間他曾在學校的研究院中工作,也曾在軟體公司中供職過。

「OSM項目基礎架構和軟體的核心部分都是我很久之前一手打造的。」科斯特說,「但期間它經歷了數次迭代。該項目最初的兩個版本實質上被棄用,從頭來過。第三個版本才是延續下來的那個。後來OSM還進行了數次更新,但基礎架構的設計跟當年還是差不多。」

管理OSM項目的實體是在英國註冊的OpenStreetMap基金會。該基金會實際上沒有有酬勞的員工。其董事會目前有7名成員,科斯特本人不再是董事,更多的是作為顧問。

科斯特現在任職的美國公司Telenav成立於1999年,主要提供各類位置服務,覆蓋GPS導航、本地搜索等領域。

被Telenav歸入門下的Skobbler之前是在歐洲著力於改進OSM數據,而Telenav則一直在美國從事相似的事情。「這是很不錯的組合。」科斯特說,「不過它也將在多個方面給Telenav帶來幫助——如幫助我們擴張至美國和中國以外的地區,在歐洲佔據重要地位。」

Telenav和Skobbler將共同改善OSM數據——主要是為了它們自己的產品,不過隨之產生的連鎖效應會惠及任何使用該眾包地圖平臺的人。

要討論OSM的崛起和它在地圖領域的地位,就必須要了解它具體是如何獲得數據的,它的數據有多可靠。

OpenStreetMap的運作

目前,OSM約有150萬名註冊編輯,過去18個月該數字取得了長足的增長。2012年8月,該數字的註冊編輯只有65萬左右。

當然,跟維基百科一樣,OSM編輯的工作參與程度也不盡一樣。「一小部分人整天進行編輯,」科斯特說,「更多的人是一天、一周甚至是一個月編輯一次。」

那OSM地圖的數據是怎麼獲得的呢?貢獻者要帶上相機和碼尺上街然後測量出來?

「項目啟動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科斯特說道,「人們只是騎著單車周圍轉轉——因為在歐洲單車是最便捷的出行工具。他們會隨身攜帶GPS設備和相機出行,完事後帶著GPS蹤跡回到家中,也就是一系列你去過的地方的點,然後你將這些數據與照片相匹配。」

項目啟動初期,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雖然現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但這些年技術的進步加速了項目的發展。

「如今,我們有航拍圖像,可以將它們覆蓋在圖片上面。」科斯特指出,「儘管如此,一些地方依然是使用GPS將地點繪製出來,尤其對於還沒納入航拍圖像的新建道路。」

你可能會在想那些航拍圖像究竟來自哪裡。是不是通過讓150萬個貢獻者帶著數位相機坐上熱氣球環遊世界獲得呢?當然不是。那些圖像實際上來自一個更明智的渠道。「我在微軟供職的時候,我們向OSM貢獻了所有的航拍圖像,OSM現在仍定期收到這類圖像。」科斯特說。

對於任何公司來說,獲取足夠的航拍圖像都並非易事。但對於OSM的編輯而言,那些圖像如何登陸該平臺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擁有一個良好可靠的建設基礎。

去年5月,MapBox為OSM推出了一款更方便的編輯工具iD,鼓勵更多人為該地圖平臺作出貢獻。

地圖特徵以三種形式呈現,分別是點、線和區域。現在,點可以代表商店、餐館、紀念碑等特徵,線則代表道路、鐵路軌道或者河流。區域則代表特徵較為具體的邊界,如森林或者農田。

點擊你想要編輯的地圖部分,然後輸入重要細節,如建築名稱、街名、驅車方向等諸多會對大眾有用的數據點。

這是OSM的基本形成方法,對於多數熟悉其它在線編輯工具的人來說,掌握起來不用花很長時間。

但從終端用戶的角度來看,該軟體有多靠譜多全面呢?它是否十分值得信賴不會致使人們迷路呢?

打造好的地圖

谷歌財力雄厚,有足夠多的資源來確保谷歌地圖處於領先。而OSM則是大眾驅動的、由無報酬的志願者打造出來的,處於劣勢。那OSM肯定有大量的土地沒有覆蓋到?

