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傳染性在早期達到高峰,迅速隔離是關鍵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柳葉刀 柳葉刀TheLancet

《柳葉刀-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近日發表的一篇對三種人類冠狀病毒進行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的論文表明,儘管在患者感染後數周的呼吸或糞便樣本中仍可檢測到SARS-CoV-2的基因物質,但患者出現症狀9天後收集的任何類型的樣本中均未發現可導致感染的活病毒,SARS-CoV-2感染者在出現症狀之日及隨後5天內都很可能具有高度傳染性。

• 對三種人類冠狀病毒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表明,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感染者極可能在出現症狀後第一周內具有高度傳染性,因此必須及早識別和隔離病例。

• SARS-CoV-2病程早期(自出現症狀五日內),感染者的上呼吸道(被視為主要傳染源 [1])病毒載量即可達到高峰,而SARS-CoV和MERS-CoV(中東呼吸綜合症病毒)的病毒載量出現高峰的時間較晚,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COVID-19疫情在社區傳播得更快。

• 迄今為止關於SARS-CoV-2的研究指出,該病毒的傳染期通常為9天。由於這項研究只分析了確診病例,並未納入潛在的接觸性病例,因而無法為隔離期的設定提供參考。

• 儘管有症狀和無症狀SARS-CoV-2感染者體內的病毒載量相似,但大多數研究表明,無症狀感染者從體內清除病毒的速度更快,傳染期也可能更短一些。

《柳葉刀-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近日發表的一篇對三種人類冠狀病毒進行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的論文表明,儘管在患者感染後數周的呼吸或糞便樣本中仍可檢測到SARS-CoV-2的基因物質,但患者出現症狀9天後收集的任何類型的樣本中均未發現可導致感染的活病毒,SARS-CoV-2感染者在出現症狀之日及隨後5天內都很可能具有高度傳染性。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UK)的Dr Muge Cevik指出,「這是首個對這三種人類冠狀病毒的病毒載量和釋放期進行全面調查和比較的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其結果能夠明確地解釋為什麼SARS-CoV-2的傳播比SARS-CoV和MERS-CoV更加有效,且控制難度更大。」

「我們的發現與接觸者追蹤的研究結果一致,大多數病毒傳播事件都發生在早期,尤其是在出現症狀後的5天內,因而感染者在出現症狀後立即進行自我隔離十分重要。此外,我們還需要提高公眾對與該病有關的一系列症狀的認識,包括在感染過程中可能比咳嗽、發燒等突出症狀更早出現的輕微症狀。」 [2]

由於這項研究專門納入了SARS-CoV-2感染者,且主要是住院患者,因此該研究結果僅與COVID-19確診病例的自我隔離期有關,而不適用於與感染者接觸後已經或尚未暴露於病毒的隔離人群。目前,許多國家建議SARS-CoV-2感染者應該自我隔離10天,研究團隊也稱這與其研究發現一致,10天的自我隔離期能夠穩妥地覆蓋傳染期。

了解感染者傳染力最強的時期至關重要,可便於制定能夠控制SARS-CoV-2傳播的有效公共衛生措施。這項研究著眼於與傳染相關的幾個關鍵因素:病毒的載量(感染者體內病毒數量在整個感染過程中的變化情況)、病毒核糖核酸(RNA)的釋放(感染者釋放病毒遺傳物質(RNA)的時間,但由於病毒不一定能夠在此期間進行複製,因而並不一定表示感染者在此期間具有傳染性),以及活病毒的分離(活病毒是從感染者體內分離出來並經過能否在實驗室成功複製的測試,因此該因素可作為一種更能反映感染者傳染性的指標)。

研究團隊共納入98項研究,參與者人數均為5名或5名以上,實驗研究方法包括隊列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其中,79項研究關注SARS-CoV-2,有73項僅包括住院患者;8項研究關注SARS-CoV;11項研究關注MERS-CoV感染。根據這些研究的數據,該團隊計算了病毒RNA釋放的平均時長,檢測了體內病毒載量的變化和從整個感染過程中採集的不同樣本裡成功分離出活病毒的情況。

對SARS-CoV-2相關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後發現,釋放的病毒RNA進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糞便和血清的平均時間分別為17天、14.6天、17.2天和16.6天。RNA釋放的最長持續時間分別為83天、59天、35天和60天。

