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率先用生物3D列印出真耳朵,菜花耳後天整形能變好看

2020-12-06 譯言網

雖然我們看一個人的時候不會先注意他或她的耳朵,除非特大的招風耳。但如果仔細看,身邊耳朵畸形的人並不算少,這裡有先天的小耳,卷耳,也有後天的菜花耳,這種菜花耳常見於運動員中。而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5日報導,中國科學家發明的一項新技術將會解決這個人的困擾,還他們一雙完美好看的耳朵。

圖為美國女子柔道運動員、演員龍達·魯

這姑娘本來是個美女,但就是因為耳朵的問題讓她長時間都只能用頭髮來遮蓋,完全不敢試馬尾之類的髮型。而男生如果有耳朵問題也是苦惱不斷。面先天性的耳朵畸形多見於亞洲及南美洲國家。我國每3500人中就一個耳朵畸形的人。

後天運動創傷形成的菜花耳已經是不少體育名人、明星的苦惱,除了影響出鏡外,不少人都會感覺聽力受到影響。而之前比較常見的矯正方法是外科整形手術,但耳朵雖小,構造卻很複雜,不小心就會導致聽力的嚴重破壞。

而經過幾年研究、探索和實驗,中國科學家用,從患者體內抽取軟骨細胞,用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一個完整的正常人耳廓,並和患者面部、頭部形狀與大小相配,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育,便可以得到一對全新的完美耳朵,再移植到患者本人身上,目前已經取得成功。

