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助力雄安高鐵站。 李新鎖 攝
中新網太原12月25日電 題:央企助力雄安高鐵站:欲戴王冠必承受其重
中新網記者李新鎖
「冬日寒風中,雄安站英姿挺拔,不久將投入使用」。中鐵十二局集團「90後」鄒玉凱25日在朋友圈更新上述內容。從項目開工至今兩年間,鄒玉凱從初到工地被雄安站氣勢「震住了」到「融入其中感到自豪」。
央企助力雄安高鐵站。 李新鎖 攝
兩年間,雄安站以47.5萬平方米(幾乎相當於66個足球場大小)的體量挺立在雄安大地上,鄒玉凱也從一個工地學徒成長為一名帶徒「小師父」。
用雄安之重成就「王冠」工程
12月10日,中鐵十二局集團承建的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房通過初步驗收,今年年底將正式投入使用。
24日,在雄安新區昝崗鎮,四周一片空曠,體量宏大的雄安站傲然挺立。橢圓形的雄安站房屋頂輪廓恰似一瓣蓮葉上的露珠。站在雄安站前,高達數十年的塔吊相形見絀。暗夜當中,「雄安站」三個大字赫然醒目。
2018年12月,中鐵十二局建安公司率部進駐雄安站房項目部。地下兩層、地上三層,在距離地面約15米高度架設「橋式站臺」,47.5萬平方米體量,配套地下管廊、下沉式站前廣場等附屬設施,如此種種,要在兩年工期內保質保量完成。
對於建設者而言,雄安站就是一頂王冠,想要佩戴必要承受其重。
「能參與建設雄安站這種『國字號』工程,首先是國家對我們的信任。」中鐵十二局建安公司董事長蔡英康說,雄安站房建設涉及高鐵站房全部專業,包括大小工序58000餘道,可謂集國內高鐵站房建設設備、施工技術、工藝流程、安裝設計、智能管理之大成。
蔡英康說,在新冠疫情、環保監管等多重客觀因素制約下,我們只有採取超常規措施、夜以繼日施工,才能如期完成使命。
站在雄安站站房內,頭頂約15米處,就是高鐵站臺,也即「橋式站臺」。東西355米,南北606米的跨度,讓身處其中的人頓覺渺小。
「橋式站臺是站臺結構形式的一種改革性試驗,站臺在上,大廳在下。在減少土地佔用面積的同時,我們通過增設軌道吸音板、軌道隔震墊等解決噪音、震動問題。」中鐵十二局集團雄安站房項目部技術部部長鄭河舟說,國內高鐵站房裝飾大多採用鋁板、石材等,不僅成本高,而且後期更換運維也是一筆不小開支。
在節能環保背景下,雄安站站房大廳、城市通廊等採用清水混凝土(混凝土澆筑後,外面不再有任何塗裝,也不貼磁磚、貼石材等材料)構造,免去裝飾裝修、後期運維成本。
「清水混凝土施工效果簡潔環保,但對混凝土配比、模板拼裝、養護等要求極高,可謂是『一地一個模式』。」鄭河舟說,為了突破這一難關,項目部聘請專家組組建高效管理團隊,查閱大量資料,對全國各地清水混凝土實地考察。在歷時5個月,比選100組試塊,經過12次實體構件澆築嘗試,又在混凝土配合比、模板原材料、模板拼裝、混凝土澆築養護等方面進行大量實驗對比後,最終高質量完成清水混凝土施工任務。
2019年末,大批工作人員返鄉。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時打亂了項目部安排。「藉助大數據,我們確定返鄉人員行程軌跡,鼓勵用私家車、大巴車點對點接送人員,並根據每個人選乘交通工具、行動軌跡等劃分成紅黃綠三色管理。」中鐵十二局集團雄安站房項目部黨支部書記苗勝國說,在施工現場,每個人都要穿戴三色螢光衫,進出工地均需刷臉驗證。因為管控得力,儘管復工人員涉及十四五個省,總數達3000餘人,但無一人呈陽性。
