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沒大腦,卻有智能?

2021-01-08 求是網

  書桌上、陽臺邊,很多人都喜歡養點綠色植物,美化生活、紓解壓力。多肉植物、香草類植物,頗受人們的歡迎。但你是否曾想過,沒有大腦的植物,竟然也擁有「智能」?

  什麼是智能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界定何為「智能」。不過,有太多人對智能有過定義,所以也就很難界定哪個是最權威的說法。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所說:「智能的定義跟試圖去定義它的專家一樣多。」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的植物生理學家安東尼·特裡瓦弗斯指出,雖然人類明顯比別的動物更睿智,但智能不太可能是一種僅在人身上起源的生物特性。基於這種觀念,他將智能看成是諸如軀體性狀和呼吸之類的生物性狀,是通過自然選擇從較早的生物體已經存在的性狀演化而來的。

  比如植物和人類共同擁有的疾病基因。2000年底,擬南芥基因組全序列完成測定並公開發表。科學家一邊破解擬南芥的DNA序列,一邊就發現其基因組含有BRCA基因(與遺傳病乳腺癌有關)、CFTR基因(與囊腫性纖維化有關)以及很多與聽力缺陷有關的基因。

  這些基因在植物中有何功能呢?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丹尼爾·查莫維茨教授在其著作《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一書中寫道:「擬南芥基因組之所以含有BRCA、CFTR和幾百個其他的與人類疾病或機能缺陷有關的基因,是因為它們是基本的細胞生理所必需的。擬南芥所含有的人類『疾病基因』的對應基因如果發生突變,就會引發擬南芥植株的幹細胞比正常幹細胞分裂更多次,於是整株植物會對輻射高度敏感,這兩種表現也都是人類癌症的標誌特徵。」

  上海辰山植物園工程師、科普作家劉夙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植物有沒有智能,要取決於智能如何定義。如果採取一種比較廣義的定義的話,那麼植物也有一定的智能,比如可以產生某種程度的記憶、可以彼此通信等等。」

  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植物神經生物學國際實驗室(LINV)負責人斯特凡諾·曼庫索教授提出,不妨寬鬆地將智能定義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他看來,將人類看作唯一擁有智能的生物有失偏頗。在《它們沒大腦,但它們有智能——植物智能的認識史》一書中,曼庫索寫道:「智能是一種生命特有的資產,即使是最卑微的單細胞動物也擁有。每個生命體都必須不斷解決生存中面臨的問題,與我們每天生活中面對的並無不同。」

  植物擁有「感覺」

  三毛寫:「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從不依靠,從不尋找……」獨立向上的姿態,傳達了植物在人心目中的形象,成為很多人十分喜歡的句子。但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這未必是事實——植物的生存方式遠比我們想像得要複雜,它們擁有「感覺」,甚至能夠與同類、動物「溝通」。

  植物沒有眼睛,但它卻能察覺到光。不同的植物擁有不同的氣味,酸甜的番茄、清新的香草、苦澀的苦瓜……除了散發氣味吸引動物,植物還擁有嗅覺,能夠「聞」到一些氣味。催熟水果是人們日常熟悉的一個技巧,把成熟的香蕉或者蘋果和堅硬的獼猴桃或者鱷梨放在一起,很快它們也會變得成熟、香甜可口。這背後是因為植物嗅到了成熟果實散發在空氣中的乙烯。

  劍橋大學的理察·蓋因在上世紀30年代通過實驗證明,成熟蘋果周圍的空氣裡含有乙烯。康奈爾大學的博伊斯·湯普遜研究所提出,乙烯是用來使果實成熟的通用植物激素。這保證了一棵植物的果實同時成熟,集中在一起展示,猶如一個為動物準備的水果市場。動物在吃喝完畢之後,完成幫植物傳播種子、繁衍生存的任務。