在所有11項嘗試分離活病毒的研究中,使用呼吸道樣本的8項研究都成功在感染者發病第一周內培養出了活病毒。在那些同時測量了RNA病毒載量的研究中,證實了成功分離出活病毒與病毒載量水平之間存在關聯。另一方面,在這篇系統回顧納入分析的所有研究中,無論採集的是何種樣本,都沒能在出現症狀9天後成功分離出活病毒,儘管此時感染者體內的病毒RNA載量依然很高。儘管在糞便樣本檢測到釋放RNA的時間很長,但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研究成功地從糞便樣本中分離出活病毒,而糞-口途徑傳播在SARS-CoV-2傳播機制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Dr Cevik指出,「這些發現表明,PCR檢測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呈陽性,但這樣的陽性結果並不一定說明感染者具有傳染性。因此,如果想要認定患者不再具有傳染性,可能不需要在臨床實踐中重複進行PCR檢測。對於無嚴重症狀的患者而言,他們的傳染期可計為自出現症狀之日起10天。「[2]

SARS-CoV-2 RNA的最高病毒載量可在病程早期檢測到,也就是出現症狀時或出現症狀後的5天內。相比之下,SARS-CoV和MERS-CoV的病毒載量分別在出現症狀後10-14天和7-10天達到峰值。上述結果可以解釋,為什麼通過迅速識別、分離和進一步隔離出現這兩種疾病相關症狀的人,能夠有效減少這兩種病毒的傳播。

只有12項研究報告了SARS-CoV-2的無症狀感染者,其中6項研究還觀察了感染者清除體內病毒物質的速度。

Dr Cevik說:「儘管有症狀和無症狀感染者體內的病毒RNA載量高度相似,但一些研究表明,無症狀感染者從體內清除病毒物質的速度可能更快。幾項研究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清除病毒的速度可能更快,說明儘管那些無症狀感染者在感染初期可能和有症狀感染者具有相似的傳染性,但其傳染期可能更短。然而,在現階段,關於無症狀感染者傳播傳染性病毒的數據有限,因而無法在未進行檢測的情況下做出有關隔離時間的政策變化。」 [2]

這是迄今為止對這三種呼吸道冠狀病毒進行的最全面的研究,其規模也比此前對SARS-CoV-2進行的薈萃分析更大,但研究團隊還是指出了一些自身的局限性。這份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納入了許多不同的研究,這些研究納入的大部分感染者都是住院患者,且已經接受了一系列可能影響其感染病程的治療措施。另外,這些研究納入了不同人群,其隨訪方式和管理方式有所不同,而在測量病毒釋放時間時對統計數據的解讀也不盡相同。此外,雖然病毒傳染期很可能和從樣本中成功培養出活病毒的時間高度重疊,但二者也並非完全一致。

該研究的項目負責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MRC-University of Glasgow Centre for Virus Research, UK)的Dr Antonia Ho談到,「我們的綜述所納入的大部分研究都是以住院病人為研究對象。因此,我們的研究結果儘管可以表明病情較輕的感染者從體內清除病毒的速度似乎更快,但研究結果可能並不適用於這部分患者。此外,越來越多在臨床試驗中使用地塞米松、倫地西韋以及其他抗病毒藥物和免疫調節劑的情況,可能會影響住院患者病毒的釋放過程。在未來的研究中,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病毒在上述環境中的釋放情況。」 [2]END

NOTES TO EDITORS

This study received no funding. It was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from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Western General Hospital, Edinburgh; University Hospital Wishaw;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Cotugno Hospital, Naples and University of Glasgow.

