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蟲之墓》劇照
「不排除螢火蟲有滅絕的可能」
曾讓無數人潸然淚下的日本動畫作品《螢火蟲之墓》中,可愛的「小節子」為死去的螢火蟲挖墳墓和其哥哥對話的鏡頭,觸動了觀眾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同時也透露出,當時的農村環境中,螢火蟲這一生物隨處可見,但生命周期也短暫。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驀然發現,身邊的螢火蟲驟減,幾乎從大家的視線中消失,農村的螢火蟲棲息地也正在受多種因素的幹擾和破壞。
據付新華調查,95%城市孩子沒見過螢火蟲,幾乎99%以上的村民都認為螢火蟲是害蟲。
導致螢火蟲銳減的原因並不難理解,自然環境的破壞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李學燕說,螢火蟲本身喜歡熱帶、亞熱帶的氣候和生活在水質較好的溪流周邊,以及森林植被覆蓋較好的區域,而過去整個森林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土壤汙染、林地減少、農藥和除草劑濫用、光汙染、水源汙染都足以給螢火蟲帶來致命的威脅。
此外,螢火蟲發光尋偶既是一耗能的過程也是它的本能,當黑夜被來自城市的燈光照亮時,它求偶的過程就會戛然而止,最終走向死亡。所以它離我們的居住環境越來越遠,實則是「躲起來了」。
然而,近年來大面積的商業捕捉,嚴重的違背了自然規律,使螢火蟲生存狀況雪上加霜。那些還沒有找到「對象」的螢火蟲,在長途運輸的過程中的死亡率高達75.8%。多數的商業展出都是在城市中尋找一塊水泥地就草草進行,放飛是一噱頭,大家只顧著欣賞它飛舞的一瞬間。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董志巍 攝
雲南網(微信公號:yunnancn)注意到,多年前,昆明翠湖公園曾計劃在七夕夜放飛萬隻螢火蟲,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昆蟲專家也表示,這种放飛行為不可取。隨後,該公園宣布停止了這一放飛活動。
李學燕坦言,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面臨不能完全避開的矛盾,只能盡最大可能去平衡生態和發展的關係,「按照大量商業捕捉的趨勢發展下去,不排除螢火蟲有滅絕的可能。」
雲南的森林公園可打造螢火蟲生態旅遊
春去夏至,7月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處處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當夜幕降臨,數以萬計螢火蟲的微光將這裡點綴得如夢似幻,和滿天星空遙相呼應,宛如人間仙境,是人們觀賞螢火蟲的好去處。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董志巍 攝
「立法者沒有為螢火蟲單獨制定保護法的依據。」對於螢火蟲的保護,李學燕表示,在其他的地方,螢火蟲也並沒有被列入保護動物,因它僅僅是幾百萬昆蟲中的一種,這極其考驗全民的保護意識。她認為,切斷商業捕捉的源頭至關重要,因商業展演急功近利,全以盈利為目的。
除此之外,李學燕還建議有條件的部分雲南森林公園,可借鑑日本的模式,打造螢火蟲生態旅遊,保護螢火蟲棲息地,避免採集螢火蟲及所謂的商業飼養和放飛,中國臺灣已走在前列。「門票不用太貴,能有效帶動周邊消費,從而『反哺』經濟。」
螢火蟲展叫停多數靠「曲線幹預」 志願者呼籲市民拒絕殘忍的浪漫
「現在都是通過曲線幹預的方式叫停商展,比如大型活動沒有應急預案報備,公安部門是可以叫停的,2015年上海的一場活動就是這樣取消了。」嶽樺有些無奈的說,或從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的角度去思考,因為國家沒有螢火蟲檢疫標準,不可能開過相關合格證明,但是商展活動往往是跨區域運輸交易螢火蟲,必須要有檢疫證明才能辦理運輸。
除此之外,快遞業不能運輸活體動物,已有明文規定,但更多的只能依靠輿論和道德譴責去制約。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商展活動是螢火蟲最主要的消費形式,直接刺激著棲息地的捕螢行為。
嶽樺意識到,公益組織的力量如同螢火蟲尾部發出的點點微光,他呼籲市民拒絕此類殘忍的浪漫,螢火蟲才不會被抓進城市上演「螢火蟲之墓」,別讓夜間精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