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益組織公開信逼停螢火蟲節 專家:有滅絕風險
市民觀賞螢火蟲(資料圖)。泱波 攝
如果不是一封公開信,數以萬計的螢火蟲可能會在海口迅速飛向死亡。
它們「墓碑」上的卒日將是2017年的「母親節」。
這天,一場放飛螢火蟲的商業活動原本要在一家高爾夫酒店舉辦。活動的消息受到人們的關注,也引發了一場緊急救援。
海口市5家環保組織、海口市林業局和海口市旅遊發展委員會、當地媒體、上萬名海口市民在網際網路上展開螢火蟲營救行動。4小時之內,從異鄉運螢火蟲到海口的「偷渡計劃」宣告終止。
它們也許守住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羽化成蟲,腹部發出螢光,帶著光芒飛翔、求偶、交配、繁育後代。這些柔曼的光亮對人類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如果離開原棲息地,螢火蟲不僅很難繁衍,非正常死亡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即使對這種微小的生命來說,「母親節」也應該屬於新生,而不是死亡。
更何況,早在10年前的一次學術會議上,中國專家就已達成共識:中國螢火蟲正面臨滅絕的危險。
一
2017年5月9日晚,長期從事自然教育工作的高宏松看到了一條朋友圈——《世界奇觀:海口首屆螢火蟲主題園開啟倒計時,數萬隻螢火蟲點亮海口,美如仙境》。
高宏松理解,大城市的人們看到螢火蟲,會想起童年的美景,更希望這場美麗的「自然課」能彌補自己孩子的遺憾。
與此同時,她也很清楚,為了商業展示的效果,這些大約1釐米長的小飛蟲,會被人從生態環境良好的溼地、森林、湖泊和稻田中,運往燈火通明的城市。這是一段死亡之旅,即使成功到達目的地,它們會在短暫的幾天中遭受光、噪音和各種城市汙染的傷害。
螢火蟲的幼蟲也會發光。但是人們喜愛的螢光飛舞的美景,只有在螢火蟲成蟲後進入生命最後的交配期才會出現。「偷渡」螢火蟲不僅會加速它們死亡,更可能造成新一代無法誕生。每天都在傳播生態保護理念的高宏松,無法接受它們在人類的圍觀下毫無意義地死去。
在中國內地首個研究螢火蟲的博士、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付新華看來,一場展覽就是一場浩劫,3天內螢火蟲的死亡率是60%。
根據付新華的介紹,這些展覽使用的螢火蟲從數萬隻到數十萬隻不等。一家環保機構估計,江西一場為期44天的螢火蟲商業展,每天至少損失3000多隻螢火蟲。44天下來,將會產生超過13萬隻螢火蟲屍體。去年一年,螢火蟲展在全國20多個省市舉辦了100多場。
這種對螢火蟲生命的消耗,看展覽的人多數並不知道。
在新聞畫面中,展覽現場「人比蟲多」。人們擠來擠去,喧譁拍照,閃光燈頻頻閃耀,遠比螢火蟲小小的螢光明亮。孩子們拿空的塑料瓶捉走幾隻小蟲,家長在一旁開心地說:「讓孩子上了一堂自然課。」
高宏松不想看到這樣的畫面。這天晚上,宣傳放飛螢火蟲活動的文章閱讀量已有5000多次,活動倒計時兩天。急性子的她立即決定,營救這批螢火蟲,面向社會發表一封公開信。
直到午夜,她還在四處尋求意見。第二天一大早,她一邊煮著早飯,一邊在電腦前為抵制「螢火蟲節」的公開信絞盡腦汁,早飯糊了都沒察覺。
最終,她在電腦上敲下幾個字:放飛就是放死。「這事兒說明白,才有可能救螢火蟲的命。」
(責編:李曉嘯、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