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海思晶片,到上個月AVX鉭電容缺貨,再到ST(意法半導體)MCU,最近的物料真的太不穩定了,上午和下午的價格都不一樣,市場天天在變,一周時間翻了幾倍,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一位業內人士對晶片價格上漲這樣感嘆。
近年來,意法半導體個別型號MCU(微控制器)價格從10.5元漲到了17元,甚至還有的翻了5倍,這種缺貨現象已經持續了幾個月,目前仍在繼續,晶片漲價不僅是意法半導體,恩智浦的MCU也持續吃緊,期貨卡到18周以上,價格持續高位,MCU的市場價迎來了近半年的最高點。
作為全球十大半導體晶片供應商之一的瑞薩工廠基本是超負荷工作,但交期依舊未見緩和,在國外MCU缺貨的背景下,漲價潮也蔓延到國產MCU,11月10日,作為國內最早開始研發國產MCU晶片的企業,航順晶片率先發布調價通知函。
除了晶片漲價,印刷電路板價格也在漲,金安國紀發給客戶的通知中提到,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覆銅板生產成本上升,其覆銅板價格8月至今累計漲幅超過15%,並預計後續價格持續上漲。
朋友圈一位從業多年的線路板銷售經理,最近臉上一直洋溢著笑容。
晶圓廠產能緊張
據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爆料稱:「一個設計公司的老總,50多歲的人,為了搶產能,在代工廠的銷售老總辦公室號啕大哭,甚至有設計公司的老總為了拿到產能,竟然給代工廠的高管下跪,產能緊張讓人想像不到。」
近段時間,晶圓廠代工產能供不應求,包括臺積電、聯電、先進半導體、力積電等第四季度產能全滿,明年上半年先進位程及成熟製程產能已被客戶全部預訂一空。
受5G晶片及車用晶片強勁需求驅動,聯發科同樣面臨晶圓廠產能吃緊的問題,為了搶到力積電的產能,聯發科自掏腰包,花費6000萬美元向Lam Research、Canon和東京威力科創購買晶片製造設備。
通常半導體設備都是由晶圓廠或封測廠自行採購,晶片設計公司採購生產設備比較少見,據聯發科公告,購買的這批設備不會自用,而是租給晶片代工廠力積電作為自家專有產能,生產他們所設計的晶片,鞏固產能,這種模式被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稱為「Open Foundry」,意思是客戶若要產能,先出錢再談合作。
此舉確實能夠減少晶圓廠設備採購的資金壓力,代工費照收不誤,而客戶自行購買設備,一方面能擴大產能,另一方面也能收取晶圓廠的租金,屬於雙贏。
對國內8寸晶圓廠而言,老的主體多是上市公司,對快速擴充產能肯定有效益和股價方面的考慮,而新的主體又可能得不到支持,產能緊張的情況在未來還會持續。
晶片漲價的原因
國外MCU價格飆漲主要受意法半導體影響,由於意法半導體管理層決定今年不給員工漲薪,法國ST工廠的主要三個工會發起了罷工,認為變相用員工的工資來為疫情買單,罷工導致MCU的價格持續上漲。
對國內而言,最近兩年國產替代明顯加速,今年前10個月成立的晶片相關企業已達到4.5萬家,其中大多為晶片設計公司,本身不具備生產晶片的能力,導致本就緊張的晶圓產能更加緊張,8寸晶圓代工廠比如華虹、華潤微產能利用率均在90%以上。
另外,今年受美國制裁華為影響,為了在禁令生效日之前供貨,晶圓廠提前處理產能,導致市場MCU晶圓的供應減少;此外,無論是晶片設計公司還是晶圓廠,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在年初的時候,對全年的預期都比較保守,但實際情況卻是,遠距商機及宅經濟發力,持續帶動筆電及平板、網通設備等出貨動能,造成晶圓代工廠下半年接單全線滿載。
今年5G局端及終端裝置、人工智慧及高效能運算強勁需求,車用晶片訂單大幅釋出等多個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晶片供需失衡,此次漲價始於晶圓製造端,為平衡晶圓代工的價格彈性調漲,漲價趨勢隨產業鏈傳導,晶片設計公司也通過漲價來抵消製造成本壓力,目前多家代工廠、晶片設計廠商發布漲價公告表示調漲預期,比如富滿電子、集創北方等。
產業鏈整體受益
8寸產能緊張導致代工和產品提價趨勢確定,國內8寸代工龍頭企業直接受益,而代工廠擴產又為半導體設備公司業績持續增長形成推動力,另外,在代工廠等前端客戶積極追單帶動下,封裝廠訂單同步火熱,雖然部分封裝廠已擴充產能,但仍供不應求,上遊客戶為搶產能而主動加價,為封裝廠營運增加動能。
進入冬季後,由於擔憂疫情可能再起,為避免供應鏈因疫情停擺,半導體廠商紛紛增加庫存來應對,購買數量大於外部需求量,預計到明年一季度,晶片漲價,晶圓廠產能緊張還將持續,對產業鏈相關上市公司是利好,受益強勁需求帶來產能擴張,產業鏈迎來發展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