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9日 10:13 來源:南方日報
參與互動(
)
潮白
明天是農曆七月初七,也就是傳統的七夕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少遊的句子是對七夕最精闢的概括。然而昨天卻看到這樣一條被普遍轉載的消息,說是一到夏季,全國各地就會颳起一股螢火蟲熱潮,臨近七夕,網絡螢火蟲販賣也愈演愈烈。江蘇青環志願者服務中心調查就發現,今年網絡銷售螢火蟲的數量已經超過千萬隻,比去年同期翻了十多倍。
螢火蟲我們都不陌生,當年生態普遍比較自然的時候到處都能見到。螢火蟲與其它昆蟲不同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的尾部能發出黃綠色的螢光,夏夜中盤旋舞動,催生了詩人的浪漫遐想。當然,現實中總不免帶些殘酷。《三字經》列舉家貧而不廢讀書時提到「如囊螢,如映雪」,前一個說的就是晉代車胤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借那點兒微弱的光亮來讀書。最殘酷的,莫過於如今的捉之販之了。但是,七夕因何與螢火蟲關聯在一起,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關聯在一起的,我一概百思不得其解。要說牛郎織女相會的媒介,那是鵲橋,喜鵲搭成的橋,螢火蟲「躺槍」的因由何在?
在傳統七夕的文化內涵裡,我們也覓不到螢火蟲的蹤影。愛情因子之外,七夕還有乞巧的一面,「望月穿針」嘛,婦女們向傳說中的織女學藝求巧,所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宋朝七夕過得非常熱鬧,根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裡的描寫,「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妝,競誇鮮麗」。與此同時,人們還「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又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奇巧百端」。倘若現代人真心弘揚傳統文化的話,該有多少發力點?
傳統節日誠然需要推陳出新,需要注入時代內涵,但是可惜,許多人的所謂「另闢蹊徑」,做的卻是禍害螢火蟲的文章。有記者調查也發現,網上不少販賣螢火蟲活體的商家,都是針對七夕節推出的活動。每隻螢火蟲的售價大約四五元,有的還弄出一套俗不可耐的講究,推出所謂「螢火蟲套餐」:裝20隻,表示愛你;裝55隻,是我愛你;裝99隻,是天長地久;裝199隻,表示海枯石爛。由於螢火蟲在寄送過程中容易死亡,有的賣家還多送20%。好端端的七夕節,就這樣無端端地給異化成了螢火蟲的「七夕劫」。如果說打螢火蟲的主意就是在拓展七夕外延的話,我要說,真虧得那些叫做人的人能想得出來、做得出來!
螢火蟲是益蟲,水生螢火蟲捕食金螺,能控制血吸蟲的數量,陸生螢火蟲則能控制蝸牛殘殺植物。前兩年看過一部日本關於螢火蟲的動畫片,記不起片名了,但不是《螢火蟲之墓》,那是講日本戰敗後一對戰爭孤兒如何生活的,我看的這個是講和平年代因為一條河流改造,導致了螢火蟲的數量銳減,當地老師和學生如何盡一己之力來保護生態環境。但我們許多人,顯然還意識不到這一點。在七夕之外,我們看到一些城市在搞所謂「螢火蟲主題公園」,不管螢火蟲水土服不服,但求捉滿足遊客的興致。有識之士已經指出,這種大規模捕捉,對捕捉地的螢火蟲將帶來不可預計的傷害。由此看來,生態文明豈能只在保證天藍、山青、水綠上發力?
「萬葉敲聲涼乍到,百蟲啼晚煙如掃。箭漏初長天杳杳。人語悄。那堪夜雨催清曉。」七夕之夜,沒事可幹的話,誦一誦歐陽修們這些關於七夕的句子,橫豎要比傷害螢火蟲浪漫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