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康:回得去的家鄉,就怕被人遺忘(中)
原創:花石村第九才子光頭哥
在寫完這組文章的上篇後,我收到很多同鄉好友的私信,都問我什麼時候寫下篇,我告訴他們,我會先寫中篇,索性,把我們的家鄉寫得更細緻點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應該是在中塅村一帶
風物
長康雖說談不上物產豐富,但也絕不貧瘠。在長康,人只要不懶,就絕對不愁溫飽,至少口腹之慾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王思巖大山一帶產麻石,山林裡有各種林木,土裡可以種紅薯玉米花生芝麻大豆西瓜等一切旱土作物。有了植物就還有動物,老輩說民國年間王思巖大山上是有過老虎的,後來絕跡了,但現在生態恢復了又出現了野豬。
看到蛇,長康仔不會跑而會追
在長康,生於1980年代初期的我沒見過大型野生動物,但野雞野兔黃鼠狼眼鏡蛇銀環蛇菜花蛇烏梢蛇水蛇,還有一種應該是屬於蝮蛇類的「土皮蛇」,頗為常見。小時候,我常看到很多捉蛇人,一個袋子,一根棍子,在鄉間捕獵各種蛇。
長康鄉間也有蛇醫,只會治蛇毒,我大約5歲左右被土皮蛇咬了腳背,這種蛇是一種體型較小的蝮蛇,劇毒,蛇皮與泥土相近,稍不留神就被咬了。我是在跟母親去紅薯地裡翻紅薯藤時被咬的,當時並無多大痛感,回到家中腳背已腫得巨大,眼睛看東西都出現重影。年過六旬的祖父一看就知道我是被土皮蛇咬了,連忙叫母親背著我去同村的段家衝找一位涂姓師傅療傷,塗師傅年紀跟我父親差不多,他看了看我的傷口,二話不說用嘴把我腳上的毒血吸了出來,敷上他在林子裡採的草藥,連續換藥大約一個月,就這麼好了。而我印象中塗師傅那時候為鄉鄰治蛇毒都是分文不取的,治好好,一掛肉、兩瓶酒之類的酬謝即可。
雖然很多人被蛇咬過,但長康的伢子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看到蛇不要跑,要追著打,抓到了沒受傷的蛇可以賣錢,傷了的蛇可以吃蛇膽和蛇肉。我們從小就認識各種蛇:菜花蛇、烏梢蛇、大王蛇無毒隨便抓,土皮蛇、竹葉青蛇小毒大看了要打死,水蛇咬了沒事頂多屌屌上長個坨,百節蛇(銀環蛇)有劇毒,扇頭風(眼鏡蛇)很兇,追著人咬。腦袋扁扁的扇頭風我只在中山右山灣見過一次,沒敢招惹,百節蛇也沒多見,倒是還只有十來歲的時候,就親手抓了一條烏梢蛇然後用菜刀在活蛇七寸上開個口子直接把蛇膽摳出來就著半杯谷酒吃掉了。
茶葉白鷺蛋
大約在1990年代中期以後,長康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復,山林裡的野兔、野雞、黃鼠狼等小型動物多了起來,一些好吃鬼們開始上山打兔子了,用的是槍管很長的火槍,裝填火藥和鐵子,這槍後座力巨大,一槍開過去,兔子只要在射程內都跑不掉。彼時我家住在長康鎮上,周邊就有好幾個人有這種火槍,其中有個姓張的夥計,是個開煤棧做藕煤的,他身高約一米五,背杆一米八的鳥銃,臉上還有沒洗乾淨的煤灰,形象極為滑稽。
山林裡還一直有數不清的白鷺,這種白鷺以水生動物為食,把巢築在杉樹頂上,鳥蛋大約是正常雞蛋的一半左右大,雖然腥,但還是能吃。我老家坳兒塘的小孩們多數會爬樹,一般都是兄弟兄妹組合,一個爬到樹頂上去掏鳥蛋,一個在下面負責接住。我家是個特例,我妹妹的運動細胞遠強過我,上樹的是她,而我在下面接著。掏到了鳥蛋會去很有多吃法,我有個比我大三四歲然後經常揍我的堂哥劉威,他居然教我們煮茶葉鳥蛋,用自家的陳年老茶,在柴火灶裡燒一鍋茶水白鷺蛋!那個味道,怪怪的,但肯定只有長康最具創意的好吃仔們吃過。
山林裡還有各種菌類,長康的婦人們似乎天生就能識別菌類是有毒還是無毒,但逢春夏,一場雨過後,林間樹下的菌子野蠻生長。早些年長康的婦人們都會進山採菇,新鮮的一鍋燉了,吃不完的就曬乾,更有一番滋味。
在花石的水塘邊,我等著魚
魚火鍋要煮茴粉皮
