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螢火蟲星星點點飛舞的畫面在鋼筋水泥鑄造的城市森林裡已鮮少能看到,於是不少商家發現這一商機,做起「螢火蟲觀賞」活動。
讓大人們找回童年的樂趣,讓孩子們與「黑夜精靈」親密接觸,上萬隻螢火蟲隨著飼養缸的打開緩緩地、優雅地飛向天空,步入其中,令人仿若置身童話世界,震撼而奇妙—這是西安一景區描繪的螢火蟲觀賞及放飛的情景,這一活動也的確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去體驗。
然而,「螢火蟲觀賞」活動漸熱時,質疑聲也隨之而來。今年7月以來,一封環保人士的全國聯名公開信《我不去螢火蟲墳墓》也在網絡上傳播開來。公開信直指放飛活動就是螢火蟲的墳墓。
那麼,這樣的活動究竟適合不適合搞?我們有沒有辦法在城市留住螢火蟲?華商報記者聯繫多方進行了採訪。
觀點
環保人士詬病 稱會致種群消亡、破壞環境
環保組織發公開信:直指螢火蟲展覽三宗罪
全國聯名公開信《我不去螢火蟲墳墓》中直指螢火蟲展覽三宗罪:引起種群滅絕、影響生態平衡、可能傳播疫病。
公開信提到,螢火蟲發光特性,原本是繁殖期求偶行為的一部分,如果此期間遭到大規模捕捉,很可能影響其求偶和繁殖,給這一地區螢火蟲種群帶來毀滅性傷害。當一處的螢火蟲數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螢火蟲近親交配的概率就會提高,從而導致種群基因庫縮小,引起基因滅絕,整個種群也可能消亡。
而螢火蟲是處於生物鏈「金字塔」底層的昆蟲,它們捕食蝸牛、鼻涕蟲、蘿蔔螺等小生物,抑制其危害植物,同時又會被高一級的動物捕食。螢火蟲種群的減少和滅絕,會產生連鎖反應,使「金字塔」鬆動,甚至對頂層生物造成影響,從而破壞生態平衡。
此外,將外地螢火蟲運到觀賞地存在疫病防控風險:跨地引進可能造成寄生蟲、病菌等病蟲害傳播,零距離接觸會對遊客的安全帶來威脅。
信中更點名包括西安在內的國內多家正在或準備舉辦螢火蟲觀賞的城市,希望能夠停止。
「反商業賞螢」的專家:放飛活動不如螢火蟲自然景觀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副教授、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負責人付新華,是國內反對商業觀賞螢火蟲的「先鋒」人物。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過,這些螢火蟲很可能被野外捕獲,而不是人工飼養,因為人工繁殖的螢火蟲,成本是10-20元,而野外捕捉的只要5毛錢。大量從野外捕捉螢火蟲,對螢火蟲來說是一場浩劫。
這樣做可能造成種群消亡、破壞環境,付新華在多個場合表達的觀點,也是公開信發起聲討的主要依據。而且他認為,滿足公眾獵奇心理的螢火蟲放飛,展示效果並不好,遠不如他在南京紫金山上考察時發現的螢火蟲自然景觀,在紫金山上沒有路燈、植被良好、水質清澈的地區,大批螢火蟲出現,驚豔了整個南京。
此外,付新華介紹,國外保護和利用螢火蟲是搞生態旅遊。如日本各地分布上千個大大小小的螢火蟲自然景觀,生長地受到政府保護,每年的5月至8月,大批的民眾紛紛前往賞螢。由於螢火蟲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它們的存在就是當地農產品的活廣告。
體驗
西安的螢火蟲展覽 兩種操作模式感受大相逕庭
記者現場感受:放飛活動不如館內觀賞效果好
那麼商業化的螢火蟲節觀賞究竟會帶給人們怎樣的感官體驗呢?7月24日晚間,華商報記者來到西安一景區螢火蟲帳篷節現場。
巨大的飼養缸置於草坪中央,晚9點,為保證觀賞效果,主持人示意熄燈,並提醒現場保持安靜。在一片漆黑中,家長們或抱或拽著孩子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向飼養缸。飼養缸剛剛揭開,不顧主持人的一再提醒,四周的手機和相機就紛紛打開準備拍攝,手機屏幕星星點點地亮了起來。
有那麼幾秒鐘,螢火蟲並沒有動,慢慢地才相繼飛了出來,周圍有商家「適時」地叫賣捕蟲網和裝螢瓶,「十元一個」。在一片驚呼中,有人拿著捕蟲網在空中揮舞,試圖捉到飛出的螢火蟲。這時,即使有更多的螢火蟲逸出,但比起現場的光亮,仍顯得有些黯淡。「沒有想像的那麼美,感覺這些螢火蟲像是倉皇奪路而逃。」帶著女兒觀賞的王女士感覺有些遺憾。
