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監測39種傳染病 我國建成全球最大網絡直報系統

2020-12-05 北京日報客戶端

在今天舉行的國家衛健委例行發布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透露,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實現對39種法定傳染病病例個案信息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實時、在線監測。

目前,我國初步建立了疾控機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上下聯動、優勢互補的重大疾病防、治、管服務網絡;建成了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網絡,形成了以死因監測、慢性病與營養監測、腫瘤隨訪登記為主體的慢性病監測體系。

全國傳染病疫情總體保持平穩。成功實施脊髓灰質炎疫苗免疫策略轉換,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持續保持在90%以上,絕大部分疫苗針對傳染病發病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愛滋病經輸血傳播基本阻斷,母嬰傳播和注射吸毒傳播得到有效控制,重點地區疫情快速上升勢頭得到基本遏制,全國整體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結核病患者治療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疫情平穩下降。全國所有流行縣達到了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流行範圍大幅壓縮;2017年全國首次實現瘧疾本地病例零報告。大多數地區地方病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或消除,全國94.2%的縣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狀態。

高福透露,我們現已建立起覆蓋全國的環境健康監測網絡。截至目前,在全國100個城市開展近視、肥胖、營養不良、齲齒等學生常見病及危險因素監測,推進學生常見病防治工作。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作者:劉歡

