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遭到了環保組織和生物專家的公開抵制,但近期「放飛螢火蟲」的活動,仍然在各地不斷上演。
7月18日,位於江蘇省常州市的中華孝道園有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繼7月初該景區首次開放「螢火蟲夜公園」後,因受遊客要求,樂園將於7月底至8月中旬「加開」螢火蟲樂園,即舉行第二次放飛螢火蟲活動。
多地螢火蟲放飛活動遭抵制日前,據澎湃新聞報導,南京牛首山花嬉谷景區「放飛螢火蟲」活動,因遭到部分環保組織公開抵制,隨後在當地旅遊局的介入下,活動得以取消。
記者查詢公開報導發現,近年來多地「螢火蟲放飛」活動層出不窮,上海、成都、南京等地的類似活動均因環保上的爭議被詬病,多數因此被取消。
一些動物專家和環保組織認為,從外地野外捕捉大量螢火蟲,然後異地放飛,這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野外導賞,也會讓原本的浪漫的螢火蟲展變成對它們的「大屠殺」。
此外,從事螢火蟲研究的專家也曾公開表示,螢火蟲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異地放飛會影響其繁殖。此外,異地放飛螢火蟲會造成物種外侵的問題,外地來的螢火蟲對本地螢火蟲產生排擠,反而影響當地生態。
專家建議,從改善環境做起,復育當地螢火蟲,增加其產量,才是恢復城市螢火蟲的最好的辦法。
面對爭議仍加開,景區稱系人工養殖儘管,南京「螢火蟲放飛」活動在爭議中得以取消,然而,位於常州市武進太湖灣旅遊度假區的中華孝道園卻傳出,繼7月初「放飛螢火蟲」之後,因受市民歡迎,將再次「加開」。
7月18日,針對螢火蟲放飛活動而帶來的環保爭議,該樂園執行董事、總裁助理蔣超告訴澎湃新聞,他們已經考慮到一些可能存在爭議,為此,他們曾在大規模放飛活動之前進行「試放」。
據蔣超介紹,此前他們通過放飛2000隻螢火蟲,在近一周時間進行觀察,「通常螢火蟲的壽命在7天左右,除去運輸途中的2天,我們觀察螢火蟲可以在我們園區生存5天以上,所以螢火蟲能適應我們太湖灣的環境的。」蔣超說。
蔣超還解釋稱,本身作為宣傳孝文化的園區,不會在未經考慮的情況去貿然辦此活動。甚至,為了證實螢火蟲確實為人工養殖,而非野外捕捉,園區人員還曾前往江西養殖地進行實地考察,「我們都去看過,養殖地都有大棚,不是野外捕捉的螢火蟲。」
對於此次活動放飛所花費的成本,蔣超並非明確透露,僅表示每次大約放飛6萬隻左右,「要等活動全部結束才知道,目前還沒有具體計算。」
養殖戶:周產量已過萬,不賣掉就浪費掉在中華孝道園的介紹下,澎湃新聞還聯繫到了此次「螢火蟲放飛」活動的螢火蟲供應商——江西贛州人何劍明。
他向澎湃新聞表示,他從事螢火蟲養殖工作已經9年,目前作為個體戶,主要由自己家族內10多個人一同養殖,周產量超過1萬隻螢火蟲。
針對中華孝道園的環境,何劍明稱,通過三次考察,該園區環境對於螢火蟲是可以適應生存的,並表示如果放飛活動成功,景區會繼續投入做培育養殖工作,「不過現在他們也需要先考察看,當地人對於螢火蟲的歡迎程度,如果人氣高的話,園區才會願意砸錢去做培育。」
何劍明透露,此次提供給中華孝道園的螢火蟲價格是8元一隻,「因為是水生的價格,比較高一些」,隨後他又稱,「有時候也便宜,螢火蟲長出來如果沒人要也會很快死掉,只能硬塞給人家,甚至便宜到一塊錢。」何劍明說。
而對於一個園區想做後期螢火蟲培育工作的投入,何劍明說:「至少三、五百萬,不然做不了。」
說起和螢火蟲的「緣分」,
何劍明稱,多年前自己也是在外打工,偶然的機會結實了大學裡的教授,學習到了相關的養殖知識,加上江西螢火蟲資源豐富,自家也有大片的田地,就開始合作進行螢火蟲的培育工作。,「現在我們在各地培育的試驗還不成熟,等到時機到了,我們會公布一些數據。」何劍明表示。
此外,何劍明還向澎湃新聞透露,儘管目前養殖基地的產量可以達到周產超萬隻,但是商業活動並不多,「這是一個新興產業,做的人比較多,我去年僅做了5場活動,今年目前也做了兩場活動,賣不出去的螢火蟲也只能死掉。」何劍明說。
而對於平時沒有商業展覽時還有哪些營收渠道,何劍明說,「平時主要就淘寶上接一些散單,我們也正在跟一些地方合作,希望能將我們培育出來的螢火蟲複製到其他地方,但是目前還在前期階段。」
專家:螢火蟲99%都是野生,人工養殖或是幌子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螢火蟲自然保護研究中心負責人付新華對澎湃新聞表示,螢火蟲是否適應一個環境需要看整體環境外,需要滿足其食物鏈要求,「
螢火蟲的幼蟲是肉食動物,它們以各種蝸牛、螺類、馬陸等無脊椎動物為食,並且對環境的要求很高,髒一點的地方甭想看到。」付新華向澎湃新聞表示。
同時,付新華也指出,
在異地建立螢火蟲種群也非常之難,想在相距甚遠的異地放飛螢火蟲,或在不熟悉的環境繁衍,「基本是在痴人說夢」。他還提出,即使螢火蟲能夠異地定殖下來,也不是什麼好事:螢火蟲的種類眾多,異地放飛的螢火蟲與本土螢火蟲種類很可能不一樣,但螢火蟲佔據的生態位可能比較類似,外來螢火蟲很可能對本土螢火蟲產生排擠,反而會影響當地生態。
此外,對於中華孝道園提出的「人工培育」螢火蟲說法,付新華再次表示不同意:「就我們了解,目前市場上99%號稱養殖的螢火蟲都是野生的,所謂大棚養殖也是掛羊頭賣狗肉。」
付新華稱,據其了解,
人工養殖的螢火蟲每隻需要20-30元錢,野生的每隻則僅需要1.5元,一些景區自然願意大批量購買野生螢火蟲,而不會考慮特別多。「即使供應商謊稱養殖被他們發現,景區也可以裝作不知,減少道德上的壓力。」付新華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