「當然不是這樣,OSM作為顯示地圖相當完整。」科斯特說。在OSM門戶網站上搜索2014年冬季奧運會舉辦地「索契」,可以看出上面的信息十分完整,甚至比谷歌地圖更加全面。

那西伯利亞和其它的邊遠地區又如何呢?「你會驚訝於OSM上的地點幾乎繪製到了極致,你很難找得到OSM缺乏數據的地方。」科斯特指出,「大多數時候,它要麼是最好的那個服務,要麼是略具其次。」

那如果OSM實際上有些時候比谷歌地圖還要全面,為什麼企業或者消費者會使用谷歌地圖而非基於OSM的產品呢?這不僅僅涉及地圖和覆蓋度,依附在地圖上的數據同樣非常重要。

地圖服務要做好來,基本上需要做好三項基本元素——包括顯示元素(即地圖本身)和地圖內的導航性信息(如最高車速、單向行駛等等,有助於針對逐嚮導航開發軟體)。第三項元素是地址——房屋在哪裡?每間房屋的門牌號又是什麼?

「OSM非常擅長顯示部分,它也有很不錯的導航性信息,儘管不是很完善。」科斯特說,「不過OSM很多地方都缺少了地址數據。你要有所有的這三樣東西才能提供逐嚮導航功能,那是我們在Telenav一直努力的地方——補強那兩項不足。」

Skobbler、Telenav等公司在做的一項工作是,收集大量的GPS蹤跡,然後對其進行處理,這不需要直接的用戶輸入。

舉例來說,司機在沿著倫敦的South Circular路行駛的時候如果有使用這些應用,GPS數據就會顯示,大多數人是以每小時60英裡左右的速度行駛,那就意味著該路段的限速可能是時速60英裡。同樣地,從GPS數據可以看出是否所有汽車都是往同一方向行駛,據此判斷道路是否是單行道。

「我們不用調派人手或者志願者就能處理分析大量的數據。」科斯特稱,「那是我們使得OSM更好地用於逐嚮導航的方式。」

另一方面,加入郵政編碼則是另外一碼事。郵政編碼通常由一系列的字母或者數字組成,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在英國,文字數字式的郵政編碼常常可以匹配多個地址(如四間房屋)。在OSM內部匹配這類數據十分麻煩。

問題並不在於將郵政編碼轉換成經緯度數據,然後再轉換回來。用於促成這個的數據在很多國家都沒有免費公開。

「反向工程非常困難,因為只需周圍走走你就可以通過路標知道街名。」科斯特說,「但如果你只是通過周圍轉轉來確定地方的郵政編號,那要更加困難。」

數據並不是OSM唯一的發展障礙。

兩點要求

「我們傾注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來使得這個項目成功,我們只要求兩樣回報。」科斯特說道,「一是如果你更改了數據,請向我們匯報那些改動,讓我們可以改進地圖,讓所有人都能受益。」

至於另外一項想要的回報,科斯特指出,「如果你使用了我們的數據,那請明確指示,『嘿,這是OpenStreetMap』。因為那意味著我們會獲得更多的使用者,增加數據的人越多,地圖就會變得更好,讓每一個人都能受益。」

然而,人們對OSM的第二條條款的理解似乎相當狹窄。科斯特說,「出於設計的原因,部分採用OSM數據的公司想要處理掉地圖上的版權說明『©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而我們的要求是將『© OpenStreetMap contributors』放在地圖底部。我並不認為這個要求很過分。」

要獲得進一步的普及,OSM可能需要加大其版權歸屬說明規定的執行力度。

不過OSM還有一個潛在的選項,那就是推出獨立的自有品牌服務。

OpenStreetMap:品牌

維基百科有為第三方開發商提供數據訪問API,不過它本身就是網際網路上最有名的品牌之一。那是因為它遠不止是面向開發商的API——它本身就是一項獨立的服務。

雖然OSM的網站可讓消費者用於一些導航性目的,但它並沒進行這種設計。因此,雖然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服務和開發商轉向OSM,但它並沒什麼可能獲得它應有的認知度——畢竟它只是後端而非前端的服務。那OSM未來有沒可能自主推出一項獨立的服務呢?