  除了視覺、嗅覺,植物還擁有味覺、觸覺。人類用舌頭品嘗美味,植物的根也會在土壤中尋找自己需要的微量元素,比如硝酸鹽、磷酸鹽和鉀。而諸如捕蠅草、豬籠草等食蟲植物之所以存在,也是因為對於氮的需求。食蟲植物散發芬芳甜蜜的物質來誘捕獵物,得手後通過製造酶來分解營養物質,並且使葉子吸收,進而代謝掉捕捉到的動物。這之中觸覺發揮了重要作用。

  植物與植物之間也要互相溝通。劉夙舉例說,很多人喜歡修建草坪時的氣味,實際上構成這些氣味的揮發物正是草的報警信號,「表明這片葉子已經遭到了外力(在自然界中常常是昆蟲)的侵害,因此要通知鄰近的草葉趕快合成一些防禦性化學物質。這就是植物間通信的一種方式,可以認為是植物智能的一種體現」。

  換個方式看植物

  作為人類社會中最為植物智能雄辯的代表之一曼庫索教授堅信人類沒有認清植物生命的真相。「如果我們對於自己共享了大部分演化史的植物的智能都不屑一顧,我們怎麼能指望自己會認可外星文明?對我們來說,植物智能看起來像外星智能的兩點是,它們比我們行動得慢,以及缺乏像我們一樣單獨的器官。但正是因為植物在形體和基因上與我們非常不同,它們才可能成為研究智能的重要模型。」

  演化生物學家西奧多修斯·多布贊斯基說:「若無演化之光,生物學的一切都無意義。」植物科普作家史軍對此也持類似觀點。他在採訪中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植物肯定是有感覺和反饋的,但是如果基於這些就說它們有類似人類的智能,就有點言過其實了。」

  他同時提出確實需要用新的視角去看待植物:「植物是自然界的基石,今天地球表層的生命世界都是基於植物在運轉。植物是長時間演化的結果,身上滿滿的都是演化力量的結晶。人類如果只把植物當作食物那就大錯特錯了。人類應該先承認自己是與植物同等的生命體,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植物生命,去剖析內部的秘密。」

  劉夙認為,應該以多樣性的眼光去看待植物。「植物的多樣性直接決定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又進一步決定了動物等其他生物的多樣性。人類對植物的最大誤解就是出於自己的狹隘經驗,低估了植物的豐富多樣性,好像所有的樹都一樣,所有的草都一樣。理解植物的多樣性,應該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態度之一。」