從「疫後」復工以來,雄安站一直處於搶工期狀態。從正月初十離家,項目部副經理王瑞剛已有十個月沒有回家,直到兒子生日才請假兩天匆忙來去一趟。
「6月底,我們要給其他施工單位交接站臺工作面;9月份,高鐵線路聯調聯試後,我們只能在晚9點到次日凌晨4點半之間施工,施工時間又壓縮一半。」王瑞剛說,項目所有工序一環咬一環,復工以來,我們一直處在一種追趕、奔跑狀態。
「黑科技」點亮雄安站
作為「國字號」工程,雄安站引入5G、智能照明等多項「黑科技」。
「雄安站智能照明系統,可根據人流量、天氣變化,智能調節燈光照度。」中鐵十二局集團雄安站房項目部副經理董永衛介紹說,當人流量大時,系統會自動調節燈光亮度。大廳無人時,系統將自動關閉燈光。此外,系統還能根據天氣陰晴、自然光強度變化等,自動調節照度。
董永衛說,「我們把旅客感受、體驗放在首位來考慮。站內空間跨度巨大,我們把每盞燈做到30米長,全部無縫拼接,以最大限度降低炫光問題」。
站在大廳內,從南到北是一處處服務臺。董永衛介紹,雄安站體量巨大,如果按照傳統思路,消防、監控設備等線路龐雜,且無法滿足大跨度空間需要。為此,建設者利用通風系統有限空間集成消防、監控、聲學喇叭、5G信號等,形成一個綜合性服務平臺。未來,雄安站將實現5G全覆蓋。
在雄安站東西兩側,分別是京雄場(北京到雄安)和津雄場(天津到雄安)候車大廳,中間是一道15米寬的光廊通道。
「這條光廊有15米寬、600多米長。在熱脹冷縮作用下,15米寬的通道滑移變形較大。為適應這種變化,我們將承託玻璃罩的鋼架設置成滑移軌道,可根據氣溫變化動態調整。」中鐵十二局集團雄安站房項目部副總工程師何錦輝說,這條光廊上每一塊玻璃都有二維碼身份證,沒有兩塊完全相同的玻璃。
在何錦輝看來,在如此大跨度空間上架設「光廊」,「就像是在兩塊石頭上放豆腐」。藉助BIM(建築信息模型)數位化技術,建設者用「繡花功夫」雕琢這一巨型光廊,以保證每一塊玻璃放置準確,每一段工程嚴絲合縫。
「90後」和雄安站共成長
在具有鐵道兵血統的中鐵十二局,一批批「80後」「90後」正在成為項目主力。
2019年3月8日,是鄒玉凱初到雄安站的日子。雖然時間已近兩年,但鄒玉凱依然記得雄安站初體驗——「它太大了,大到讓我感覺手足無措」。
經歷了最初的緊張、興奮,鄒玉凱很快和眾多「80後」「90後」一起走上一線管理崗位。派單、巡查、落實施工工藝、提出改進意見、督促改進。鄒玉凱很快適應了角色要求。
兩年間,鄒玉凱親眼看著雄安站從打樁、建設主體,建造設備層、站臺層,再到裝修調試,一天天崛起,內心感受也從「敬畏其宏大逐漸變成參與其中的驕傲、自豪」。
「等建設完雄安站,再參與其他大項目,我的心裡就有底了。」鄒玉凱說,眼下,雄安站開通在即,我其實已在內心一遍遍預想過「開通合影時的興奮」。
據苗勝國介紹,「85後」「90後」已逐漸成為項目主力。目前,項目部兩個總工程師一個是84年,一個是87年,現場管控大多是「90後」。
雄安站建設兩年間,有人在這裡增長了見識,有人在這裡收穫了愛情。「90後」任雙歡負責項目黨建宣傳工作。兩年間,他無數次背著相機走進工地。「剛到工地上,這裡還是一片耕地。」任雙歡說,我在這裡認識了妻子,並在此結婚生子,成為項目部的一份子,「甚至連孩子都在這裡成長」。
兩年間,雄安站完成了「君子豹變」的過程,眾多「80後」「90後」也有了足以裝滿行囊的收穫。
回想起兩年前中標雄安站時的情景,蔡英康依然「很興奮」。蔡英康說,雄安站引入「站城融合」理念。這裡不只是單體建築,而是城市交通、經濟、生活的一部分,「能夠參建雄安站,這是我們一生的榮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