「如果OSM是由我負責的話,我們肯定會使得它更加專注於消費者一端,使得網站更加實用。」科斯特說,「而專注於服務開發者而非用戶有弊也有利。它會大大降低我們的成本,讓整個組織變得更加精簡,更加專注。就可預見的未來而言,OSM很可能會延續現在的發展路線。」

也就是雖然推出自家服務能夠大大提升品牌影響力,但也會引發巨額成本。

說到成本……OSM的運營資金又是來自哪裡呢?

精煉的地圖機器

OSM沒有有酬勞的員工,沒有房產,也沒有日常管理費用。它完全是一臺由人驅動的機器。但至少也會有一些花費吧?

科斯特並沒有披露具體的數據,但他指出,OSM一年收到的捐贈為「1到4萬美元」。「該數字幾乎不值一提,」他說,「很少,因為我們的花費很低。」

倫敦大學學院和帝國理工學院均為OSM的伺服器提供「免費或者非常便宜」的託管服務。OSM收到的捐贈會隨著其具體的需求也出現波動,如果他們需要一臺新資料庫伺服器,他們只要展開籌資就可籌得購置費用。

科斯特認同弗羅克羅斯基有關世界為何需要OpenStreetMap的文章中大多數的觀點,不過他較為關注的問題是,太多的在線地圖平臺引發的低效問題。

「效率對於我來說更加重要。」他說,「目前有四款主要的在線世界地圖服務,或者說是四款相對完整的世界地圖服務。我想說,我們真的需要四款不同的地圖嗎?只有一款開放的地圖會不會更好呢?」

科斯特指的是谷歌地圖、TomTom、HERE和OSM。要算上針對本土的服務的話,那數量就多得多了,比如英國的Ordnance Survey。要指出的是,擁有開放的、可編輯的在線地圖平臺對於身處不同地方的人來說有著不同的好處。

「我選擇在英國開始展開OSM項目是因為我們有Ordnance Survey,不過使用它出色的地圖需要付費。」科斯特解釋道,「但如果你是在沒有出色地圖的地區,如非洲的大部分地區,那就有不同的開放地圖數據的原因。」

另外,Skobbler等基於OSM的平臺能夠提供100%的離線訪問功能。

OSM的未來

OSM有著很多的可取之處,如高尚的動機和可擴展性。不過它也存在一些內在的不足。要找出一款可跟谷歌地圖相匹配的OSM驅動的移動應用可不容易。

谷歌地圖其實提供的並不止是地圖和導航功能。它還跟谷歌地球和街景服務緊密整合。

那OSM未來會加入類街景的功能嗎?

「這涉及到很多有趣的問題。」科斯特說,「製造高質量的街景圖像成本非常高昂,汽車、油費,相機、高清照片的存儲等次級成本都需要考慮在內。另外還涉及照片處理設施。」

對於OSM來說,更加現實的發展計劃也許是增長。

「我想越來越多的人會開始使用OSM。」科斯特表示,「一開始,很大程度上就是處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問題。你最初一無所有,你做了一點數據,但不足以吸引人使用。隨著更多的人貢獻數據,該項目逐漸發展到了今時今日的地步。現在,它是商業產品非常有力的競爭對手。」

