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又發威!小鼠實驗表明:未來有望在體內直接「列印」出人耳

2020-12-05 zhoupeng198315

利用3D列印技術,老鼠背上長出了類似人類的耳朵。這項技術有可能在不需要手術的情況下被用於建造新的耳朵或人體其他部位。

3D列印技術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定製人體的新部位,比如頜骨、肋骨和脊柱。但這些部分必須列印在體外,然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這就有感染的風險。

現在,中國四川大學的Maling Gou和他的同事們已經證明,身體部位可以在體內3D列印,至少在老鼠身上,因此不需要手術。

首先,研究人員將由水凝膠顆粒和軟骨細胞組成的「生物墨水」注射到老鼠的背部。

接下來,他們在墨水上投射出耳朵形狀的近紅外光。光使水凝膠顆粒粘在一起,層層發展成耳狀結構。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軟骨細胞在水凝膠結構的周圍生長,最終形成類似於真正的人類耳朵的軟骨結構。

小鼠沒有明顯的炎症或其他副作用。

20世紀90年代著名的「瓦坎蒂鼠」實驗也讓老鼠的背上長出了一個類似人類的耳朵,但它是通過在老鼠皮膚下面植入一個預先製作好的植入軟骨細胞的塑料支架而製成的,而不是直接在現場3D列印支架。

研究人員希望這項新技術可以用來為那些患有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人建造新的耳朵,這種小耳畸形會阻礙耳朵的正常發育。

「我們正在努力改進這項技術,以便將來治療人耳缺陷,」Gou說。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Derek Rosenzweig說,這種非手術3D列印技術也有可能用於修復鼻子、手指、腳趾或肘部受損的軟骨。