The labels have been added to this press release as part of a project run by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seeking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of evidence.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ttp://www.sciencemediacentre.org/wp-content/uploads/2018/01/AMS-press-release-labelling-system-GUIDANCE.pdf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feedback, please contact The Lancet press office pressoffice@lancet.com

[1] https://www.who.int/news-room/commentaries/detail/modes-of-transmission-of-virus-causing-covid-19-implications-for-ipc-precaution-recommendations

[2] Quote direct from author and cannot be found in the text of the Article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感染者到底隔離多久才安全|患者|研究|隔離|...
    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感染者配合的話,是否應該縮短隔離時間?還是應該延長隔離時間,防止任何潛在病例傳播新冠病毒。當然後者會給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美國疾控中心建議,從發病開始計算,感染者至少要隔離10天。
  • 新冠病毒感染者到底隔離多久才安全
    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感染者配合的話,是否應該縮短隔離時間?還是應該延長隔離時間,防止任何潛在病例傳播新冠病毒。當然後者會給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美國疾控中心建議,從發病開始計算,感染者至少要隔離10天。
  • 新冠患者復陽會怎樣?血清IgG、IgM檢測結果如何解讀
    當然,疫情還處於防控階段,為防傳染,核酸復陽的病人要被隔離,但並不代表這些病人一定具有傳染性。由於康復的患者體內多有保護性抗體,大部分患者症狀也不會加重,只要體內產生了足夠量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患者不會再度感染,完全康復病人復發的可能性很低。
  • Cell Research | 新冠患者早期沉默式乏氧的原因
    新冠病毒SARS-CoV-2傳播所致全球大流行迄今仍未見消退跡象,但已導致5000多萬民眾被感染,超過130萬人死於新冠,目前依然沒有治療和預防新冠感染的有效藥物。不管國際上對新冠病毒的緊迫研究,新冠病毒感染真正的發病機理仍然不清,特別是病毒感染早期的關鍵性細胞和分子事件未被揭示,成為破解新冠難題的重要制約因素。
  • 新研究稱美國一無症狀新冠患者70天後仍有傳染性
    【新研究稱美國一無症狀新冠患者70天後仍有傳染性】根據這項研究,該患者在確診70天後繼續釋放出能導致新冠肺炎的SARS-CoV-2病毒感染顆粒。在初步診斷100多天後,該患者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仍呈陽性,這表明她的身體內仍然含有來自新冠病毒的微量遺傳物質。
  • 揭開新冠病毒神秘面紗的主要發現
    人類在與新冠疫情抗爭的過程中,一些研究起到關鍵作用,並將最終決定人類何時及如何戰勝病毒。儘管Zhang的團隊僅對一名患者進行了病毒測序,但其他小組同期工作卻從其他肺炎患者中發現了同一病毒。由此,研究人員共同確定將該新發的疾病歸因於新型冠狀病毒。武漢病毒學研究所的Shi, Zheng-Li率領的課題組還確定,該新病毒最親近的親屬是蝙蝠冠狀病毒。如今,科學家已經分離到了80,000多個病毒序列。
  • 新證據:怎樣算是與新冠患者「密切接觸」?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擴展了「與新冠患者密切接觸」的定義,因為中心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可以在短暫接觸中傳播。之前,疾控中心將密切接觸描述為「某人在傳染性人群周圍六英尺(約1.8米)內停留了15分鐘以上」。他們稱:「追蹤接觸者的目的是確定暴露於較高風險中、具有較高感染可能性的人,用於指導人員隔離的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公衛人員應該考慮『累計暴露時間』與傳染風險之間的關聯。」長期以來,相關專家一直強調,所謂「六英尺內15分鐘以上接觸」規則並不是新冠病毒人傳人的閾值。
  • 新研究稱美國一名無症狀新冠患者70天後仍有傳染性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9日報導,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的一項新病例研究顯示,美國一名71歲的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在長達70天的時間內釋放出呼吸道病毒感染顆粒,這名患者同時患有白血病根據這項研究,該患者在確診70天後繼續釋放出能導致新冠肺炎的SARS-CoV-2病毒感染顆粒。
  • 第八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新冠肺炎發病5天內傳染性較強 接觸新冠...
    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進一步完善,增加「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發病後5天內傳染性較強」、「接觸新冠病毒汙染物也可造成感染」。全文如下:據國家衛健委消息,19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