鑑於Telenav和Skobbler合併集聚各自的資源,繼續努力改善OSM,且擁有OSM項目創始人的領導,未來它們的進展值得期待。

譯者:樂邦

百度新聞與網易科技合作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挑戰谷歌?蘋果推新地圖App
    集微網消息(文/木棉)據蘋果官網消息,蘋果公司表示已經在美國推出一套全面設計過的地圖應用程式(App),該程序具有更快、更準確的導航功能以及更全面的道路、建築物、公園、機場、購物中心等的綜合視圖,使規劃旅程變得更加輕鬆方便。
  • 中國涉足衛星地圖 稱挑戰谷歌地位
    而對這一領域的涉足,也標誌著中國在衛星地圖領域的最新突破,對此外媒紛紛給予關注,每日郵報便以《中國針對競爭對手谷歌推出自己的網絡衛星地圖服務》為題予以關注,稱這一舉措將與谷歌地圖形成競爭關係。「天地圖」收集了全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的0.6米解析度衛星遙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數據,宣稱是目前中國區域內數據資源最全的地理信息服務網站,集成了全國各級測繪部門和相關企業、專業部門的地理信息資源。外媒稱「天地圖」挑戰谷歌的傳統地位說也不無道理。
  • 谷歌地圖升級迎蘋果挑戰
    3種新功能,包括為谷歌地球提供好得多的3D地圖,為Android行動裝置提供離線緩衝,以及StreetView Trekker(街景越野者)地圖。  谷歌地球產品經理彼得伯奇(PeterBirch)指出,從基本3D地圖轉向有建築物的地圖還需要一段時間,2008年穀歌在3D數據上遇到的一個問題是,數據來源太多。伯奇稱:「我們知道需要做的更好。」為了繪製3D世界地圖,谷歌現在將使用飛機45度角航拍的圖片。  為此,谷歌將在一些大城市部署一個由小型的裝備攝像機的飛機組成的機隊,收集這些城市的建築物和地標圖片。
  • 日本地圖開發商收購通用附屬地圖公司 意在挑戰谷歌
    日本動態地圖開發商Dynamic Map Platform計劃斥資1.811億美元收購美國通用汽車附屬公司美國在線地圖初創公司Ushr,打造最強無人駕駛技術道路資料庫,增強其在無人駕駛車領域的地位。 《日經新聞》在報導中指出,Dynamic Map Platform此舉旨在挑戰谷歌和中國對手,鞏固其在該領域的地位,雙方的併購最快有望在周三對外宣布。
  • 谷歌地圖不再是「免費午餐」
    谷歌決定對此前免費提供的地圖服務「谷歌地圖(Maps)」進行收費,目前正與韓國企業就收費標準進行協商。據悉,韓國一些企業已與谷歌籤署了付費使用合同。一直以來,谷歌是「免費天堂」的代名詞。
  • 無人駕駛地圖大戰:谷歌暫時領先 創業公司崛起
    競爭許多企業都在開發下一代地圖,競爭越來越激烈。谷歌、Uber、福特及其它企業都在研發,想用無人駕駛汽車的傳感器收集高清地圖數據。Waymo是谷歌無人駕駛子公司,公司的員工解析收集的數據,確認一些目標物,比如車道和消防栓。公司介紹稱,汽車發現變化時自動將報告發給地圖團隊。
  • 前端小知識——地圖坐標轉換
    LBS,基於位置的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近年來已經無處不在,尤其是我們前端,相信或多或少都有接觸一些地圖API服務,比如高德、百度啊、谷歌啊~ 但是用的時候可能看到下面這些字眼:比如BD09、火星坐標、WGS84……不由得還是蒙圈了啊
  • 《北京科技報》:谷歌地球衛星地圖軟體挑戰國家保密部門
    雖然「谷歌地球」的有關三亞海軍基地的照片目前沒有經過任何一個國家的專業軍事機構判斷,但這件事的發生還是讓人驚訝不已.  「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是一款由美國谷歌公司2005年開發並免費提供使用的虛擬地球儀軟體.與傳統的網上平面地圖相比,用「谷歌地球」搜索的地圖是三維立體的,用起來更方便.
  • 谷歌地圖VS蘋果地圖:大數據領域競爭
    蘋果的地圖應用不僅損害了蘋果的聲譽,而且還有可能會削弱iOS 6與谷歌安卓作業系統競爭的實力。蘋果和谷歌之間的競爭領域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大數據。谷歌擁有大數據,而蘋果正在努力獲取大數據。蘋果之所以決定在iOS 6中使用自家地圖應用以取代谷歌地圖,據傳是因為谷歌不願向蘋果許可安卓手機中非常流行的逐嚮導航服務,使得蘋果與谷歌在地理位置領域的競爭中面臨挑戰。
  • 華為厲害了,正式推出「亞米級定位」地圖,谷歌一臉懵!