這個實驗是由四川大學醫學院進行的,他們經過幾年從小鼠到人體實驗,現在已經確認可以用於臨床。

圖為英國耳朵不怎麼好看的橄欖球運動員

這項技術不但能解決先天和後天耳畸形者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貢獻是,生物3D列印技術可能為全球非侵入性醫學開闢一條新途徑,如馬丁·詹森。本文選題:金戈帝企鵝。編輯:hanqingguan。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率先用生物3D列印出真耳朵,菜花耳後天整形能變好看
    但如果仔細看,身邊耳朵畸形的人並不算少,這裡有先天的小耳,卷耳,也有後天的菜花耳,這種菜花耳常見於運動員中。而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5日報導,中國科學家發明的一項新技術將會解決這個人的困擾,還他們一雙完美耳朵。
  • 美國科學家開發新型生物墨水,能直接「列印」出骨組織
    3D列印技術不僅能用於工業,在醫學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前,許多科學家已經在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直接「列印」出人體組織。Gaharwar博士,一名副教授,已經開發出一種高度可列印的生物墨水,作為生成解剖級功能組織的平臺。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的《應用材料與界面》雜誌上。生物列印是一種新興的增材製造方法,它利用水凝膠等生物材料,將它們與細胞和生長因子結合,然後列印出模擬自然組織的組織樣結構。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C)用螢光素標記的油墨(綠色)印製的燈絲,周圍環繞著連續的螺旋結構(紅色),用羅丹明標記的油墨[5]印製。μm,規模200人。(D)螢光微球在顆粒懸浮液中的連續結。(E和F)在海藻酸鹽懸浮液中列印的人腦模型3d。比例尺,1釐米。在二維細胞培養中,細胞的形態發育和運動比在三維環境中受到更多的限制。
  • 這是我見過最別致的耳朵,它居然成了硬漢的標誌
    他的戲份不多,唯一能讓觀眾記住的恐怕就是他那個形狀特殊的耳朵了。這種形狀的耳朵叫做「菜花耳」(cauliflower ear),又叫餃子耳,是由於外傷引起的局部畸形。我們的耳朵是很脆弱的器官,只有軟骨、軟骨膜和薄薄的一層皮膚。
  • 未來器官也可以用3D列印——3D生物列印技術
    Charles.Hull(3Dsystems公司創始人)和Scott Crump(Stratasys公司創始人)是3D列印技術的先驅人物,3D列印與傳統製造業的最大區別在於產品的成型過程上。3D列印可以克服一些傳統製造上無法完成的設計,製作出更複雜的結構。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
    生命2.0形態,就是人類——硬體代代一脈相承,基本穩定;軟體,指的是意識,可以快速進化,通過後天的學習、發展,發生很大的改變。不過要真正實現活體器官的3D列印,路途還是有點遙遠。 在3D列印的「初級階段」,人類已經能夠精準地列印牙齒、骨骼等組織結構相對簡單的零部件,並應用於臨床。顱骨損傷的病人,也可以通過3D列印頭蓋骨實現整形。 但是,如果要把列印目標擴展到人體所有「零件」,挑戰就大多了。
  • 直接「列印」出骨組織,科學家開發的這款新型生物墨水,厲害了
    3D列印技術不僅能用於工業,在醫學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此前,許多科學家已經在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直接「列印」出人體組織。近日,Akhilesh K. Gaharwar博士,一名副教授,已經開發出一種高度可列印的生物墨水,作為生成解剖級功能組織的平臺。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湖南率先探索「3D列印+精準醫療」
    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圍繞「3D列印+」作主題發言。盧秉恆在接受星辰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做好「3D列印+」這篇文章後,增材製造將為湖南乃至全國的智能製造業發展,帶來更強大的助力。(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右]在大會新聞中心接受採訪。)
  • 浙大研究人員藉助微氣流列印出3D生物活性微結構
    新華社杭州9月26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藉助微氣流,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這一方法將為體外重建器官以及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提供有效路徑。
  • 粗脖子、菜花耳、蝴蝶背……
    自古至今的這句話至理名言的確沒有騙人的意思,不過說起一個人的外部特徵,還是能夠分析出一些符合他本人的特點的,那麼什麼樣的人一看就是練過搏擊或者拳擊的人?小編這次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特徵一:粗脖子。
  • 從墨水出發,顛覆生物3D列印
    摘 要 CELLINK公司是瑞典的初創公司,該公司研製出了首個通用型的生物3D列印墨水,適用於多種生物3D印表機,或為正在尋找合適的生物列印材料的研究機構或製藥公司帶來福音。
  • 新研究用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新華社雪梨11月27日電(記者陳宇)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 科學家3D列印軟骨和耳朵 人體器官或能批量生產
    在那裡,科學家們結合自身以及國外同行的經驗,利用需要更換器官者自身的人體細胞進行「人體零件」的生產,通過3D列印技術成功印製了一塊軟骨和耳朵。參與實驗的生物學家認為,如果他們接下來的計劃——生產一個健康的腎臟能夠成功的話,那麼其他的人體器官生產問題也將迎刃而解。屆時將有特種機器人晝夜培植人類細胞作為原材料,用以製造所有必要的人體器官——從移植燒傷的皮膚到生命重要器官。
  • 生物3D列印技術「列印」出微型腎臟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種新生物3D列印技術,在實驗室內可以快速「列印」出大量微型腎臟類器官,未來有望應用於人體器官移植的相關研究,最終實現用人造腎臟為嚴重腎病患者進行器官移植。 這一新技術由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和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奧加諾沃主導開發。
  • 臺灣大學科學家研發出「生物3D列印友好型」生物墨水
    在當前生物醫學領域中,組織工程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通過將生物材料(支架)、細胞和生物因子整合,有望實現對生物組織和器官的修復。   對於組織工程而言,能否構建滿足一定形狀要求、具有類似細胞外基質特性、能為組織生長提供所需生物環境和力學支撐的三維結構支架,至關重要。
  • 廣州團隊的新技術,研究3d列印骨頭,原材料是骨粉和生物膠水
    不過相信大家也都看到過3d列印骨頭的新聞,所以這也不算是一種什麼新技術,但是在廣州就有一支研究團隊正在研究一種特殊的3d列印骨頭技術。以往採用3d列印骨頭技術使用的原材料都是金屬,不過將金屬移植到體內總歸還是不太好的。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未來有望能自由製造人體「零件」
    3D列印「前傳」如果有一天,人類能夠自由製造人體「零件」,更換器官就像更換電池一樣方便,器官移植的來源就不再成為問題。但要真正實現活體器官的3D列印,路途還是有點遠。在3D列印的「初級階段」,人類已經能夠精準得列印牙齒、骨骼等組織結構相對簡單的零部件,並應用於臨床。顱骨損傷的病人,也可以通過3D列印頭蓋骨實現整形。
  • 杭州一大學教授3D列印出活性人體腎臟
    「很想了解用的是什麼列印材料」、「太瘋狂了」,多名網友對這一信息感到驚奇。  記者昨日追訪,華中科技大學並無名叫「徐明根」的教授,近期也無列印出活性人體腎臟的科技成果。  華中科大介紹,列印出活性人體腎臟的,可能說的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徐銘恩。  記者昨日聯繫上徐銘恩,確認了此事。
  • 3D列印人體器官已成現實:耳朵、肌肉、骨骼甚至腎
    3D 列印技術在醫學上取得巨大的進展:研究者利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耳朵、骨骼、肌肉組織,而且能夠實現正常的功能。近日,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宣布,他們使用 3D 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活著的」人體組織和器官,將這些器官移植至動物後,能夠發揮正常的器官功能。
  • 3D生物列印再立新功!美國科學家成功列印柔軟的全尺寸心臟模型
    大醫院通常有3D列印病人身體模型的設施,供外科醫生現場使用,然而這些組織和器官只能用硬塑料或橡膠建模。此前,費恩伯格實驗室發明了新的3D生物列印技術,以滿足人們對3D列印軟性聚合物的需求。這種軟性聚合物缺乏剛度,無法像普通3D列印物一樣支撐起來。因此,這種叫FRESH 3D的列印技術使用針頭將生物墨水注入水凝膠中,讓水凝膠在列印時起到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