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59年,柏林大學教授基爾霍夫根據實驗的啟發,提出用黑體作為理想模型來研究熱輻射。所謂黑體,是指一種看上去全黑的理想物體,在任何溫度下,它將入射的任何波長的電磁波全部吸收,沒有一點反射和透射;而在相同溫度下,它所發射出的熱輻射比任何其他物體都強。
2.在自然界中,不存在這種理想的黑體。1895年,維恩從理論分析得出,一個帶有小孔的空腔的熱輻射性能可以看作一個黑體。實驗表明,這樣的黑體所輻射的能量密度只與它的溫度有關,而與它的形狀及其組成的物質無關。黑體在任何給定的溫度發射出特徵頻率的光譜,此光譜包括一切頻率,但和頻率相聯繫的強度卻不同。
3.英國物理學家瑞利認為,黑體輻射的能量密度隨頻率的分布曲線是一條開口向上的拋物線。1900年6月,瑞利提出了兩個假設:
(1)空腔內的電磁輻射形成一切可能形成的駐波,其波節在空腔壁處;
(2)系統處於熱輻射平衡時,根據能量均分定理,每個駐波平均具有的能量為kT。
他根據這兩個假設,推導出了一個輻射能量分布公式,但公式中錯了一個因子「8」,後來被金斯於1905年糾正,因此,公式被稱為瑞利—金斯公式[1]。
4.但是,這一公式卻只在長波區和實驗結果符合,在短波區卻不符[2]。由於輻射能量與頻率ν的平方成正比,因此當波長接近紫外時,能量為無限大(在紫外端發散)。這一結果後來被埃倫菲斯特(P.Ehrenfest)稱為「紫外災難」。
5.瑞利和金斯得出的共識,是根據經典物理的理論嚴密推導的,他們是物理學界公認的治學嚴謹的人,理論值與實驗值在短波區的南轅北轍,揭示了經典物理學面臨的嚴重困難,使人們不得不稱之為「紫外災難」。
[1] 瑞利—金斯公式為ρ(ν,T)=8πkTν2/ c3。[2] 拋物線是沒有漸近線的,簡單地說,y=x2隨著頻率x的增加,能量譜密度y是發散的。也就是說,在頻率很高的時候,輻射能量密度很大,到頻率趨向無窮,輻射能量密度也趨向無窮。 那麼,對整個頻率積分(拋物線和實軸所夾的面積),意味著整個輻射功率是無限大的,這相當於說煉鋼的爐子會發出無窮大的功率。而實際上當時已經有實驗表明,應該得到一個有限的結果(一個和溫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的數)。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愛,就支持你心中的物理!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