    不僅僅是鴻蒙的出現截了谷歌新系統的胡,華為將推出的「亞米級定位」的地圖服務,讓美國一頭霧水,谷歌地圖的地位也會受到挑戰。而地圖服務也將是鴻蒙的其中一個生態。大家可能沒猜到,此地圖服務是由鴻蒙提供的並建立在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之上。更讓人們注意的是,我們的北鬥衛星系統還可以支持雙向的通訊服務,這對於美國的GPS系統是有一定影響的。
  • 谷歌衛星地圖
    谷歌衛星地圖下載可以探索遙遠的大陸,或者重溫兒時的舊居。谷歌衛星地圖2020高清最新版超清實時衛星地圖是一款非常好用的手機衛星實時地圖,是一款非常簡單好用的手機地圖工具,在谷歌衛星地圖下載器超清實時衛星地圖上我們了可以看到非常高清的實時衛星地圖,谷歌衛星地圖2020手機版還含有功能強大實用的地圖服務,提供車輛出行導航服務,提供路況實時信息.感興趣的朋友趕緊下載谷歌2020超清實時衛星地圖開始使用吧!
  • 谷歌地圖試圖為全球超過10億用戶繪製全球地圖
    打開APP 谷歌地圖試圖為全球超過10億用戶繪製全球地圖 發表於 2020-03-15 17:05:00 谷歌地圖試圖為全球超過
  • 華為再次出手,華為河圖面世,挑戰谷歌地圖,美國又坐不住了!
    所有的應用都在搶奪客戶信息,拿到的越多就越有利,位置信息尤其重要,所以地圖是移動服務平臺的最底層應用,一定就掌握在平臺方手裡,谷歌是GMS平臺方,華為是HMS平臺方,他們都想把位置信息(地圖)牢牢掌控在手裡。
  • 谷歌地圖下載手機版_谷歌地圖app下載-太平洋下載中心
    谷歌地圖下載手機版是一款國內熱門的用於安卓平臺google官方的手機app。谷歌地圖下載包括局部詳細的衛星照片,能提供三種視圖:地形視圖可為用戶們提供顯示地形和等高線;矢量地圖可為用戶們提供政區和交通以及商業信息;衛星地圖可為用戶們提供不同解析度的衛星照片。
  • 谷歌地圖重大升級 街景居然能實時更新
    因此,谷歌地面實況團隊(Ground Truth team)的目標之一,就是從地理位置圖像自動提取信息來升級谷歌地圖。我們的算法系統在挑戰「法國街道名稱識別數據集」(French Street Name Signs (FSNS) dataset)中達到了84.2%的正確率,明顯優於之前的最優系統。重要的是,谷歌的系統在提取其他類型信息也是很容易擴展的。比如現在幫助谷歌自動提取商店前面的商戶名稱。目前該模型已經開源。
  • 分析:谷歌擔心蘋果不會通過谷歌地圖?
    蘋果一直在使用谷歌地圖,並內嵌至iOS,但蘋果有意用自己的地圖應用以取代谷歌地圖必將對谷歌地圖進行限制。有傳言說,谷歌在蘋果終端上規避線路規劃和矢量圖形功能,旨在給Android提供優勢,不過目前這樣的說法這尚未得到證實。 加之蘋果自主研發的地圖由於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多個問題而廣受非議,蘋果地圖項目的負責人Scott Forstall更因為此事離職。
  • 谷歌地圖高清衛星地圖 免費的高清衛星3D地圖—谷歌地圖
    今天分享的這個谷歌軟體,不用fan牆也能用!對而且我還準備了安卓版和windows版!畢竟是一款3D衛星地圖軟體,可以從上往下全局觀看你一直生活的小縣城,所以說這款軟體還是有非常大魅力的。這裡面固然有賣家善於包裝的精明,但最關鍵的一點很明顯,那就是谷歌地球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優秀軟體。
  • 谷歌地圖提供3D圖像服務 需安裝瀏覽器插件
    谷歌地圖提供3D圖像服務。北京時間4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谷歌周一宣布,已在谷歌地圖(Google Maps)中增加了一項名為「Earth View」的新服務。利用該服務,用戶可在谷歌地圖服務中查看城市建築、山川河流的3D(三維)圖像。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威廉二世(左)阿爾弗雷德提爾皮茨(中) 1897年,提爾皮茨被威廉二世任命為帝國海軍大臣。他剛一到任,就向德國議會申請7000萬馬克用以建造三艘新式戰列艦。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的親密合作,以及德國海軍對英國海軍的挑戰之路,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從概念角度講,「威廉困境」有兩層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