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權威數據顯示,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是中巴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脈。著一座山脈同時也擁有世界最高峰。山脈的形成是因為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擠壓形成,整個山脈長度大約2450千米,最寬的地方是350千米左右。可是世界上冰川豐富的地方是喀喇崑崙山脈,這是因為南亞次大陸和亞歐大陸擠壓形成。長度大約800千米,最寬的地方大約240千米。
上飛機前,導遊打電話囑咐說:「別忘了找空姐,給我一個斯卡杜手冊。難忘的手冊第一段寫著:歡迎來到雪之鄉。
在梵語中,喜馬拉雅山脈意味著「雪域」,藏語意味著「雪之鄉」,望著窗外山峰起伏的喜馬拉雅山脈,我一頭霧水。斯卡都是巴基斯坦北部邊境城市,巴基斯坦是從印度剝下來的國家,為什麼手冊中用藏語介紹,而不是印度文明創造的梵語?
正好在前座,斯卡杜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之間,其中一個是德國遊客,另一個是斯卡杜地區導遊。所以我問了這個比較敏感的問題。
原來斯卡從公元7世紀開始一直是「西藏吐蕃」屬地,奉行的也是藏傳密宗文化。此後,雖然多次被瓦爾蒂斯坦、克什米爾、突厥梅爾手機等託邦佔領,但與西藏的聯繫並未中斷。13世紀與西藏一起編入元朝版圖後,近200年來,印度摩瓦亞帝國穩定了兩次。
下飛機後,我嚮導遊提出了問題。莫臥兒帝國沒有完全徵服斯卡多,幾乎每年都爆發起義,1839年英殖民克什米爾指揮官辛格(印度人)怒氣衝天,實施「屠城」,在數千人面前公開侮辱斯卡多「汗」卡隆拉姆西。
1841年,辛格嘗試同情美果,復出時遭到斯卡杜軍伏擊,結果一名「叛徒」偷偷打開城門,清除了斯卡青壯年的所有傷亡,要塞城堡在此期間被燒毀。
1947年英屬印度實行印巴分治後,克什米爾7個部族軍隊根據辛格的指示多次入侵斯卡島,巴基斯坦、聯合、漢薩、吉吉特等地區的普什圖人向支援奔去,雙方在斯卡至少交鋒5次,僵局一年後辛格宣布加入印度,斯卡杜也宣布加入巴基斯坦,此後再也沒有戰爭。
在印度出版的《克什米爾》本書中,作者評價辛格放棄佔領斯卡島的決定是「失敗和愚蠢」,並主張「讓印度失去了西藏高原、克什米爾和兩條山脈之間的影響力」。斯卡鬥真的很重要嗎?
地理上,斯卡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交匯處,海拔至少2230米(斯卡都機場所在地),被高山森林和冰川緊緊包圍,是通往兩個主要山脈4個8000米主峰的主要門戶,距地球第二高的K2(8611米)也只有40公裡。按照現代空戰的要求,斯卡無疑是高原地區的天然軍事基地。
從資源角度來看,斯卡位於印度河、吉湖河和斯卡杜河的交匯處,相當於控制了克什米爾三分之一的水源,另外,兩座山脈的沉積巖還帶來了大量貴金屬礦石,既不缺水,也不缺礦,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寶庫」。
科本氣候學將斯卡多歸類為寒帶半乾旱氣候,受山脈影響,4 ~ 10月間很少下雨,最高溫度僅為27,12月至明年3月最低溫度達到-24。因此,斯卡杜的旅遊資源也相當豐富,冬季滑雪、夏季爬山、點名的遊客幾乎一年到頭都絡繹不絕。
作為軍事重地,巴基斯坦對斯卡鬥的控制相當嚴格,每天都有從伊斯蘭瑪巴德和喀拉蚩飛往斯卡鬥的航班,據說每個航班都禁止外國人登機,甚至航空僧開玩笑地說:「這是永遠不會滿載的航班。」陸路只能沿N35公路沿S-1公路再轉200公裡,但導航表明至少需要40個小時。
斯卡多最後一個檢查站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條路線上設有11個檢查站,其中9個是為外國人準備的。
去過斯卡多的遊客經常自稱「小西藏」。要知道,斯卡每年接待的外國遊客至少有10萬人,整個山谷也共有2萬多名居民,藏在地球上最高的兩條山脈之間。各種文化、地區、生活習俗都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