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8種古生物

2021-01-10 志誠說史

化石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每項發現都會在生活的拼圖中打破另一塊拼圖。當然,許多物種與以前的生物只有細微的區別。但其他人也很奇怪,足以彌補它。

1、帶刺的蜘蛛

帶刺的蜘蛛

數百萬年前,蜘蛛甚至比現在還要可怕,它們的甲殼甚至是尖牙長出大角。

一個很好的例子,兩個9900萬年前的,琥珀色的古生物學家從緬甸商人那裡獲得。它們屬於現存的四足蟲科,儘管今天的物種不像古代的同類物種那樣有角。

和現代四足蜘蛛一樣,這種小型史前蜘蛛,其中一隻長約1.5釐米,也穿著盔甲來驅趕黃蜂和其他掠食者。最奇特的白堊紀四分體也有角、尖牙。

2、翼展巨大的海鳥

翼展巨大的海鳥

今天最不適宜居住的地區曾經是繁榮的生態系統,而5000萬年前的南極洲是一個充滿動物生命的熱帶伊甸園。

但這並不是一個完全的天堂。在早始新世53–4900萬年前,塞斯納大小的海鳥在南極上空巡邏,威脅著海洋生物。由於海產豐富,海鳥的體型大得可怕。最近,古生物學家從位於南極半島的馬拉姆比奧島找到了另一隻這樣的巨型鳥類。幾年前,他們在這裡發現了它的遺骸。

這種巨型鳥和它的同類被稱為恐鳥,或骨齒鳥。擁有6.4米翼展的骨盆鳥幾乎是現代最大的飛鳥,3.3米翼展信天翁的雙倍。儘管體型巨大,但它的體重卻出奇的輕,只有30–35公斤。

3、海龜殼

龜殼

龜殼是有史以來最明顯的進化設計。但現在研究人員認為,殼的進化是為了挖洞,而不是為了保護。

重新思考的部分靈感來自一個8歲的南非人。科布斯·斯努曼發現了一塊手、腳和肋狀貝殼上清晰可見的龜化石。這是一種奇特的圖案,因為寬寬的肋骨不是為了增強強度而造的,就像重型現代貝殼一樣。

較弱的結構暗示了歷史上第一個貝殼的另一種用途,可能是挖洞。事實上,在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期間,早期龜類的地下藏匿傾向,可能已經使這種物種免於滅絕,而那次大滅絕摧毀了地球上90%的生命形式。

4、開花植物

植物

雖然從技術上講,我們不能單獨挑出一朵為第一朵花,但根據研究報告的合著者的說法,第一朵花離我們的距離已經足夠近了,這就像我們無法確定第一人一樣。

研究人員在曾經是淡水棲息地的西班牙山脈上發現了1000多具化石。為了讓這株有1.7億年歷史的植物出現,他們用化學混合物輕拍化石,以便吃掉石化的粘稠物質,並揭示莖、葉、甚至表皮的輪廓。

今天,蘇弗西亞的後代是角苔,一種深綠色的植物,它能使水族館和錦鯉池變的活躍起來。然而,他們的祖先看起來不太像傳統的花,而更像沙拉裝飾。

因為它的整個生命都在波濤之下,所以它不需要其他被子植物用來引誘昆蟲的充滿活力的花瓣或能產生花蜜的雄蕊、子房、花葯或雌蕊。

5、遠古昆蟲

遠古昆蟲

現在,一些蟲子用樹枝和有機碎片裝飾自己,以融入周圍的植物群。但是這個詭計至少可以追溯到克裡特島中期的早期,直到花兒在枯燥的被子植物前的時代綻放到進化的場景。

研究人員整理了從世界各地收集的30萬塊琥珀化石,包括緬甸、黎巴嫩和法國種類。他們保持了足夠長的理智,可以識別出35種昆蟲偽裝的實例。

幸運的是,史前樹木樹脂使這些昆蟲長生不老,長出了樹枝和植物。殘骸的放置似乎是有目的的,暗示著最古老的偽裝證據。

6、帶翅膀的猛禽

帶翅膀的猛禽

我們知道恐龍有羽毛,但中國東北的一塊化石卻發現了一隻長滿翅膀的猛禽,這使振遠龍蘇尼獲得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翼龍的令人垂涎的頭銜。它在大約1.25億年前在白堊紀的森林中漫遊,比它更受歡迎的表親迅猛龍出現早了4000萬到5000萬年。

