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打銅,四字當中兩字同音,這並非是一個巧合,大同的銅器有著2700多年的歷史,當地流傳的一句「五臺山上拜佛,大同城裡買銅」,道盡了這座城市與銅的淵源。一代代銅匠憑藉爐火純青的手藝,在叮叮噹噹的鍛造鏨刻中把這門銅藝傳承至今。
在山西大同,這間當地也為數不多的打銅作坊裡,兩個匠人正忙活著,他們是一對親兄弟,老大叫王友文,老二王永文。四十年多年的打銅經歷讓王氏兄成為了大同城裡屈指可數的「守」藝人。
將軍罐,中國陶瓷藝術中常見的一種器型,但在這裡被賦予民間喜慶的圖案,北魏時期的灰陶壺,搖身變成了銅胎製品,每件作品當中,都能看到紫銅與黃銅兩種顏色,在鮮明對比的色彩中呈現出複雜的圖案,給銅器增添了不少視覺效果,這種雙色的混合王友文稱它為混銅工藝。
紫銅是純銅,黃銅卻是以銅成分為主的合金,兩者之間的硬度、延展性存在很大差別,更為重要的是,紫銅的熔點在1083攝氏度,而一般情況下黃銅的熔點要比紫銅低100攝氏度以上,奧秘就在這相差的100度裡。
手工鍛造是一種原始、古老的金屬加工方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完全憑藉經驗和力量,使用一些簡易工具進行鍛打,塑造出形。一把鐵錘打天下,大同原本不產銅,但是大同銅藝技法卻獨步天下。在鍛造的過程中,尺寸的把握完全不依賴現代工具作為輔助,憑藉的全是一雙眼,一雙手,這份精準的拿捏 出自于于王友文四十多年裡的千錘百鍊。
經過第二次退火,混銅材料的硬度被再一次降低,此時是修整外觀的最佳時機。可是,銅材料經過鍛打後還會逐漸再次變硬,經驗豐富的銅匠會將節奏把握的恰到好處,當混銅材料被鍛打到最佳硬度時,兩個半球的外形與口徑也已經修整到了 嚴絲合縫。
經過拋光,原本暗淡的銅壺此時成呈現出混銅金屬原有的色澤,一金、一紫,雙色的壺身,抽象的圖案,給這件提壺帶來了不金豔的視覺效果。
手工鍛造銅器是一項費時且又繁瑣的工作,每一處部件和細節,都需要匠人們一錘一錘的敲打出來。在叮噹聲中銅片有了硬骨,銅器添了精神,打銅人磨礪出的是一份堅韌。
「五臺山上拜佛,大同城裡買銅」,
道盡了這座城市與銅的淵源。
一代代銅匠憑藉爐火純青的手藝,
在叮叮噹噹的鍛造中把這門銅藝傳承至今。
深圳衛視《溫暖在身邊》本周日上午11:10帶你走進山西大同屈指可數的打銅「守」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