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發現負責識別面部和位置的腦部區域

2020-12-04 科普前沿

根據發表在美國《大眾機械》雜誌的一項科學研究顯示,藉助使用亞毫米腦部植入物,科研人員發現負責識別面部和位置的腦部區域。

FLICKR.COM / CAPACITY OF MIND

科學界此前已對研究負責識別面部和位置的大腦區域進行過研究。在這項新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負責這一識別的記憶神經網絡延伸到顳葉外,也就是延伸到位於大腦內部較深的頂葉區域。

這項研究實驗共有50名志願者參與,科研人員對志願者的頂葉和顳葉進行顱內記錄。志願者進行測試時,科研人員監測他們的大腦活動。

研究證明,大腦頂葉和顳葉的某些區域也參與面部和位置的識別。

相關焦點

  • 面部識別的神經機制
    人類早就演化出了識別並記憶不同面孔的能力。我們能在擁擠的餐廳或熱鬧的大街上一眼認出朋友的面孔。只需一瞥就知道一個人興奮還是憤怒,高興還是難過。腦成像研究發現,大腦顳葉(位於太陽穴下方)有一些藍莓大小的區域專門負責面部識別。神經科學家稱這些區域為「面部識別塊」(face patches)。
  • 科學家找到大腦負責意識的關鍵區域
    哈佛醫學院和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在幾十年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大腦中負責意識的關鍵區域。神經學認為意識(consciousness)由兩部分組成:知覺(awareness)和喚起(arousal)。之前的研究認為腦幹負責喚起。負責知覺的腦部區域比較難找,但大概藏在負責較高級功能的大腦皮層的某個區域。
  • 面罩搞砸了面部識別軟體
    顯然,它們也使面部識別軟體也很難識別您。這是周一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聯邦研究人員發布的一份新報告的主要發現,該機構是美國商務部的一個分支機構,其職能包括測量公司和研究人員的面部識別算法的準確性提交實驗室。根據一項任務,當將戴有數位化面罩的人的照片與沒有照片的人的另一張照片進行匹配時,最準確的面部識別算法在5%到50%的時間內無法正確匹配。那個報告。
  • RFID區域人員定位技術的優勢和組成
    網際網路技術越來約強大,無線網絡技術也開始進入定位服務這一領域,RFID技術在定位領域也有非常高的應用,如室內和其他特定區域的定位上,相比有很多的優勢。RFID智能定位是一種區域性的定位採集,利用無線射頻和低頻定位的RFID技術,對人員自動識別和區域性定位,實現對人員管理功能,如:人員考勤、人員查找、人員區域限定、人員統計、視頻聯動、歷史軌跡查詢、重點區域管理等等。
  • 腦科學日報:感覺孤獨時大腦的變化;AI可識別人類的16種面部表情
    研究人員分析了117,000多個神經元,獲得了迄今為止最大的腦部疾病單細胞數據集。研究人員對110,000多個神經元進行了單細胞核轉錄組分析,這些神經元來自顳葉癲癇患者和非癲癇患者的顳葉皮層樣本。他們發現,最大的轉錄組變化發生在主神經元和GABA能中間神經元的幾個家族中的一些神經元亞型,而同一家族中的其他亞型受影響較小。
  • 洛杉磯警察局已禁止使用商業面部識別技術
    部門官員過去對他們使用面部識別技術的說法相互矛盾,包括聲稱他們很少部署該技術。該部門的官員告訴BuzzFeed News,其提出的新政策仍將允許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但只能通過洛杉磯縣的一個系統,該系統依賴於嫌疑人的圖像。Clearview AI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從社交媒體和其他網站上抓取圖像,並建立了一個由數十億張照片組成的資料庫,並在此基礎上訓練其技術。
  • 面部識別、深度偽造、隱私和自動化定義的AI 2019
    AI周刊在對2019年的人工智慧行業進行總結是歸納了以下四個關鍵詞:面部識別、深度偽裝、隱私和自動化。與此同時,AI周刊也對2020年的人工智慧行業大發展進行了展望。面部識別在2019年的新聞報導中,我們可以發現,面部識別技術比其它任何人工智慧應用更受矚目。
  • 如何使用Python進行面部識別?
    全文共2841字,預計學習時長8分鐘圖源:unsplash本文將介紹圖像處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除了具體解釋每個步驟之外,還將提供一個在Python中使用Cv2和DLib庫輕鬆進行人臉識別的項目。感興趣區域在使用圖像進行面部分析時,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定義感興趣區域(ROI),我們必須在圖像中定義一個特定的部分,在那裡篩選或執行一些操作。
  • 語言刺激能激活腦部痛感處理區域
