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有人怕狗、有人愛狗;有人拿蛇當寵物、有人連電視屏幕上的蛇類畫面都不敢面對;人性中的七情六慾是怎樣形成的?他們與大腦智能又有什麼關聯?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從大腦的某些運行規律說起。眾所周知,計算機技術以字節(byte)為單位,通過高速運算形成人工智慧。大腦中的神經並無運算能力,更無人為的標準設定。大腦以事件為單位處理腦內信息,一個外部事件對應於腦內一個記憶神經網絡。初級知能時期,生命活動形成的每一個記憶事件都被標註上一個相應的屬性,比如,危險事件、防範事件、友好事件、親密事件等各種屬性。「記憶事件屬性標記」既是初級智能時期的神經活動特徵,也是人類大腦活動仍然保留的動物智能遺產。
在自然競爭的食物鏈上,生命演化從無智能生存進入到初級智能活動態勢之後,生命個體開始有了主動的逃生防範能力。在非洲大草原上,初級智能的草食性動物在遭遇二級智能的肉食性動物獵殺時,通常都有足夠的時間餘量進行緊急避險,大部分時候都能成功逃生,或經過抗爭而逃生。具備了初級智能,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智能活動只能以記憶事件的屬性標記作為價值判斷標準,單一的神經活動模式限制了智能活動的橫向拓展,在生存競爭中根本無法與肉食性動物抗衡。生命智能的進化有其身的規律,只有充分理解記憶事件屬性標記在智能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理解人類的大腦的活動原理。
一、記憶事件與屬性標記
在非洲大草原上,小羚羊一出生,尚不能站立的時候就在媽媽的推動下學習奔跑,在成長期間常常需要莫明其妙地突然逃跑。起始階段,小羚羊並無危險或安全的判斷準則,跟隨媽媽奔跑是其唯一的標準。隨著小羚羊慢慢長大,其腦內逐漸形成「媽媽逃跑記憶事件」總是與自己全身神經的緊張信號相關聯,之後,進一步擴展到所有的「肉食性動物記憶事件」都與肌體神經緊張信息相關聯,且必須快速逃跑;所有的「草食性動物記憶事件」都與肌體神經放鬆信息相關聯,可安心吃草進食。這種固定的信息搭配模式在羚羊的記憶神經網絡中絕不會混淆。一旦混淆了生命也就終止了。這是生存與死亡的分界線,也是自然演化的規律使然。
腦內構建的記憶事件被顱外特定的肌體神經活動模式所關聯,並形成固定不變的記憶信息組合,可稱之為記憶事件屬性標記。由屬性標記關聯的記憶事件最終會影響生命個體的行為趨向。尤其在嬰幼兒時期,如果記憶事件所關聯的屬性標記太過強烈。孩子的行為趨向就會走向極端,甚至引起心理疾病,或人格缺陷。比如,嬰幼兒時期受到特定事件驚嚇後產生的恐懼心理是最典型的記憶屬性標記關聯,即全身神經的緊張信息關聯到某一記憶事件上,構建起一個固定搭配且很難消解的記憶神經網絡。
人類個體出生初期,嬰幼兒腦內的記憶信息近似於空白,在成長中日漸增多。「望梅止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典故,我們就以食物的口感記憶為例說明「酸梅記憶事件」的構建過程。在大腦內部,這一記憶事件包含三部分記憶神經網絡:梅果的形狀和顏色(A事件網絡)、梅果的讀音(B事件網絡)和梅果的口味(C事件網絡)。孩子第一次見到梅果的時候,大腦視記憶區域首先建立起A神經網絡,伴隨著成年人的發音,梅果的聲音信息在孩子的「聲音記憶區域」建立起B神經網絡,雖然,B網與A網分屬於兩個腦區,但是,連接左右腦的胼胝體如同現代通訊技術中的主幹光纖,胼胝體能將所有的不同腦區連接成為「鄰居」。AB網關聯後組成為更大的「梅記憶神經網絡」,嬰幼兒的智能也得到了提升,即,實物或畫圖與語音之間的互動識別能力開始形成。再進一步,當孩子將酸梅果放入口中咬開時,口腔神經受到酸梅刺激,神經收縮信息被傳遞到大腦嗅味記憶區域,並形成C網絡。C網絡一定會與「AB網」關聯在一起,這是記憶事件構建的基本規律。在ABC三部分信息內容中,C網就是「梅記憶事件」的屬性標記。關聯了屬性標記之後,孩子的智能提升到更高水平,「望梅止渴」的表情會自然流露。現代教育將這種認知能力的提升劃歸為「感知體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一種吃過的食物,其記憶事件均會被相應的屬性標記所關聯。事實上,記憶事件的屬性標記也不只局限於口腔神經信息的關聯,肌體組織和器官的所有神經活動信息都能成為屬性標記。有人怕蛇、有人怕狗;有人怕雞,甚至看到雞毛都會顯露出恐懼神態。喜怒哀樂悲恐驚等七情六慾的源頭均起始於記憶事件的特定屬性。怕狗者是因為第一次與狗相處時受到了驚嚇,喜歡狗同樣也是起始於第一次及其之後的友好相處。