數不清的山塘小水溝裡活躍著各種各樣的魚類、螺、蚌、蝦蟹。兒時每年開春,農人便馭牛架犁開始了新的一年的耕作。萬物復甦時皆鮮嫩無比,在略嫌冰冷的水田裡,大大小小的泥鰍黃鱔隨著鐵犁翻出來一道道油亮的溝壑現出身影。這個季節的成年泥鰍黃鱔還不夠肥,且窩了一冬之后土腥味太重,不是上好的食材,倒是那些才寸許的泥鰍仔,是最珍貴的。
寸許的泥鰍仔,再長不能超過兩寸,內臟和骨骼尚未發育成熟,連苦膽味都沒有,好不容易收集個兩三斤,帶回家,用小桶養著,每日換井水兩三次,至三日後,這些可憐的小動物早已腹中空空,土腥全無。取三五枚土雞蛋,打至蛋清蛋黃渾然一體,倒入泥鰍桶中,迅速被這些嗷嗷待哺的小動物吃進腹中,讓它們在成為人類食物時間享用了最後一頓空前絕後的盛宴。
吃飽了雞蛋的泥鰍似乎會安靜許多,等待它們的是已經準備好了柴火的鍋灶。清燉,至許食鹽和少許素油,頃刻之後,工藝簡單至極的一道地道的家常菜便可讓食客大快朵頤,毫無土腥味,還帶著淡淡的雞蛋清香,在食材相對匱乏的初春,尤為珍貴。
長康圳溝縱橫,在田間犁田備耕的農人上岸前不免要到田邊的圳溝裡洗淨腳上的田泥。這個時候,腳若在水裡放的時間略長點,在圳溝裡遊走的鯽魚便會循溫而至,挨著農人的腳取暖,手腳稍微靈活點的農人,都能在田間休息的間歇裡獲得一餐的葷腥。這個季節的鯽魚,偏瘦,但肉緊且嫩,刺不硬。
鯽魚肉細嫩,但略嫌刺多,初春的鯽魚相對好點,一是個體不大,最多不過巴掌大,二則刺尚軟,煎、燉、黃燜皆可。我女兒出生時正值初春,新晉為祖父的父親每隔數日便往返於長沙和長康,間或提來數條活蹦亂跳的鯽魚,文火煲湯至乳白,佐以薑絲胡椒,再配上蘿蔔絲,實乃產後進補之首選。
宜吃鯽魚的另一個季節是隆冬山塘幹塘時,抽水至塘底淤泥畢現,泥沼中或有氣泡冒出,那便極有可能是鯉魚鯽魚在泥中呼吸,手到擒來。鯽魚生命力極強,在清水中養個兩三天,讓其吐盡腹中泥腥,稍過油後加水煮,姜蒜入味後做火鍋,放上豆腐、紅薯粉皮之類佐菜,若再有一兩蔸霜打過的芽白,是冬天最美的佳餚。我兄弟顧磊好食魚類,自稱屬貓,二十年前與我在花石用此做法吃過一頓鯽魚火鍋,至今仍念念不忘,當然,那個雪夜我去菜園裡砍了兩蔸從雪地裡挖出來的白菜。
煮魚火鍋肯定是要下紅薯粉的。紅薯,在長康叫「茴坨」,可以生吃,可以烤,可以釀酒,但最好的使用方法,還是加工成紅薯粉皮。紅薯粉皮在長康叫「茴粉皮」,每到冬季出大太陽時,在長康經常能看到曬穀坪裡架著竹篙,上面晾曬著一張張的紅薯粉皮,然後再切成絲曬乾儲存。
最難忘姜鹽芝麻豆子茶
長康的一壟壟的旱土間間隔著茶樹(灌木),採茶和炒茶是老長康人的基本技能,每到清明前後,或老或少的農婦們便去採茶了,嫩葉子炒成細茶在1990年代初拿到縣城都可以賣十幾塊錢一斤,而到了春夏之交的老茶,則賣給各個村的茶廠。在上世紀,長康大多數村子都有茶廠的,有的村還有集體茶山,我上初中時學校組織集體勞動都還去採過茶。
長康的茶,沒什麼名氣,也不是什麼高端茶,但煎一壺姜鹽芝麻豆子茶,還真是用本鄉本土的茶葉最好。長康人待客的基本禮數是一杯姜鹽芝麻豆子茶,自家炒的茶,自己種的芝麻黃豆,磨上老薑,加些許鹽,配上滾燙的開水,一切疲乏便不復存在。
姜鹽芝麻豆子茶在長康人的心目中不亞於老陳醋在山西人心中的地位,一切的鄉情都寄托在其中。
第一篇:
湘陰那些合併的鄉鎮《長康》回得去的家鄉 ,就怕被人遺忘
原創:光頭哥
湘陰縣長康鎮概況
長康鎮位於湘陰縣城東南邊,全鎮面積54平方公裡,其中耕地20787畝,山林2131畝,水面1588畝。轄17個行政村,252個村民小組,24435人。境內金雞山為全縣最東端,除鎮西北仁山垸和中山垸為白水江流域外,多為典型的丘陵地貌。
2015年長康鎮合併
湘陰縣將文星鎮、石塘鄉、白泥湖鄉、袁家鋪鎮、長康鎮成建制合併設立文星鎮。
長康鎮曾經的那些村
南陽村/和平村/金龍村/聯合村/白馬村/石板村/仁山村/長康村/浸米村
說說你曾經的故鄉,在文末留下您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