    德國耶拿大學3月26日發表公告說,該校研究人員發現,不僅打針或受傷等疼痛的感覺能激活腦部處理痛感的區域,與疼痛相關的語言刺激也同樣會激活相關區域。
  • 動物也玩面部識別?不止是寵物貓狗能「刷臉」,大象和鯨魚也可以
    在新技術讓我們能夠理解動物對被監視的看法之前,人們幾乎一直在大膽地訓練電腦識別它們的臉。 就目前而言,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技術實力來跟蹤生態系統,並積極管理種群數量。 彭博社(Bloomberg)近日的一篇報導提到了一家挪威公司如何利用面部識別技術捕捉和存儲數百萬條大西洋鮭魚的面部信息,以幫助對抗疾病。
  • 亞馬遜向警方和政府出售面部識別軟體 民權組織「上書」貝佐斯談...
    奧蘭多項目(Orlando Project)成為了民權團體抗議的一個導火索——該項目能夠在整個城市的攝像機網絡上運行實時面部識別。Rekognition項目總監Ranju Das在最近的首爾AWS會議上介紹了該項目。對於ACLU來說,這種能力引起了重大的公民自由問題。該聯盟和其他一些民權組織周二致函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要求該公司停止向政府提供面部識別技術。
  • 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戴著口罩也能跟蹤面部表情的耳機
    站長之家(ChinaZ.com) 10月13日 消息: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耳機系統——C-Face,即使戴著口罩也可以追蹤佩戴者的面部表情。據介紹,C-Face可以監測耳機佩戴者的臉頰輪廓,並將佩戴者的表情轉換成表情符號。
  • 人臉識別能幫助醫生發現罕見疾病
    從機場到鐵路,從邊境管制到城市的大街小巷,人臉識別正在各種不同場景下充當著它多面小能手的角色,能夠快速識別可疑人員,預防犯罪,也能充當支付秘鑰,完成刷臉支付。得益於科研人員對人臉識別技術不斷完善,使得它在各個領域中都大放異彩。
  • 除了面部識別,未來手機會用什麼生物識別技術
    據國外媒體報導,隨著iPhone X的發布,蘋果在其新款智慧型手機上配置面部識別技術用於手機解鎖和行動支付。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決定在,要知道數十年來面部識別這種生物識別技術在手機上的應用並不順利。這對於蘋果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賭注,但也能夠為各種生物識別技術在手機上的應用鋪平道路。相比於其他手機製造商,蘋果通常並不會在iPhone上率先採用創新功能。
  • 面部識別設備中存在多處可利用的漏洞
    為了對面部識別設備中存在的安全性問題有更細微的了解,研究人員分析了四種不同模型的安全性。研究人員的案例研究表明,惡意攻擊者可能會濫用這些漏洞來攻擊設備。指紋讀取器、虹膜掃描儀和面部識別攝像頭等生物識別安全解決方案已被廣泛用於管理面部設備安全的操作。但是這些生物特徵認證器通常在計算上很繁瑣,例如,傳統的面部識別安全解決方案使用外部服務進行驗證用戶所需的計算。
  • 可識別物品和面部表情
    中關村在線消息:通過上次中關村在線iOS10 beta使用測試發現,蘋果為照片應用增加了很多新功能,其中就包括全新的面部識別功能以及可以自動將照片整理為回憶的功能。那麼iOS 10到底能識別多少東西呢?
  • COVID-19大流行正推動面部識別技術應用
    2019冠狀病毒病如何影響面部識別技術的應用?在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和各種監控技術正逐步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的武器。最近的例子是俄羅斯利用面部識別軟體來維持封鎖限制,而在法國,監控程序顯然已經過測試,其最終目標是在指示封鎖時利用視頻監控攝像頭來決定居民是否遵守社會距離規則和戴口罩。
  • 指紋識別、面部識別、指靜脈識別哪個才是最安全的開鎖方式?
    目前市場上智能鎖的種類很多,功能也各種各樣,按照識別方式來說,智能鎖通常分為指紋識別、面部識別、指靜脈識別等。為什麼有人說指靜脈會淘汰指紋,成為智能鎖主流的識別方式呢?今天我們就從各種識別方式的原理上來分析一下,看看這幾種生物識別方式究竟哪種最安全。
  • 簡潔清晰的腦部特定區域斷層解剖圖譜
    此前小編對腦部橫斷位MRI解剖進行了整理,本文將繼續對於特定區域,包括Willis環、前聯合、垂體
  • 要禁止使用面部識別?
    日前,歐盟已經透露將禁止面部識別在公共場所使用,時間可能長達五年。這是因為官方想要花費更多時間來防止這項技術被濫用,但是一些特定的研究可以允許使用這種技術,比如警察可以用這項技術來進行罪犯捕獲,科學家可以運用這種技術來進行安全工程的科學研究和發展等。在長達18頁的官方文件中,歐盟委員會說道,此舉是為了保護隱私和保證個人數據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