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紐約發布《人類發展報告》30周年紀念版指出,新冠肺炎大流行是近年來發生的非常嚴重的一次全球危機,除非人類停止對自然的破壞。
把環境因素納入衡量發展與進步維度
報告建議各國領導人立即做出取捨與決策:立刻採取積極大膽的舉措,減少人類生活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否則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將停滯不前。該報告新增了一項衡量人類進步的指數:「地球壓力調整後的人類發展指數」(PHDI),該指數納入了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和「物質足跡」的概念。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阿奇姆·施泰納指出:「人類對地球施加的壓力史無前例。在人類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球氣溫再創新高之後,人類必須把環境因素作為衡量發展與進步的維度之一,因為人類已經無法忽視碳足跡對地球的影響。」
報告認為,隨著人類和地球進入一個全新的地質年代,即人類世或人類紀,現在所有國家都應重新設計各自發展道路,為人類給地球帶來的壓力負起責任並做出改變。
中國選擇了一條更加綠色的發展道路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表示:「我們顯然需要一條更加綠色的發展道路,人類發展和保護自然並非只能二選一。地球承受的壓力重新校準了各國衡量自身進步的標尺。要想造福所有人,讓人類與地球共同繁榮,世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報告指出,一些國家對解決碳排放問題做出了新承諾,其中包括中國採取了積極的措施來加速改變。中國宣布將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在全球範圍內,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制定政策來推動。中國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總金額高達901億美元。
中國還參與了世界普及碳定價的改革。2017年,基於其區域內經驗,中國啟動了首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該方案與中國根據《巴黎協定》擬定的國家自主貢獻掛鈎,包括了能源領域的3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幾乎是排名第二的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兩倍。
與自然共存將成為人類發展新前沿
報告認為,人類發展的下一個前沿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而不是對抗,與此同時需要改變社會規範、價值觀以及政府和財政激勵措施。
據最新預測,到2100年,由於氣候變化,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每年將經歷多達100多天的極端天氣。如果《巴黎協定》得到充分執行,這一數字或會減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辦公室主任佩德羅·孔塞桑說:「人類發展的下一個前沿不是在人和自然之間作出選擇,而是要在今天就認識到,碳密集型產業不僅會加劇不平等現象,也將難以繼續推動人類發展。通過解決不平等、利用創新和與自然合作,人類發展可以邁向革新,使社會發展和保護地球齊頭並進。」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