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氣候與文明的分界線!
看過《不見不散》的人都知道,葛優葛大爺在電影裡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在喜馬拉雅山脈上炸開一道口子,把印度洋的暖風引進來。
先不說炸開喜馬拉雅山脈可不可行,就算你炸開了,暖溼氣流還是進不來,因為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部,還平行坐落著一條巨型山脈——岡底斯山脈。
岡底斯山脈……是誰?在哪裡?就算沒聽過這個名字,你也一定知道它的主峰——大名鼎鼎的神山岡仁波齊。岡底斯山脈,就是一位一直活在喜馬拉雅的「陰影」下、被岡仁波齊的大名耽誤了的高原巨人。
01 世界的中心
作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最不缺的就是山。岡底斯山脈,西側在薩色爾山脊相望於喀喇崑崙山脈,向東一路延伸至納木錯西南,與念青唐古拉山脈隔著一個拉薩。
雖然沒有喜馬拉雅山脈出名,但岡底斯山脈其實是喜馬拉雅的老大哥。大約距今八千萬年的燕山運動晚期, 岡底斯山脈就褶皺、斷裂,成為了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而坐落在它南邊的喜馬拉雅山脈,在距今約一萬年左右時,才最終全部露出了海面。
岡底斯,是藏語象雄語的合成詞, 意思是雪山水神。雪與水,是文明之源,這一點在主峰岡仁波齊腳下尤為明顯。
▲ 岡仁波齊的向陽面冰雪較多,背陰處反而積雪較少,頗為奇特。
岡仁波齊北坡的獅泉河(森格藏布)是印度河的正源;南坡流出的象泉河(朗欽藏布)也是印度河河源;東坡流出的馬泉河(達卻藏布)是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南坡流出的孔雀河(馬甲藏布)則是恆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遊。河流在兩岸孕育出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古象雄文明、藏族文明、古印度河文明、恆河文明……
水孕育文明,河流,則是文明間的通路,在青藏高原地區,這些通路的便利性尤為突出,如果沒有它們,自印度、中亞而來的商隊和朝聖者進藏時,就不得不翻越一個個高聳的埡口。到達岡仁波齊後,向東沿雅魯藏布江則可抵達日喀則,進而前往拉薩。
岡底斯山脈的南麓,是一條連同藏地內外的的高速公路,而岡仁波齊,則是這條路上的十字路口,或許正因為此,藏傳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四大教派,都把岡仁波齊視為神山之首,世界的中心。
02 青藏高原上的「秦嶺」
如果把岡底斯山脈比作中原的一條山脈的話,那非秦嶺莫屬。秦嶺和淮河,組成了中國地理南北的分界線,而岡底斯山脈和它東側的念青唐古拉山脈一起,把青藏高原分成了南北兩個部分。它們阻擋住了印度洋暖溼水汽北上的勢頭,將山脈南北塑造成兩個完全不同模樣的西藏。
▲ 在中原地區是秦嶺-淮河線,在青藏高原則是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線。
山脈南側,以雅魯藏布江為代表一條條大河,在喜馬拉雅山脈上開出了一道道口子,這是印度洋水汽湧入藏區的絕佳通道。在這些被水汽滋養的河谷沿線,生長著柑橘、檸檬、香蕉等似乎與酥油茶、犛牛肉等西藏美食「格格不入」的作物,茂密的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遍布其間——現在西藏的森林蓄積量居全國第一,幾乎全部是這片區域的功勞。
▲ 這裡也是西藏麼?這裡是西藏的林芝地區。
