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導,美國政府署了一份關於"美國在2027年年前去月球建核電站"的諒解備忘錄。按照這份備忘錄的主旨,美國將在2027年年底以前實現在月球表面建設核電站的目標。當核電站完成建設後,美國就能以月球為"基地",為來往的美國飛船"充電"。而且,人類一旦在月球定居的話,核電站也就能夠提供充足的電能源。目前,這項備忘錄被劃歸到了"太空政策指令6號"的文件內,該文件可以理解為美國未來10年探索太空的具體計劃方案。
美國能不能完成自己"宏圖偉業"我們不知道,我們也沒興趣關注美國的舉動。但是美國的這項計劃卻為我們下一步該如何探索太空"指明出路"。不得不說,在月球建設核電站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未來的太空飛船乃至"星艦"如果確定採用以"核動力"為基礎,混入電力推進這一方式的話,那麼就能組成完成的"核-電混合動力",它的推力效率和結構設計,相較於火箭發動機,這樣的動力組合毫無疑問更為高效。更加重要的是,按照美國"光說不做""雷聲大雨點小"的性格,這次多半還是會被中國首先完成。美國負責畫大餅,中國負責去實踐,這已經成為了中美新的"合作方式"。
當然,完成美國畫下的大餅也不是盲目的去探索。不可否認的是,美國也有"挖坑"的習慣。美蘇爭霸時期,美國經常會提出一些"超前"的想法和概念,然後對外宣稱美國正在努力完成勾畫。一旁的蘇聯在聞訊後,自然不甘寂寞的跟著去完成。每當蘇聯因為碰上技術瓶頸而想打退堂鼓時,美國則會有意無意的放出若干消息和照片來刺激蘇聯。其實,美國畫大餅的"套路"非常簡單,首先確定一個具體的技術框架,然後研究其中的技術原理。至於可不可靠,那不是美國關注。但可以確定的是,美國所提出的研發概念和相關的技術原理,的確是符合常理和定律的。
所以,中國對美國相關概念的跟進研發,首先需要保持客觀的態度,不焦躁不盲目,遭遇技術瓶頸時能夠始終保持冷靜。前面也說到了,美國這一系列概念的實踐難度,主要表現在原理的實現,只有實現原理之後,才能確定具體的框架技術標準。舉個最為熟悉案例,美國當初在提出"艦艇電力推進"這一概念時,也是吹噓電力推進系統成本低,效率高,適裝性好。但是,電力模塊的整合和電機的研發,則是一個大問題。美國目前只能做到初步的"整合式電力推進",採用的電機系統也是中壓交流,只是第一代的"啟蒙"水平。但是中國後來居上,研發出了中壓直流電機,是公認的第二代"成熟"水準。這樣的差距表現在,美國雖然剛開始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是後續的研究開始分散,不少子項目開始終止,這給了中國趕超的機會和空間。
不過概念歸概念,技術歸技術。美國提出的這一概念最核心的思路是"體系化"建設月球,以月球核電站為楔子,提出了太空飛船,月球移民等諸多方案。我們要做的,不單單是把核電站搬到月球,也需要首先提高核電站的綜合水平和研發技術,尤其是"模塊化核動力"的概念,就像家用電動車那樣,通過更換模塊基組讓太空飛船和星艦始終能夠保持"滿電"狀態。當模塊化核動力系統完成基礎概念後,我們還需要驗證它是否能夠保證太空飛船和星艦"來往一次"火星或者更遠的星球。目前,適合人類居住和旅行,乃至值得開發的星球普遍都在銀河系以內。它們之間所隔的距離非常遠,所需要耗費的物資及經費也比較多。從長遠來看,人類整體要想達到這一水平,至少需要50年的時間才可能初步完成。若真的要到全面應用的話,那就必然是在下一個世紀。
當然,這也就應了一句老話,探索太空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各國都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科研基礎上,才實現現如今這些成就的。在這個探索過程中,蘇聯解體了,中國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