根據古生物學家的說法,猛禽更像一種鳥類,而不是侏羅紀公園裡的任何東西。這聽起來可能不太令人印象深刻,但它可能是沒有太多的身體從現代艾姆斯或火雞不同。

顯著的差異包括一套鐮刀爪和一個充滿肉切碎牙齒的嘴。試著跑得比這隻食肉動物還快,因為這隻長著羽毛的恐龍可能是個很有成就的奔跑者。

翅膀本身可能看起來像令人難以置信的寬鬆袖子,可與鷹或禿鷹。但它們可能不適合飛行,因為猛禽的短胳膊和笨重的身體在空氣動力學上並不理想。相反,它可能用它蓬鬆的翅膀捕捉溫暖的空氣並孵化它的卵。或者,它們可能進化為視覺顯示,要麼吸引潛在的配偶,要麼恐嚇對手。

7、古代節肢動物祖先

古代節肢動物祖先

剛從中國化石床中出來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個5.2億年前的節肢動物祖先,清楚地勾勒出了它的神經系統,以便子孫後代保存下來的輪廓。

昆明城江關蟹是一種甲殼類動物,頭狀似盾,身體細長,有可能有縱行性,還有許多成對的腿。它是蜘蛛、昆蟲和其他外骨骼生物的遠親。它生活在寒武紀大爆發期間,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進化時期,經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神秘的複雜生命的擴散。

在用針頭清除化石殘骸後,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動物的神經索輪廓,這是一種無脊椎動物的脊髓。它具有許多珠狀節點,跨越其整個長度,每個控制一組腿。

8、史前的長滿馬錢子鹼的花

長滿馬錢子鹼的花

在史前時代,連植物也能殺死你。包括最近確認的,謝天謝地滅絕的有毒花朵,它產生了致命物質士的寧和箭毒。

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早在1986年就收集了這些花,但卻把它們和另外500塊化石放在一起。他最終在2015年研究了他的發現,並注意到了這種可能很有趣的植物。