相關焦點

  • 一個很酷的問題,植物沒有大腦,如何能有「意識」?
    植物是否會存在著一定的意識?現實中如果你用快進的方法看一顆植物,你可以看到它有許多活潑的動作,但是植物真的有意識嗎?植物沒有大腦,如何能有「意識」?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查爾斯·達爾文,你可曾聽過他的名字?他提出了「根腦」的觀念。
  • 人民日報創作大腦背後的AI支撐:百度大腦智能創作平臺技術解密
    12月24日,人民日報舉辦"2020智慧媒體高峰論壇",發布人民日報"創作大腦",百度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助力智能編輯部建設,開啟智能媒體新時代。人民日報"創作大腦"具備直播智能拆條、在線視頻快編、圖片智能處理、智能字幕製作、可視化大數據、智能寫作、新聞轉視頻、實時新聞監測等18項重點功能,是集輕應用平臺、智慧媒體雲、知識社區、開放生態於一身的一站式智能創作平臺,能夠為媒體機構提供全媒體生態智能解決方案。人民日報"創作大腦"背後,是百度智能雲提供領先的雲+AI技術支持,尤其是來自百度大腦智能創作平臺的支持。
  • 「第二大腦」——智能頭盔
    特別是士兵佩戴智能頭盔被看作一個人機結合協同作戰的體系,將有可能改變現代戰爭單兵作戰模式,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陸空人機一體的「未來戰士」或將登上戰爭舞臺。在研究人員的設想下,智能頭盔不再只是一個保護頭部的設備,而是成為單兵、飛行員分別指揮控制機器人、無人機的「第二大腦」。它整合了多光譜傳感器,可選擇性過濾或透過不同波長的光線,有效探知敵人位置,日夜均可使用。
  • 人的大腦為什麼需要智能記憶?
    人的學習過程主要是由大腦來控制和管理,這種管理存在許多缺陷。首先,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記憶狀況了解只是大概的而不是精細的。由於人腦的認知能力局限,它不能精確地記錄學習者自身的詳細學習情況,如學習一百個單詞,我們的大腦並不知道記住了多少個,忘記了多少個,記住的單詞什麼時間會忘記,什麼單詞需要複習,要複習幾遍。此類信息往往通過測試來部分獲得,測試結果只能反映當時的情況而不能預測將來的狀況。其次,人腦對自身學習的管理是經驗性的而不是科學性的,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
  • 植物大戰殭屍為什麼要吃我們的大腦 背後原來有個巨大的陰謀
    我們知道對於咱們的大腦有這麼一個說法就是大腦是因為太脆弱了才會逐漸發展出來身體神經骨骼這些東西的 如果大腦能自己活動足夠強大了自然就不需要身體了如果按照這個說法的話 殭屍是什麼呢?殭屍就是腦死亡還能活動的軀體 哪《植物大戰殭屍》裡的殭屍為什麼吃腦子呢?而腦子為什麼在一個大房子裡呢?而這些植物為什麼要打殭屍不讓殭屍靠近腦子呢?
  • 人類大腦中仍然保留著動物時期的智能遺產
    他們與大腦智能又有什麼關聯?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從大腦的某些運行規律說起。眾所周知,計算機技術以字節(byte)為單位,通過高速運算形成人工智慧。大腦中的神經並無運算能力,更無人為的標準設定。大腦以事件為單位處理腦內信息,一個外部事件對應於腦內一個記憶神經網絡。
  • 阿里NASA計劃:城市大腦成智能研究第一平臺
    ACM Multimedia(簡稱ACM MM),論文研究成果將用於智能判斷交通事故、人流軌跡,同時將解決研究過程中交通數據樣本不足的等問題。三篇論文的同時入選,證明了將城市作創新平臺的城市大腦,已經成為智能研究的第一平臺。據了解,ACM MM今年共收到675篇論文,經審慎的多重評選,最具價值的論文才有機會受邀參加大會,其中僅7.5%的論文可在大會上做口述報告。城市大腦入選的其中2篇論文已獲口述報告資格。
  • 中國首個智慧機器人網絡協作大腦「河圖」發布
    原標題:中國首個智慧機器人網絡協作大腦「河圖」發布   記者19日獲悉,中國人工智慧「獨角獸」曠視科技推出機器人戰略,重磅發布首個智慧機器人網絡協作大腦——河圖(Hetu),未來5年將連接超10億個機器人以期創造更大價值。
  • 婁底:應急指揮有「大腦」,湘中明珠更智能
    目前婁底市應急指揮中心已成為防汛指揮的重要場所,並成為婁底市應急指揮的大腦,除水利外,中心還接入城管、綜治、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市政府值班室等多個業務系統,實現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全方位監測監控和高效處置,全面提高婁底市應急管理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 引領植物智能產業革命 世界首個植物幹細胞銀行落戶深圳