一個新構建的記憶事件一旦被屬性標記所關聯,這個記憶事件在智能表徵中就被標註上了明顯的個體傾向。或者說,有了屬性標記,智能產物的個體化傾向會更加明顯。一個拿到聘用通知趕赴新單位上班的新人,如果能為周邊的老員工及其領導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或許能極大地減少適應期的眾多麻煩。
二、屬性標記的關聯強度
在自然競爭狀態下,凡是存活時間比較久長的草食性動物,通常都是同類中的高智商者。因為低智商的同類成員最容易成為肉食性動物的獵殺對象。那麼,影響智能高低的因素是什麼呢?在某些電視記錄片中可以看在到,羚羊對於不同肉食性動物的防範距離各不相同。安全防範距離的遠近取決於屬性標記的關聯強度。屬性標記的突觸關聯強度越高,觸發信號的閾值就越低,羚羊的逃跑行為越容易受到觸發,生存安全越有保障。規避危險、長久存活是初級智能動物所追求的主要目標。
與生命演化的漫長歷史相比較,人類的智能進化屬於瞬間形成的爆發性事件。請你千萬別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人類智能的主體部分仍然保留著動物智能的遺產。尤其涉及七情六慾的智能活動,均以記憶屬性標記作為其判斷標準,偉人或聖人也不例外,對親人的情感、生活經歷中刻骨銘心的記憶事件、情趣愛好等等都是以屬性標記為主導。
人與人之間的互為親密關係之所以得到保證,原因在於你腦內記憶神經網絡的相關記憶事件中,非常牢固地關聯著親和性的屬性標記信息。親情的本質是喜好記憶屬性的高強度關聯。從神經機制的角度評價,親情與血緣因素沒有任何關係。比如,兩個孩子在醫院出生後因某種差錯被雙方父母調包領養,假如若干年後真相被揭開,父母與養子之間的情感一定會超過血緣的情感。假如真相未曾明了,養育的親情自然當成血緣的親情。現實中,這樣的案例隨處可找。
三、屬性標記與理智的偏移
「怕狗者」與「愛狗者」在有關養狗問題上永遠不可能達成統一的智能表徵。形成於初級智能時代的記憶事件屬性標記對於人類智能活動的幹預作用非常強烈。雖然人類的神經系統已經具備四級智能的活動能力,如果記憶事件與屬性標記的關聯強度過於強烈而無法控制,則人類大腦的高級智能也會跌落到動物的初級智能水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屬性標記關聯得太牢固的最好例證,也是人類繼承初級智能遺產的完美解釋。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保留下大量帶有屬性標記的記憶事件。這些記憶事件通常都是地域環境、人事交往、物件接觸等生活經歷中的小事。正是因為這些點點滴滴的記憶事件被特定的屬性標記所關聯,人們的親情、友情、鄉情、家國情才表現得如此自然而真實。事實上,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是建立在記憶屬性的基礎之上。所以,每個人的「三觀」一定會帶著成長過程中的地域特徵、民族特徵、人際交往的生活圈特徵和受教育的狀態特徵。
屬性標記與記憶事件的關聯是一個整體的信息組合,腦內神經活動無法抗拒固定的信息搭配。一個人的「三觀」不正是無法用理性去解釋的。即使當事者本人也屏蔽不了屬性標記的評判。所以,大腦的智能活動必然要受到記憶事件屬性標記幹擾,在中國傳統的中醫實踐中,即使最頂尖的中醫大師,自己家人的疾病還是要聘請外面的醫生來家診治,而不是自己開藥下方。箇中原由非常清楚。這是為了防止親情屬性標記在智能活動中產生偏移。由此可見中國古人對大腦智能的理解之深邃!
在現代社會治理體系中,為了防止公權力掌控者的智能活動產生偏移,建立起大量的規則體系,設置了各種監督機構。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規則和監督在決策者的記憶事件中形成懲罰性的屬性標記,迫使原來帶有情感性的記憶屬性標記的神經興奮度降低。以利劍高懸的屬性標記對抗隨心所欲的屬性標記。
總之,記憶事件屬性標記在智能活動中的內涵意義極其深遠。初級智能時期形成的神經活動機制在人類的智能活動中仍然沒有消失。現實生活中,人們常用「感情用事」比喻決策者的低智能行為。當人類大腦的記憶信息進入到海量化儲存之後,大量知識性的記憶事件已經不再被屬性標記所關聯。擺脫屬性標記關聯是智能進化的重大轉折。大腦智能活動的另一個角色,「記憶熱度」將成為初級智能升級為二級智能的主要角色。
參考文獻
【1】 盛祖杭主編. 神經元突觸傳遞的細胞和分子生物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200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