不過,在隨後進入旁邊綠色童年館觀賞時,王女士和女兒的遺憾得到了一定的彌補。綠色童年館需排隊進入,一批放入十餘人,門口工作人員會提醒保持安靜,不要有光亮。館內一片黑暗,顯得格外靜謐,空氣涼爽溼潤,還能聽到若有若無的水聲,星星點點的螢火蟲環繞在人們身邊,有的點綴在水邊和樹葉上,有的則緩緩地飛舞,像夜空中的星星。
美好而靜謐的環境感染了大家,之前「飛撲流螢」的遊客此時開始輕聲細語,生怕驚擾到螢火蟲。「噓,螢火蟲很膽小。」一個小男孩把食指放在嘴邊輕輕地說。偶爾有落在地上的螢火蟲,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繞過去。「看,那又有一群。」孩子們壓低聲音,驚喜於自己的發現。
螢火蟲養殖場證實:每周給西安該景區供蟲
24日晚間,該景區工作人員向華商報記者提供了一份螢火蟲供貨商的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上面顯示,這家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小布鎮的螢火蟲養殖場經營範圍為—螢火蟲養殖、銷售,景區工作人員表示,活動舉辦的螢火蟲是幾元錢一隻買入的,螢火蟲是對環境要求非常高的昆蟲,舉辦這樣的活動,一是給大家提供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同時也是想提醒大家愛護環境,希望遊客們都能夠文明觀賞。
華商報記者在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網站查詢到了這家公司的信息,經營範圍確為「螢火蟲養殖、銷售」,該公司網店顯示,購買螢火蟲50-999隻,每隻3元,購買1000-49999 只,每隻2元,大於5萬隻,每隻1.5元。養殖場工作人員向華商報記者證實,的確每周給西安該景區供應螢火蟲。
「我們是人工養殖,這個標價是虧本的,只是為了吸引顧客詢價,否則螢火蟲壽命比較短,賣不出去就白養了。」對方表示,螢火蟲養殖成本在鄉村和城市不同,如果有好的生存環境,養殖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具體多少錢出售,是商業機密。他還提到,一般活動購買都是幾千隻,只不過商家為了宣傳效果,會說上萬隻。「也沒有人會去數。」他認為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
說法
該不該禁 關鍵在於螢火蟲是否人工養殖
類似活動主辦方說:蟲源是人工養殖活動有科普意義
「我們不做放飛活動,這樣風險比較大。因為存在飛不起來的可能,而且不會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漫天飛舞,一些地方還曾發生過因放飛失敗引發的事端。」武漢君友商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女士對華商報記者談了自己的看法。該公司在國內多次舉辦過螢火蟲觀賞,而上海的觀賞活動曾因被環保人士質疑而叫停,公司也被公開信點名批評。
「我們現在做的是螢火蟲主題公園,天黑之後,大約有5萬隻螢火蟲停在草坪上,很美!」黃女士說。
而對於環保人士的「指控」,她表示:「那些問題都是基於野生捕獲的螢火蟲,去哪裡可以抓這麼多?我的蟲源是人工養殖的。」公開信中要求公司提交並公示展出螢火蟲的具體來源,證明不會破壞螢火蟲原產地的自然生態鏈。黃女士認為對方無權這樣做,「專家的觀點也只是推測,誰主張誰舉證,請你拿出我破壞的證據來,而不是讓我拿出證據。」她說人工養殖的沒有那麼貴,自己的螢火蟲是幾塊錢一隻購買的,更詳細的信息「涉及商業機密,不便說」。
「我們已經在當地公安機關備案,並且接受公安和消防部門的指導。」黃女士對活動被叫停有話要說,她認為做螢火蟲商業展覽是在企業經營範圍內的正當合法經營活動,環保人士有抗議的權利,但政府叫停應給出法律依據。「不能拿道德綁架合法的商業行為,行政權力也不應幹預企業經營自主權。」
「我不否認活動要贏利,但也做科普工作。」黃女士說,希望讓大家知道螢火蟲需要什麼樣的生存環境,人們應該去保護環境。
