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我們從嘉峪關前往瓜州,途中去鎖陽城看一看。下高速路邊發現一座雕塑,是一個小孩子趴在戈壁灘上,旁邊立有木牌,上寫「大型戶外雕塑——大地之子」。《大地之子》雕塑長15米、高4.3米、寬9米,以紅砂巖為主要材質,利用三維掃描獲取模型數據,再分塊進行3D雕刻,最後逐塊雕砌安裝成型的大型戶外主題雕塑作品。是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德國馬爾卡斯騰美術家協會、瓜州縣政府、德國德中藝術設計交流協會共同協作建成,北京自然物語景觀雕塑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完成的。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晉昌故城」等,遺址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安西縣,離瓜州縣城東南約70公裡的戈壁灘上,是一處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的郡城遺址。鎖陽城是國務院1996年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來到鎖陽城,進入景區前一個十字路口中間,有一座武士雕塑,下車看,竟然是薛仁貴。這偏僻的荒漠,竟然能跟薛仁貴扯上?原來,唐朝薛仁貴徵西駐紮此城,之後被哈密突厥圍困,糧絕之後,將士靠鎖陽(寄生在沙漠植物的根的菌類)為食,堅持到了勝利。
原來鎖陽不是地名,鎖陽屬多年生肉質寄生草本,無葉綠素,全株紅棕色,大部分埋於沙中,,是一種中藥材。鎖陽能補腎、益精、潤燥,主治陽痿遺精、腰膝酸軟、腸燥便秘,對癱瘓和改善性機能衰弱有一定的作用。
瓜州鎖陽城遺址距今雖有1380餘年的歷史,但該城址及其周邊地區是集古文化遺存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發展旅遊業大有前途。
鎖陽城的具體築城年代從現有資料無從考證,但從城中發掘出的開元通寶等唐代器物和城外白塔下挖出的唐碑斷定,城的始築年代當不晚於盛唐。在鎖陽城城東約1公裡處有一片土塔林,被當地人稱為塔兒寺。塔兒寺現存大小塔十一座,寺門南向,東西兩側分置鼓樓及鐘樓各一座、僧房數間,院牆正方形。
寺院中心有大型廟宇建築臺基,有一座高14。5米的大塔,用土坯砌成,白灰抹面。塔頂為覆缽式結構。塔形莊嚴雄渾,十分壯觀。
鎖陽城之名緣源於清代民間,因城周圍有諸多味美甘甜的鎖陽,後人因物命名為鎖陽城,鎖陽城也是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
雖然,這些遺蹟有點兒看不明白,但是,有一點很明白,那就是我們的祖先很聰明也很睿智,這些看似破破爛爛的土堆土臺土垣,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啊!
據稱,鎖陽城有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它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隋唐時期的軍事、農業、城市形成以及當地的生態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據稱,這裡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烽燧信息傳遞系統,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範本。古墾區及古代水利灌溉系統,也是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標本。
同時,也是古代沙漠化演進過程,滄桑變化的典型標本,是中國西部古文化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結合最為完美的旅遊景點,這裡還沒有商業氛圍,古樸,原始的讓我們出乎意料。
鎖陽城周圍有幾十處古城、古墓、石窟、寺廟,保存規模尤以鎖陽城為最。
鎖陽城遺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漢唐古城之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多種文化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
鎖陽城周邊分布的古墓葬東西綿延數十公裡,現已查明的漢、唐、魏、晉時期古墓葬約四千餘座,是河西地區規模最大、最為集中、最為豐富的古墓區之一,且還沒有進行過正規的勘探發掘。僅從1992年被盜掘後的鎖陽城唐墓出土的三彩馬、駝、俑、鎮墓獸及墓室畫像磚、地磚等判斷,其製作工藝精美絕倫,屬河西地區少見。
據學術界推斷,鎖陽城的消失,是因為河道改道和惡劣的氣候所致。
1992年,趙樸初先生在鎖陽城參觀考察後,為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深厚文化內涵所感動,欣然提筆寫下了「安西一路樹蔭蔭,留得瓜州作別名;濟潤焦枯生萬物,西來始識雪山尊」的佳句。在古代河西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活動中,鎖陽城一直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史料稱「鎖陽城及其周圍分布的6處漢唐古城,其形制之複雜,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遺存之豐富,為國內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