相比之下,髖關節和膝關節深部軟骨缺損可能更難修復,因為近紅外光通常只能穿透人體約2釐米,他說。

Gou的團隊希望最終能夠採用這種技術來修復其他受損的器官,比如心臟或肺。

然而,這將更具挑戰性,因為心臟和肺包含多種類型的細胞,在身體深處,不斷收縮和放鬆,Rosenzweig說。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實現體內3D列印人耳
    3D列印技術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定製人體的新「零件」,比如頜骨、肋骨和脊柱。但這些組織或器官必須要在體外列印,然後通過手術植入體內,這就帶來了感染的風險。《科學進展》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中國四川大學苟馬玲及其同事已經證明,這些身體組織可以在體內進行3D列印——至少在老鼠身上是這樣,因而不需要進行外科手術。這項技術有可能在不需要手術的情況下製造新的耳朵或人體的其他部位。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首先將一種由水凝膠顆粒和軟骨細胞組成的「生物墨水」注射到老鼠背部。
  • 從「人耳鼠」到「3D列印」 活體列印還有多遠?
    前不久,日本政府批准第一例人獸雜交胚胎實驗震驚了世界,這也是世界首例獲批的人獸雜交實驗。隨後,"人耳"的支架會自己降解消失,"長"在老鼠的背上。二、3D列印人耳臨床試驗成功二十年後,當人耳鼠逐漸淡出群眾視野的時候,2017年5月,國家組織工程中心曹誼林團隊生物列印的耳廓軟骨,郭樹忠團隊在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的臨床試驗成功。
  • 3D生物列印肝臟類器官可延長肝功能衰竭小鼠的存活時間
    近年來,3D生物列印技術在醫學領域的發展非常迅速,比如神經外科,頜面外科等【1,2】。該技術在肝臟移植領域也頻有捷報傳來。最早在2013年,科學家首次報導了利用3D列印技術將3例捐獻者及患者的肝臟製成3D模型,用以指導接下來的移植策略【3】。同年,有公司成功列印出深500 μm的肝臟組織,能正常存活40天,並且在體外具有普通肝臟的功能,後續該公司也列印出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完整的迷你肝臟【4】。
  • 3D列印,解密未來製造業的「潛力股」
    2019年聖誕節,諾丁漢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製作了200多個3d雪花送給本科大三的學弟學妹們。每一片雪花都是由我們目前正在攻讀增材製造與3d列印碩士學位(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msc)增材製造和3d列印碩士專業的學生親手製作的。
  • 3D列印角膜只需10分鐘 未來有望無限量供應
    而最新研製的含有幹細胞的生物墨水,在能夠列印組織的同時,省去了單獨培育細胞的步驟。而且,研究表明,幹細胞還可以繼續發育。研究人員稱他們可以「訂製」眼角膜,來滿足患者眼睛的特別需求。列印組織的尺寸是從實際的眼角膜上獲取的。通過掃描患者的眼睛,可以根據數據快速列印出大小、形狀相匹配的眼角膜。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Charles.Hull(3Dsystems公司創始人)和Scott Crump(Stratasys公司創始人)是3D列印技術的先驅人物,3D列印與傳統製造業的最大區別在於產品的成型過程上。3D列印可以克服一些傳統製造上無法完成的設計,製作出更複雜的結構。
  • 美國科學家開發新型生物墨水,能直接「列印」出骨組織
    3D列印技術不僅能用於工業,在醫學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前,許多科學家已經在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直接「列印」出人體組織。Gaharwar博士,一名副教授,已經開發出一種高度可列印的生物墨水,作為生成解剖級功能組織的平臺。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的《應用材料與界面》雜誌上。生物列印是一種新興的增材製造方法,它利用水凝膠等生物材料,將它們與細胞和生長因子結合,然後列印出模擬自然組織的組織樣結構。
  • 直接「列印」出骨組織,科學家開發的這款新型生物墨水,厲害了
    3D列印技術不僅能用於工業,在醫學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前,許多科學家已經在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直接「列印」出人體組織。近日,Akhilesh K. Gaharwar博士,一名副教授,已經開發出一種高度可列印的生物墨水,作為生成解剖級功能組織的平臺。
  • 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這一新技術由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開發。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我們是否能夠改造出適合體內移植的功能組織和器官?3D列印是否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組織工程學(TE)領域研究的最前沿,這得益於有關傳統3D列印技術可以適應控制3D空間中高密度細胞群沉積的演示的推動。在不同的技術中,基於擠出的3D列印已被認為是實現TE視覺的最可能技術。
  • 2020年中國3D列印材料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 未來金屬3D列印...
    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爆發期經過30多年的發展,3D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中國科學家率先用生物3D列印出真耳朵,菜花耳後天整形能變好看
    但如果仔細看,身邊耳朵畸形的人並不算少,這裡有先天的小耳,卷耳,也有後天的菜花耳,這種菜花耳常見於運動員中。而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5日報導,中國科學家發明的一項新技術將會解決這個人的困擾,還他們一雙完美耳朵。
  • 中國科學家率先用生物3D列印出真耳朵,菜花耳後天整形能變好看
    但如果仔細看,身邊耳朵畸形的人並不算少,這裡有先天的小耳,卷耳,也有後天的菜花耳,這種菜花耳常見於運動員中。而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5日報導,中國科學家發明的一項新技術將會解決這個人的困擾,還他們一雙完美好看的耳朵。
  • MIT華人教授發明神奇墨水,在小鼠大腦中植入3D列印柔軟電極
    前幾天,我們報導了「馬斯克腦機接口有望今年人體測試」引發不少關注,今天分享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的黑科技——3D列印柔軟大腦植入物。眾所周知,大腦是我們最脆弱的器官之一,就如同最柔軟的豆腐。但是,大腦植入物通常由金屬和其他剛性材料製成,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導致炎症和疤痕組織的積聚。
  • Biomaterials|生物3D列印骨轉移瘤模型
    研究乳腺癌的骨轉移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工程化的體外模型,該模型可以複製體內骨骼環境的特徵。這種體外模型理想地使轉移細胞的生物學儘可能接近地模仿其體內行為。在這裡,研究者利用微細加工和癌細胞生物學中的尖端技術,開發了體外乳腺癌骨轉移模型。為此,首先3D列印了一個骨骼支架,該支架可重現小梁結構,並可用成骨細胞樣細胞,膠原蛋白基質和礦化鈣進行調節。
  • 香港城市大學全球首創3D列印微型機器人技術 有望作治療癌症用途
    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城大)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全球首創以磁力控制的3D列印微型機器人,該微型機器人技術能做到在生物體內精準運載細胞到指定的位置。新研發的微型機器人有望應用在治療癌症的靶向治療,並為細胞層面的治療及再生醫學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 世界首個人體組織3D列印心臟問世 將來有望移植人體
    據了解,研究者先從人的身上提取細胞組織,對其進行編輯使之成為幹細胞,再將其轉化為心肌細胞和內皮細胞,而提取的非細胞組織則轉變為一種「個人特有的凝膠」來充當列印「墨水」,這些由糖和蛋白質構成的材料能夠用於3D列印複雜的組織模型,該心臟長度只有2.5釐米,大小與兔子的心臟大小相當,目前還無法泵血,只能收縮。
  • 新研究用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新華社雪梨11月27日電(記者陳宇)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 兩種3D列印技術同步進行,有望用於製造電池組件
    然而近期,德國哈雷-維滕貝格大學(Martin-Luther-University Halle-Wittenberg)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全新的工藝,可以一步完成全部列印需求,未來或可用於製造自癒合材料甚至電池組件。
  • 掃除人造功能性器官技術障礙 水凝膠3D列印可快速生成複雜脈管
    原標題:水凝膠3D列印可快速生成複雜脈管美國研究團隊研發出新型生物列印技術,可快速生成有複雜內部結構的生物相容性水凝膠,用來模仿人體氣管和血管等脈管系統,為未來人造功能性器官掃除一個重要的技術障礙。該突破性成果刊登在近日的《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