「生態賞螢」遭嗆聲:遊人紛至沓來 棲息地被打擾
對於環保人士提出的「生態賞螢」,黃女士是反對的。「這才會對螢火蟲棲息地造成破壞。人們有觀賞需求,我們打造一個符合現代社會的商業模式,通過營造螢火蟲的生存環境,滿足大家的觀賞需求,才會降低對棲息地的打擾。」
她還提到,自從南京紫金山上有螢火蟲的消息因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付新華傳出之後,大量遊人慕名而去,已擾亂了當地螢火蟲的生活。而付新華自己也在做螢火蟲觀賞,「有沒有出於商業利益,用專業知識誤導公眾呢?」
華商報記者為此聯繫到付新華。他表示自己不反對做螢火蟲科普展覽,但如果是通過野外捕捉抓獲螢火蟲,既不人道又破壞環境,這也是他在媒體中多次提到的觀點。至於主辦方是不是人工養殖,他在給華商報記者的回覆中稱:「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不是執法部門,我不知道,也沒精力去調查。」而其他有關他的說法,「帶有攻擊性,不做回應」。
專家態度很鮮明:完全叫停太盲目 反對大量捕捉
「大眾有觀賞需求,完全叫停是非常盲目的。」同樣是研究螢火蟲的專家,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教授、博導劉玉升態度鮮明地表示,贊成商業觀賞螢火蟲,前提必須是人工養殖,堅決反對大量捕捉。
「這樣做的價值在於,讓大家關注自然界,關注生物多樣化,也符合科學知識大眾化的倡導,而且目前人工養殖技術已實現突破。但人工養殖只有少量原始蟲源來自自然界,這是難免的。」他介紹,人工養殖要利用人工氣候箱、光照培養箱等設施。蝸牛和蚯蚓是它的食物,同時要防範好癩蛤蟆、老鼠、蛇等它的天敵。還要創造適宜的溫度和溼度,避免感染綠僵菌。人工養殖經營昆蟲要在當地林業部門辦理「陸生野生動物繁殖馴養許可證」和「陸生野生動物經營許可證」,再憑以上兩證到工商行政部門辦理工商登記,到畜牧局辦理動物檢疫證。至於人工養殖的成本,「也就三四元吧。」劉玉升說,主要看養殖數量多少。
劉玉升表示,其實環保人士提到的引起種群滅絕、影響生態平衡都是基於野生捕捉的,如果是人工養殖則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而跨地域傳播疫病則更不可能,人們一般認為的疫病傳播是指對人或脊椎動物有害的疾病流行,而螢火蟲等所有昆蟲是無脊椎動物,它們和脊椎動物之間不存在交叉感染或同源性潛在汙染。
還有環保人士詬病放飛後的螢火蟲壽命基本就終止了,劉玉升認為,本來螢火蟲發光已經進入生命最後階段,如果是人工養殖用來觀賞的,那時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劉玉升認為,科學就應該不斷突破技術來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該不該叫停,要看螢火蟲的來源,這方面應該由林業部門來監管。
>>螢火蟲觀賞的出路
減少環境汙染 給「夜精靈」一片棲息地
到螢火蟲棲息地去觀賞,劉玉升也不贊成,「人所到之處,破壞力太巨大了,人類應當少去幹擾和破壞。」螢火蟲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只有在有山有水、環境質量較好的地方才能看到螢火蟲。劉玉升說,野生螢火蟲的減少是因為它的居住環境在受到破壞,森林砍伐、河流湖泊汙染、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以及城市光汙染等都在侵佔著它們的生存環境。要想親近螢火蟲,就給它一片合適的棲息地吧。
他的這一說法,也是付新華多次提到的,而武漢公司的黃女士、西安辦螢火蟲展覽的景區的工作人員們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螢火蟲觀賞一方面喚起了人們對兒時的記憶,同時也反映出大家對美好環境的嚮往。
乾淨的水質、沒有汙染的肥沃土壤、豐富的原生植被、清潔新鮮的空氣和沒有光汙染的夜晚……只有這樣的環境才能重現杜甫詩中「巫山秋夜螢火飛,簾疏巧入坐人衣」中人類與螢火蟲和諧相處的美景。 華商報記者 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