即便是遠離河谷的山脈以南地區,也能得到水汽的饋贈,這裡的氣候屬於高原溫帶,是西藏最為主要的農區,小麥、蘋果、梨、葡萄等多種作物都能在此茁壯生長。
岡底斯山脈與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山脊,是西藏高原溫帶與高原寒帶的分界線。山脈以北,是廣袤的藏北高原,這裡寒冷乾燥,喜溼潤的喬木已經無法生長,取而代之的是矮小的灌木和高山草甸,畜牧業成為了生活的支柱。
▲ 岡底斯山以北,西藏阿里地區的高山草甸。
氣候的差異,塑造出不同樣貌的山體。水汽造就的活躍氣候與海洋性冰川,加劇了山體的風化,因此岡底斯山脈南側的地勢十分陡峭,相對高差達2000餘米,相對而言,乾旱的北坡則是緩坡,相對高差也只有1000餘米。
岡底斯山脈與念青唐古拉山脈一線,還是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與藏北內流水系的分水嶺。發育在南坡的水系,多發育成大河,最終匯入印度洋,而北坡的水系,除了東部的怒江上源外,都在縱橫交錯一番後,或消失於內陸,或匯聚成湖泊。
作為地理分界線的岡底斯山脈,是我們讀懂西藏文明發展的鑰匙。
當我們以喜馬拉雅山為參照的時候,就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人會選擇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區,去創造古老的象雄文明和後來的古格王朝,也無法看清拉薩在藏地的中心位置。
然而,當我們以岡底斯山脈為參照的時候,一切都變得那麼自然。
古象雄的發源地,在岡仁波齊及山腳下的淡水湖——瑪旁雍措一帶,這裡既是交通樞紐,也是岡底斯山相對溫暖、溼潤的南麓,而非是我們印象中藏北無人區;同樣,古格王朝也選擇了山南水資源豐富的象泉河作為棲居之地。
至於坐落於岡底斯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的拉薩,既能享受到水汽的滋潤,又能輕鬆連通藏區南北,是西藏得天獨厚的的戰略佳地!
03 誰才是真正的「王」?
世人皆知岡仁波齊,卻鮮有人聽說冷布崗日,要知道,它才是岡底斯山脈的最高峰!
冷布崗日這個名字,是藏語「大臣雪山」的音譯,有大臣,就有國王。在冷布崗日的旁邊,還有一座呈金字塔形狀的的國王峰普拉瓊喜,在藏人的傳說中,它是神山岡仁波齊的兄弟。
如果你不知道冷布崗日是岡底斯山脈的最高峰,你的視線一定會被這位國王英俊的山體所吸引,因為大臣雪山和一系列王子、王后、公主峰們一起,簇擁著中間的國王。
明明是山脈的最高峰,怎麼就這麼憋屈呢?
冷布崗日雖然與岡仁波齊一樣身處岡底斯山脈的南側,但它南面的喜馬拉雅山脈沒有缺口,所以這裡的水汽相對匱乏,冰川很不活躍,因此,相比起三條大河源頭的岡仁波齊,冷布崗日山腳下只有幾條最終注入雅魯藏布江的小河。沒有了河谷的便利和水汽的滋潤,多年來此處一直人跡罕至,冷布崗日就如同深藏深閨中的少女,鮮被世人窺得真容。
▲ 冷布崗日的冰塔林奇觀,只有在降水量不大、冰川不活躍的地方,才會出現冰塔林。圖中每座冰塔林都有2-3米高。
雖然人們已經了解到冷布崗日是岡底斯山脈的最高峰,但仍然沒有為它「正名」——山脈的主峰還是比它矮400多米的岡仁波齊。這倒不是說我們偏袒後者,而是山脈的主峰,通常是較早發現、認知、探,並被賦予較多文化內涵的,海拔突出、相對落差較大、具有地標意義的山峰,岡仁波齊顯然比冷布崗日更能勝任這個Title。
▲ 惡劣的自然條件是冷布崗日鮮為人知的原因之一,山腳處海拔也達到了5500-5600米,狂風大雪是家常便飯。
如今,當一張張冷布崗日的照片進入世人的眼帘時,我們才發現,默默無聞的冷布崗日竟然如此之美。這不正如名不見經傳的岡底斯山脈,誰又知道,它才是站在喜馬拉雅山脈背後的,真正塑造了西藏文明格局的「王」。
▲ 換一個角度,冷布崗日才能彰顯出它的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