  • 新研究稱美國一名無症狀新冠患者70天後仍有傳染性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9日報導,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的一項新病例研究顯示,美國一名71歲的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在長達70天的時間內釋放出呼吸道病毒感染顆粒,這名患者同時患有白血病70天後繼續釋放出能導致新冠肺炎的SARS-CoV-2病毒感染顆粒。
  • 新冠發現近一年,病毒傳播有哪些規律?
    對一種能夠人傳人的病毒而言,病毒在體內的這種變化既會影響到感染者自身病程的發展,又會影響到感染者所具有的傳染性的大小。而這些都會對疫情防控的公共措施和個人行為提出相應要求。病毒載量發病初即達高峰研究發現,總體上,人感染新冠後,上呼吸道裡的病毒載量在出現症狀後的一周內就可能達到峰值,隨後,下呼吸道裡的病毒載量也會達到峰值。
  • 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突變並未使其更具傳染性
    據美國《國會山報》25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目前觀察到的新冠病毒突變似乎並沒有增加病毒的傳播能力。這項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牽頭的研究周三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該研究分析了來自全球99個國家逾4.6萬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基因組數據。
  • 《Nature》重磅:超過6成新冠患者無症狀,可能引起新一輪疫情爆發
    截至目前,全世界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30萬例,隨著冠狀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爆發,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不少新冠肺炎患者本身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但是他們卻能夠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現在,全世界的科研團隊正在努力解開這個重要的流行病學難題——感染者中到底有多少比例屬於可傳染的輕微症狀或無症狀患者。
  • 研究稱美國新冠病毒發生變異:更具傳染性,或能繞過口罩、洗手等「障礙」
    圖據生命科學網據《紐約郵報》9月24日報導,美國多家醫學權威機構聯合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地區進行了一項迄今為止美國最大規模新冠病毒基因研究,結果顯示,在該地區的第二波疫情中,一種新的、傳染性更強的新冠變異病毒佔據了「主導地位」。專家們表示,這可能是新冠病毒對抗口罩和其他社交隔離等人類防疫措施的反應。這一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已經進化到能夠抵抗諸如洗手和社交距離等行為。
  • 新冠常陽患者從何而來?專家:或因病毒能在人體內某個器官中生存
    [5]2015年,一項對93位獅子山男性伊波拉康復患者的長期跟蹤研究發現,有26%的男性在出現病症7-9個月之後,精液核酸檢測仍呈陽性,有1位患者甚至在出現病症9.5個月之後,精液核酸檢測仍為陽性。 [5]作為一種新出現的病毒,人類對於新冠病毒的認識仍然有限,要找到患者「常陽」 的答案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常陽患者」是否具有傳染性?
  • 研究顯示:出現新冠症狀前五天傳染性最強
    原標題:研究顯示:出現新冠症狀前五天傳染性最強據BBC網站20日報導,一項廣泛的研究表明,人們在感染新冠並出現症狀後的前五天傳染性最強。這一研究結果發布在最新一期《柳葉刀微生物》雜誌上。科學家們表示,該研究表明,儘早隔離對阻止病毒的擴散至關重要。
  • 遼寧一醫生多次新冠病毒血清抗體IgM陽性!專家:這種情況很特殊
    是否有傳染性?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明貴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採訪時做出解答。 IgM抗體陽性意味著什麼? 林明貴:IgM抗體陽性是早期感染的輔助診斷依據,意味著她近期感染過新冠病毒。
  • 國家蛋白質中心團隊:蛋白質晶片揭示早期新冠患者血清抗體的規律
    尤其是新冠病毒感染攜帶者和早期新冠肺炎患者,他(她)們的症狀輕、隱匿性強,無法全部得到及時有效的檢測,給世界各國的疫情防控帶來的巨大的挑戰!新冠病毒編碼20餘種蛋白,在感染人體後會迅速被人體免疫系統識別,產生大量的抗體。
  • 新冠病毒在美國發生了顯著增加傳染性的新變異?闢謠
    一篇「研究: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的熱文被廣泛轉載,卻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整個報導就沒​有​提及新冠病毒在「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異。,在休斯敦流行的新冠病毒是多次獨立傳入的;其中,第二波疫情中傳入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中都發生了Gly614胺基酸置換,即第614號位置上由天冬氨酸(D)變異成了甘氨酸(G)。
  • 研究揭示傳染性新冠病毒在一名無症狀患者體內至少持續存在70天
    據外媒BGR報導,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了一名COVID-19患者,傳染性新冠病毒在其體內至少持續存在了70天,期間沒有出現任何症狀。該患者患有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免疫系統無法啟動適當的反應,以清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