這種花由200種已知的植物組成,所有的植物並非總是致命的。

相關焦點

  • 探秘古魚、追尋恐龍,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見證38億年生命歷史
    8月17日下午,中國古動物館,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動物館首套兒童百科繪本《探秘古魚王國》《追尋中國恐龍》在此舉辦新書發布會。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張平介紹,本系列將中國獨有的史前動物按照從魚到人的演化順序編排、梳理,帶領小讀者見證38億年的生命歷史,幫助孩子構建涵蓋生物、地理、歷史的全面知識體系。
  • 探秘中國古動物館:那些不可思議的遠古生物
    為了講述脊椎動物的演化史,中國古動物館按照脊椎動物的分類和演化順序,將這套繪本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五個分冊,每個分冊之中,都會介紹對應類別中最有代表性的十幾種古動物。
  • 大滅絕致生物多樣性驟降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近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他們研究發現,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當今地球顯著的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生態特徵等。但是,地質歷史時期(指現代以前即第四紀全新世以前 的各個地質時期)生物多樣性緯度格局變化規律及其原因並不清楚。有觀點認為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主要存在於地球處於較冷的氣候背景下,例如晚古生代冰期、晚新生代(包括現代)。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神仙古菌家族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科研人員試圖描述的是大約二十億年前地球上生命起源的一個重要階段——生命如何從原核生物進化成真核生物?這個階段有多麼重要呢?動物、植物、真菌……包括我們人類,都是由真核細胞組成的真核生物。但在真核細胞出現以前,地球上只存在簡單的微生物——古菌和細菌,它們都是原核生物。原核細胞即廣義的細菌,它構造簡單,細胞核無核膜包裹,沒有複雜的細胞器。
  • Nature綜述: 地球上細菌和古菌的生物被膜豐度
    ;地球上細菌和古細菌大約1.2×10的30次方細胞數量,存在於五大生境:深海地下、海洋沉積物、大陸深層、土壤和海洋;核心功能有界面聚集、表面黏附、保水、吸收和保留營養、增強抗性和集體協作等;動植物腸道、根際和葉際定植的微生物群落也表現出許多生物被膜的關鍵特徵;地球上40-80%的細胞存在於生物被膜中,驅動所有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代表活躍細菌和古細菌生命的主要方式
  • 地球上最古老樹木:潘多樹有8萬年歷史(組圖)
    枝系龐大的「潘多」至少8萬年前就開始萌發了,當時我們人類祖先還居住在非洲。但也人有認為,這片林地可能有百萬年的歷史,這意味著潘多比最早的智人要提前80萬年。重達6615噸,「潘多」還是地球上最重的生物體。這張照片由雷切爾·蘇斯曼拍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圖片之一。
  • 「活化石」記錄歷史 柏樹進化印證古陸分離
    ,他們詳細地論證了聯合古陸分離導致不同大陸分布的柏科植物「各奔前程」的假說,這項研究成果在2012年5月1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發表。    一億六千萬年前的聯合古陸解體    兩億兩千萬年前,地球上只存在一個超級大陸,其面積相當於現今所有陸地面積之和,史稱聯合古陸或者泛古陸。聯合古陸氣候相對穩定溫和,地球赤道地區並不炎熱,南極和北極地區也沒有冰川,地球不同區域生長著近乎相同的生物種類。
  • 攀鱸「西遊記」:一段歷史生物地理的新敘事—新聞—科學網
    化石為西藏始攀鱸正模標本,現存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飛翔供圖   在生物地理學研究中結合分子學和古生物學的方法開始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因為它能提供更強有力的年代約束,有助於理解現生生物在進化時間軸上的間斷,還能補足歷史分布的缺失片段等。
  • 大規模滅絕導致的生物多樣性的突然下降 促進了生物古地理格局的...
    近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宋海軍教授的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生物地理學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他們發現歷史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急劇下降,還導致了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巨大變化。最近,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綜合學術期刊《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導致扁平化的多樣性緯度梯度》上,標題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
  • 3億多年歷史!貴州一縣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
    記者8月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在我國貴州的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郄文昆、梁昆介紹,此次發現的海洋生物化石位於貴州省獨山縣,有3.85億年歷史。
  • 我國歷史上的11個古地理區劃名稱
    跟我們現在把全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西北等七大地理區劃一樣,我國歷史上也有類似的地理區劃。這些古地理區劃名稱不僅經常見於文學作品外,有些地方的人們也還是喜歡用這種古地理區劃名稱來稱呼自己的家鄉,比如巴蜀、荊楚。
  • 3.85億年歷史!科學家在貴州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在我國的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有3.85億年歷史。研究團隊運用精細採樣的方法,在這一生物礁化石群中的7平方米範圍內選取28個樣方,原位採樣665塊,製得化石薄片2804張,基於大量系統數據,開展了高精度的生物多樣性和群落古生態統計工作。
  •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當前全球平均溫度正趨近於過去120萬年來的上限,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管理生態系統成為學術界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古生態學、古氣候學、古基因組學、宏觀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的交叉研究為預測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對氣候和其他環境變化的響應及應對策略提供了新的方法。最近Science期刊發表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Damien A.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超淨室工作研究古DNA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現有的古基因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歐亞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脈絡,為我們揭開現代人在歐洲遷徙、分化與融合的歷史。而歐亞東部人群的研究相對匱乏,已有的研究多數聚焦在歐亞大草原人群。直到2017年中國田園洞人基因組的破譯才為東亞人群演化研究打開新局面。隨著針對中國人群的大規模古DNA研究地不斷湧現,讓我們得以在更大時空框架下去講述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演化故事。
  • 講座|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種生物?
    【編者按】近日,著名科普作家、動物學家趙序茅先生與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博士生鹹逸做客北大博雅講壇成都方所書店,圍繞人類探索地球上的生命歷程,帶領我們跨越了數億年的歷史,講述了人類探尋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傳奇,讓我們感受到探究生命奧秘的偉大徵程和探索生命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精彩紛呈。
  • 古細菌,一種最古老的生物體,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
    據專家介紹,單細胞微生物與真核生物一樣,沒有細菌,細胞中只包含了細胞核和細胞膜。目前,我國研究所所認知的古細菌,與細菌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簡單來說,他們都缺乏細胞中的細胞核和細胞膜,因此在此種情況下,細菌可以到任何地方。目前,我們擁有了一種生命起源的假說,那就是細胞起源於原核生物。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現有的古基因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歐亞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脈絡,為我們揭開現代人在歐洲遷徙、分化與融合的歷史。而歐亞東部人群的研究相對匱乏,已有的研究多數聚焦在歐亞大草原人群。直到2017年中國田園洞人基因組的破譯才為東亞人群演化研究打開新局面。隨著針對中國人群的大規模古DNA研究地不斷湧現,讓我們得以在更大時空框架下去講述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演化故事。
  • 大滅絕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徐燕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7月7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宋海軍教授團隊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生物古地理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該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 該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
    (原標題:大滅絕導致生物古地理格局巨變)晚二疊世到中三疊世多樣性緯度梯度曲線的變化早三疊世扁平化生物多樣性緯度梯度的形成原因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宋海軍團隊研究表明,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驟降,還促使生物古地理格局發生巨變。
  • 3.85億年歷史!貴州獨山大河口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
    8月18日,筆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生物研究所發表的《貴州獨山中泥盆世雞窩寨生物礁的生物多樣性》文章中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在黔南州獨山縣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距今已有3.85億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