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發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症狀出現前兩天和感染後五天內,新冠肺炎患者的傳染力最強。
其他研究表明,一些病情嚴重或免疫系統受損的患者可能需要20天才能清除病毒。即使病情較輕,也需要一周將其清除。
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感染者配合的話,是否應該縮短隔離時間?還是應該延長隔離時間,防止任何潛在病例傳播新冠病毒。當然後者會給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美國疾控中心建議,從發病開始計算,感染者至少要隔離10天。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2020年9月,法國將官方規定的隔離期從14天縮短為7天,德國也在考慮將隔離期縮短為5天。
聖安德魯斯大學傳染病專家穆格·切維克表示,將隔離時間設定在5天可能更容易接受,這樣更多的感染者會遵守隔離規定。
英國近期的一項調查還顯示,只有五分之一的患者在出現症狀後隔離了10天。即使做更多的檢測,如果不能確保人們自我隔離,也無法控制病毒的傳播。
在美國,很多人在感到不適的一兩天之後才進行病毒檢測。由於延誤,許多人延遲兩三天才收到檢測結果。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病毒學家麥可·米娜表示,即使在出現症狀後的第一天就做了核酸檢測,等拿到結果時準確性也已沒有那麼高。
穆格·切維克及其同事分析了新冠病毒在傳播過程中的動力學,並比較了非典和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
研究人員分析了2003年至2020年6月發表的近1500項研究,其中大多數患者病情嚴重,需要住院治療。他們從79項新冠病毒研究、11項中東呼吸症候群研究和8項非典研究中獲得數據後發現,無症狀患者與有症狀患者攜帶的新冠病毒數量似乎差不多,但無症狀人群似乎能更快地將病毒從體內清除。
該研究總結稱,新冠肺炎患者通常在出現症狀前一兩天至約5天後傳染性最強。然而,患者的鼻子和喉嚨中攜帶的病毒基因片段的平均存活時間為17天,在某些情況下,最長可達3個月。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布朗大學急診醫生梅根·蘭尼指出,一些患者的肺部可能會攜帶傳染性病毒,這種情況會持續8天。對這些患者來說,如果一旦確診,隔離期至少應該5天。
老年人保持傳染性的時間往往比年輕人長,但切維克團隊沒有發現任何研究在患者出現症狀後檢測出存活超過9天的活病毒。切維克說,之後的陽性檢測只發現了基因片段,沒有完整的活病毒。
切維克還表示,由於傳染期很快就達到峰值,社區診所的醫護人員被感染的風險可能比重症監護室的工作人員更高,因為重症監護室的患者往往處於感染後期。
2020年7月,美國疾控中心建議將隔離期從14天縮短為10天。專家表示,即使是10天對許多人來說也太長,一來可能經濟上負擔不起,二來患者本身也不想被隔離這麼久。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家認為,如果隔離期更短,則會有更多的人進行隔離,其益處將遠遠抵消患者在5天之後仍攜帶少量病毒給社區帶來的風險。
然而,一些醫生認為5天的隔離期不能防止大多數人群傳播病毒。
切維克建議可以在出現輕微的症狀(比如喉嚨痛或頭部和身體疼痛)時進行隔離,不應在傳染性最強的時候冒險去做核酸檢測,而可以在隔離結束後進行核酸檢測,或進行快速抗原檢測,以確認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總的來說,該新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在體內傳播的驚人速度,患者和醫生必須迅速作出反應。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水平在症狀出現後7至10天達到峰值,而非典病毒水平在10至14天達到峰值。
與非典相比,新冠病毒傳播速度更快,其傳播更難控制。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對大多數新冠病毒感染者而言居家隔離更安全,其安全程度基本上等同於醫生對流感患者的護理。
部分國家已經採取措施,加大民眾對隔離的接受度。例如,越南為由於隔離而休假的人提供補貼;日本政府要求有輕微症狀的年輕患者在家待4天之後再進行檢測,患者還可電話諮詢醫生,僅在疑似感染時才進行檢測,在檢測呈陽性後才被送往醫院或賓館隔離。
原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原文標題:Should Isolation Periods Be Shorter for People With 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