監製:陳巖、劉昊

編輯:孟紫薇

流程編輯:王宏偉

相關焦點

  • 網絡直報系統幾秒就可掌握全國何處出現甲型流感
    專題:全球阻擊甲型H1N1流感  新華網北京5月3日電 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張彥平,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專家任學峰3日在衛生部應急指揮中心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 江西可對十餘種呼吸道傳染病進行實時監測預警
    昨日,記者從省衛健委獲悉,落戶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我省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初步建成醫療端傳染病主動監測防控體系,該體系已開展發熱呼吸道症候群的監測預警,可對十餘種呼吸道傳染病進行實時監測預警。
  • 一文了解大數據在國內外疾病監測與預防中的應用現狀
    2003年SARS爆發,暴露了我國傳染病監測報告信息嚴重滯後的問題,暢通的疾病監測信息網絡成為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建設的當務之急。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從2004年開始運行、當時耗資7.3億元巨資建設的國家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沒有發揮預警作用。事實上,疾控直報專網並非沒有發生作用。據媒體報導,疾控直報專網的數據來源完全取決於上報數據,由於種種因素,疾控直報專網無法與醫院內部網絡進行直接連通。由於採集不到數據,這一系統自然無從發揮功能。
  • 我國甲乙類傳染病平均年報告發病率較上一個五年下降11%
    報告指出,近年來,全國傳染病疫情總體形勢穩中有降。我國甲乙類傳染病平均年報告發病率較上一個五年下降11%。報告介紹,今年5月至7月,傳染病防治法執法檢查組分為4個小組分別赴內蒙古、吉林、福建、廣東、四川、雲南、陝西、新疆等8個省(區)開展執法檢查,共檢查了24個市(州、縣),召開了18場地方座談會和專題匯報會,聽取了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情況匯報;實地查看13家醫院,16家省市區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11所中小學、幼兒園
  • 一種監測野生動植物病原體以阻止動物傳染病外溢的全球系統|文章精選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Mrinalini Wasta在一篇《視點》文章中提出,需要有一種嚴格的分散式管理體系來監測全球野生動植物疾病
  • 海嘯監測「雙保險」!我國建成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
    馬尼拉海溝是太平洋最主要的地震帶,6月下旬,我國在南海馬尼拉海溝平行線上,首次同時布放兩套海嘯浮標,形成海嘯監測「雙保險」。這標誌著我國南海海嘯浮標監測網的建成。技術人員正在吊放海嘯浮標下水  兩套海嘯浮標分別布放在南海的海嘯監測預定站位,站位水深4000米左右,目前運行正常。
  • 國家衛健委發布通知要求 汛期血吸蟲病疫情24小時內網絡直報
    《通知》指出,近期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主汛期,特別是南方地區多次出現強降雨過程,全國急性血吸蟲病防控工作面臨嚴峻形勢。《通知》要求,要針對汛期血吸蟲病特點和突發疫情風險,進一步落實落細重點防控措施。加強對漁民、外來人員、防洪防汛人員和接觸疫水人員等重點人群的監測和查治工作。加強傳播風險因素監測,提早發現風險隱患,及時採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患於未然。各地要按照《全國血吸蟲病監測方案(2020版)》要求,進一步強化血吸蟲病監測,加強發熱病人疫水接觸史詢診。
  • 扒一扒|國家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與網絡的構成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水質自動監測站是以在線自動分析儀器為核心,運用現代傳感技術、自動測量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等組成的一個綜合性的水質在線自動監測系統。傳統意義上的水質自動監測站一般有以下各系統組成:站房、採水系統、配水系統、測試系統、數據採集與傳輸系統、控制系統等。
  • 青海:建成凍土深孔地溫監測系統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彬 通訊員姬海娟報導 8月15日,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黑河源溼地建成氣象部門首個凍土深孔地溫監測系統。該監測系統的建成,填補了青海省氣象部門深孔地溫監測的空白,提升青海氣象部門對高原地區多年凍土變化的連續動態監測能力和水平。  據了解,該監測站位於青海省祁連縣西北部野牛溝鄉境內黑河源國家溼地公園中,這裡主要以河流溼地、沼澤溼地為主體,是祁連縣及其下遊地區重要的水源地。
  • 「「十三五」成就巡禮」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通信網絡
    本文轉自【央視網】;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十三五」期間,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固定和移動通信網絡,行政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98%,5G正式商用,數字經濟迅速發展。這位正在用手機跟女兒視頻通話的村民叫降巴,是四川甘孜州新都橋鎮居裡村村民。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全球碳排放的實時監測
    12 月 10 日 - 11 日,由浙江省委人才辦、紹興市委市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辦的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頒獎典禮在紹興上虞舉行。「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榜單正式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分享了關於全球碳排放實時監測技術的主題演講。
  • 我國將建成高精度三維坐標系統
    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建設完成後,將實現對全國範圍內陸域國土的均勻覆蓋,精度將達到國際水平的釐米級,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臺站觀測結果將呈現連續動態變化,陸地和海洋的高程基準將實現統一,從而使我國的測繪基準建設與國際同步,全面提升我國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研究的服務保障能力。
  • 我國統一發布PM2.5監測信息 公眾可實時查詢
    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記者顧瑞珍)由國家和地方共投入約9.5億元打造的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於2013年1月1日正式運行。我國74個城市從今起按空氣品質新標準開展監測並實時發布PM2.5等6項基本項目的實時監測數據和AQI指數等信息,公眾可通過網絡實時查詢。
  • 4月全省共報告甲乙類傳染病18種 出血熱報告發病數同比上升
    2017年4月,全省共報告甲乙類傳染病18種,發病16335例,死亡173人。無鼠疫、霍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腦、流腦、白喉、血吸蟲病和鉤體病發病、死亡報告。
  • 安徽: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發病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人民網合肥12月3日電(汪瑞華)「十三五」期間,安徽省疾控機構堅持預防為主,切實依法履行傳染病監測職責,不斷提升工作質量,提高預警研判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為迅速應對和有效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爭取有利條件。
  • 青海氣象部門建成深孔地溫監測系統
    本報訊 記者王彬 通訊員姬海娟報導 8月15日,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黑河源溼地完成凍土深孔地溫監測系統建設工作。該監測系統將極大提升青海氣象部門對高原地區多年凍土變化的連續動態監測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背景下多年凍土退化評估與研究的基礎數據。  據了解,黑河源國家溼地公園主要以河流溼地、沼澤溼地為主體,是祁連縣及其下遊地區重要的水源地。
  • 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實施
    監管部門還可以利用系統內的遠程視頻監控功能實現人不出戶的「網絡巡查」工作,大大減少人員工作壓力和監管成本。由於能夠在重大危險源監管系統中實現重大危險源分級預警處置等功能,政府監管部門並不對企業安全生產進行實時監控,而只是對企業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監管和分析。  安全生產重大危險源實時監測預警平臺由安全生產實時監測預警主機、企業安全生產監控系統、及政府端重大危險源實時監測預警系統構成。
  • 衛生部發布2012年10月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統計表
    2012年10月(2012年10月1日零時至10月31日24時),全國(不含臺港澳,下同)共報告法定傳染病574404例,死亡1454人。其中,甲類傳染病中鼠疫無發病、死亡報告,霍亂報告16例,無死亡。
  • 全球首個!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網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
  • 高溫天氣謹防季節性傳染病 江津做了這些事為市民健康保駕護航
    開展雙層疊帳法監測工作。通訊員 黃凱雄 攝夏季常見的傳染病主要有三大類,一類是腸道傳染病,這類傳染病經「糞-口」途徑傳播,是「吃進去」的傳染病,例如霍亂、痢疾、A肝、戊肝等;二類是呼吸道傳染病,這類傳染病經呼吸道傳播,細菌或病毒可直接通過空氣傳播,例如流感、麻疹、水痘、腮腺炎等;三類是蟲媒傳染病,這類傳染病利用一些昆蟲作為傳播媒介,如蚊、蟎、蝨子、跳蚤等叮咬人體後傳播,例如乙腦、瘧疾、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