    深圳有了世界首個植物幹細胞銀行      深圳植慧科技有限公司的植物智能平臺,融合了英國、中國、韓國、美國等國家的研發隊伍,擁有全球領先的未分化植物幹細胞活體分離、培養、保護、優化等技術,可以系統地保護、解密、增強和部署植物智能,高效率、系統性地篩查、發現、確定稀有植物有效組分,並可以隨後進行標準化、快速、大批量生產,對於中醫藥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有著重要的意義。
  • 百年正大擁抱AI 牽手百度大腦、北森「乘風破浪」智能招聘
    9月10日,百度與多元化跨國企業正大集團及人力資源科技公司北森雲計算(以下簡稱「北森」)籤署「智能人才庫」項目的戰略合作協議。百度將在「智能招聘」方面提供AI技術支持,與北森共同攜手為正大集團建立智能人才庫管理系統,並提供相應服務,助推創立百年、擁有35萬名員工的正大集團實現招聘智能化轉型。
  • 百度大腦攜文心、智能創作、AR和VR參加融交會
    中國(南京)文化與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上,百度大腦攜帶眾多科技賦能文化的產品參展。百度文心、智能創作、AR和VR展區表現亮眼。,為智能景區、智慧文旅等眾多行業場景的解決方案提供了重要支撐。
  • 五個因素會加速大腦衰老 大腦年輕有方法
    張振馨告訴記者,不規律生活影響身體正常生物鐘和代謝,大腦功能被打亂。熬夜會讓大腦處在一個興奮狀態,而遲遲得不到休息使大腦得不到充分的修復,損害大腦神經元細胞。英國和法國一個聯合研究發現,休息不規律,經常上夜班會損害大腦認知能力。        大腦年輕有方法        注重兒童營養。多國研究發現,母乳餵養能促進孩子的智能發育。
  • 構建崇明「智慧大腦」 建設一流城鄉智能管理平臺
    城鄉管理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難題雖然看似棘手,但通過城鄉智能管理平臺的"智慧大腦",將會極大提升崇明城鄉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4月2日上午,區委副書記、區長李政在區科委調研城鄉智能管理平臺建設工作,現場觀摩了城鄉智能管理平臺運行基本流程。
  • 中科院自動化所餘山:對大腦的未知,並不阻礙借鑑大腦,成就智能
    近年來,人工智慧在經歷過一波由深度學習帶來的火爆之後,已然進入深水區;如何通向強人工智慧,逐漸成為智能研究的各界人士共同關注的中心話題。「類腦計算」正是智能研究人員嘗試以腦科學之「石」攻智能之「玉」的重要方向。
  • 智能晶片植入大腦成為可能,生化人真的要來了?
    其實,馬斯克做的是一套腦機接口系統,就是將人與外部設備建立直接聯繫通路,幫助有需要的人群恢復視力、聽力和四肢運動能力。現有科技與倫理距離電影裡的生化人還很遙遠,但通過智能晶片建立腦機接口,實現人機互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卻不是什麼遙遠的事情。
  • 人工智慧 | 從智能家電到機器人,從谷歌大腦到人類 | 網際網路數據...
    ,也是一個重要的人工智慧領域課題,畢竟智能冰箱,工業機器人,谷歌百度大腦這些人工智慧系統之間存在的鴻溝。本文從「人工智慧的智商」研究提出的「標準智能模型」出發,制定了智能分級的標準,對包括石頭等無生命物體到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到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到谷歌,百度大腦,雲機器人,最後到人進行了6個分級。
  • 賓通智能贊助2019高工機器人年會:打造平臺型智能工業大腦
    賓通智能科技專注於研發移動機器人軟體系統,打造平臺型智能工業大腦。其產品自下而上分別為「愚公」控制器和SLAM導航平臺、「韓信」後臺調度系統、「劉邦」STP排程系統。琅琅上口又一語中的。
  • 騰訊超級大腦發布!三張智能網絡,打造AI in All通用作業系統
    但一年之後,騰訊對此關係論有了更直接的實踐,並正式宣布推出騰訊超級大腦。馬化騰表示,騰訊超級大腦將率先在醫療、城市、工業、金融和零售等5個行業展開,目標是幫助各行各業和各地政府打造自己的超級大腦。藉助騰訊超級大腦,騰訊的「連接器」和「智能助手」的定位,也開始有新目標,騰訊會打造3張網絡——人聯網、物聯網和智聯網。Pony隱而未宣,但一個打通虛擬和現實、連接各行各業的通用作業系統,正在徐徐展開。這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 百度大腦獲中國電子學會年度科技獎,王海峰詳解語言與智能
    王海峰詳解語言與智能百度大腦斬獲科學技術獎是百度多年人工智慧技術積累的成果。在這波因深度學習崛起的 AI 浪潮中,自然語言處理是核心研究領域。正如王海峰所說,「理解和運用自然語言是人工智慧的核心問題之一。大數據、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知識圖譜等技術的發展,正在給語言與智能的發展帶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