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正常工作的輪船在行駛過程中為何神秘減速,甚至停滯不前?1893年,工程師首次觀察到的這一現象,並在1904年通過實驗進行了驗證,但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沒有完全揭開死水效應的神秘面紗。
來自CNRS和普瓦捷大學的跨學科團隊首次給出了關於背後機制的解釋:被死水困住的船隻,速度變化是由于波浪的作用,就像起伏的傳送帶一樣,船隻在其上來回運動。這項研究於2020年7月6日發表在PNAS上。
1893年,挪威探險家Fridtjof Nansen在西伯利亞北部旅行時遇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他的船被神秘力量減速,幾乎無法操縱。1904年,瑞典物理學家和海洋學家Vagn Walfrid Ekman在實驗室中發現,北冰洋這一區域上部的鹽水和淡水層之間的界面,在水面下形成的波與船相互作用,產生阻力。
這種現象被稱為死水(dead-water),出現在所有存在混合密度(由於鹽度或溫度不同)的洋流中。科學家觀察到兩種拖曳力。首先,一種學名叫Nansen造浪的阻力導致船體恆定低速。第二,Ekman造浪阻力,其特徵為被困船隻的速度振蕩。其原因未明。CNRS的Institut Prime和Mathatomatiques et Applications實驗室(CNRS /普瓦捷大學)的物理學家,流體力學專家和數學家都試圖解答這一難題。他們首先對不同的內部波進行了數學分類,並在亞像素尺度上對實驗圖像進行了分析。
這項工作表明,這些速度變化是由於產生特定的波浪而產生的,特定的波浪就像是波浪狀的傳送帶,船舶就像是在跑步機上的你。科學家們同時調和了Nansen和Ekman造浪阻力。他們表明,Ekman振蕩狀態只是暫時的:船最終會逃逸並達到恆定的Nansen速度。
除了在數學物理方程上做出理論貢獻之外,這項工作在海洋運輸和艦船設計上,也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同時,或許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應用方向。
西方著名的阿克提姆海戰(公元前31年),在軍隊數量上佔優的安東尼和屋大維最終決戰,當時支持安東尼的埃及豔后的艦隊,卻逡巡不前。最終,埃及豔后所在的旗艦脫離艦隊,不戰而逃。安東尼軍心大亂,本人也棄師而走。
歷史學家分析這場戰役,比較合理的解釋的是,埃及女王克裡奧帕特拉不懂戰爭和指揮,患得患失,優柔寡斷,最終導致不戰而敗,自取滅亡的結局。
但是,現在我們有了另一種解釋:考慮到阿克提姆海灣是洋流交匯之處,或許是死水效應導致奧特利帕特洛的艦隊被困在原處。想像一下吧,迷信的古人要如何理解這種現象:被鞭笞的奴隸死命划槳,但是戰艦就是一動不動……等擺脫Ekman造浪阻力之後,逃離戰場似乎才是埃及豔后最為合理的選項。
更多信息:Johan Fourdrinoy等, PNAS(2020年)。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92258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