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濱江扶貧幹部走訪調研。
轉眼間,徐建剛在丹寨已經忙了3年。
這3年,也恰是杭州濱江跟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東西協作、對口幫扶全面深化的3年。
3年間,兩地領導數次互訪、商議年度計劃,在「真金白銀」的幫扶外,濱江更是推動了兩地幹部、教師、醫生隊伍的深度交融,從理念到「人才基建」,全方位助力丹寨脫貧。
在此背景下,「土生土長」的濱江幹部徐建剛來到丹寨,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
「到了丹寨,跟這裡的幹部群眾深入交流後,我們本著『按丹寨所需,盡濱江所能』的原則,總結出了一套『扶理念、強產業、補短板、惠民生』的總體扶貧策略。」
以此策略為引領,濱江從產業發展、勞務幫扶、民生項目、教育醫療、社會援助和黨建引領等方面,展開了對丹寨的全面脫貧攻堅。
2020年11月23日,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就是其中的一員。在這場脫貧攻堅的持久戰中,丹寨於去年4月24日打了勝仗,退出貧困縣序列。
然而「脫貧不脫政策」,濱江的「徐建剛們」,仍在一線堅守。
送「技」出山,送「崗」到家 提升百姓幸福感
發展勞務產業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高脫貧攻堅實效的重大舉措。但務工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技能不強的問題仍是丹寨人民脫貧致富路上「攔路虎」。
怎麼破?
13次專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14000多個……三年來,除直接助力丹寨的勞務輸出之外,濱江的心思,更多地花在「扶技」「扶智」上。
「整合濱江企業資源,我們為丹寨的年輕人開設了花都美容美髮班和宇視實訓班。」濱江掛職幹部、現任丹寨扶貧辦副主任徐贇介紹,前者的學員學成後既可以留在杭州,也可以「回鄉一人,帶動一方」;而後者,則是根據濱江區的產業特色對勞務人員進行定向培養。
目前,濱江為丹寨組織開展的貧困人口培訓17期,累積培訓636人,其中,486人實現成功就業。
37歲的滿益雄就是通過「扶技」走上脫貧致富路的獲益者。
由於家中貧困,他16歲便外出務工,滿是老繭的雙手記錄著他這段「有上頓沒下頓」的過往。
「村支書問我想不想去杭州學理髮,免費還有補貼。」滿益雄說,想想年邁患病的母親、剛上初中的孩子,「我的年紀不算小了,但有機會學手藝,就不能放棄。」
從花都「錦程揚帆班」學成後,去年8月,滿益雄回鄉在金鐘社區的門口開了一家名叫「名剪堂」的理髮店,「現在一天能賺三四百塊,還能留在家裡陪著家人。」
金鐘社區是丹寨縣高山、深山移民搬遷戶的主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如何讓農戶「搬得出」「穩得住」「可致富」,是易地搬遷的難點。
為此,濱江區在丹寨縣投建了不少「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61歲的王娜下勒是蠟染車間的員工,曾經,山上幾畝水田的收成就是全家一年的生活來源,「如今,每月保底工資1800元,加上計件提成,兩千多的收入不成問題。」
洗滌車間的蔡金春說,「下班遲了,兒女們還能在濱江援建的『4點半學堂』裡,打籃球、畫畫、念古詩……生活真的變化太大了。」
家家有水喝,喝上放心水 解決村民飲水難
飲水工程關乎百姓民生,近年來,丹寨陸續解決了引水問題,但在相對落後的南皋鄉,直到去年,用上放心的自來水還是件頗有難度的事情。
怎麼給鄉裡建一座水廠,讓肖啟益惦記了10年。
肖啟益曾經是南皋鄉的鄉幹部,後調任到丹寨縣水利局,「南皋鄉的飲水問題,實際就是舊時丹寨的一個縮影。」他介紹說,當地飲用水源以山泉水為主,「村裡人找到一個山泉的泉眼,插一根橡膠管進去,然後把管子一路接到村裡,這樣的引水工程不但簡陋,季節性枯水也困擾著鄉民。」
丹寨的豐水期雨量充沛,但河道水質達不到飲用水源標準,每到11月、12月枯水期來臨,山泉逐漸乾涸,供水就很困難。
2008年,南皋鄉政府就開始多方著力,謀劃自來水廠建設。群眾工作一早展開,鄉裡也不缺基礎管網,廠要建起來,差的就是一個「錢」字。
2018年,濱江的資金來了。
「濱江出資582萬,縣裡自籌89萬,儘管期間受天氣影響還耽擱了幾個月,但水廠還是在第二年就驗收完成了。」肖啟益說,濱江援助的錢還有結餘,目前,退回的錢已調劑給其他項目使用。
眼下,日處理量達2千噸的南皋水廠,已在為鄉裡4個村約4500名村民穩定供水。
盼了十年終成真,肖啟益十分欣慰,「其實從供水能力上,南皋水廠是足夠覆蓋8個村的,但畢竟用山泉水不用繳水費。自來水收費這道坎,有些村的老百姓理念上還是過不去。相信日子長了,看到其他村用了自來水的好處,大家會慢慢改觀。」
據統計,3年裡,濱江在丹寨飲水工程上的總投資額度超1500萬元,建成集中供水廠2座,鋪設管網517千米,保障了2.35萬人的安全飲水。
黨建有陣地,群眾有園地 濱江各界齊發力
打贏脫貧攻堅戰,靠的是黨建引領、黨建先行。
2018年之前,丹寨許多貧困村的村委,都沒有固定的黨群活動場所。
「有些村,誰當村支書,就把村委會的牌子掛到誰家門口。村裡要開會,人全擠在小會議室,小會議室擠不下了就站到院子裡……」丹寨縣龍泉鎮團委書記、黨建辦負責人楊明婧對當時的景象記憶猶新,「很多村的黨支部書記都在嘆氣,受場地限制,群眾沒了歸屬感,黨員也缺凝聚力,很多事推不動……」
如今,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辦理低保、新農合業務,享受「一站式」服務,同時,嶄新的黨員活動室也保證了活動場所,而中心門前的「院壩」裡還設有籃球場地、健身器材,方便群眾開展文體活動。「有了暖心陣地,村裡的黨員、群眾,有事沒事都來坐坐,參與各項工作的積極性大幅提升。」楊明婧說。
幫扶丹寨脫貧致富奔小康,更凝結了濱江社會各界的力量。
據了解,服務於龍泉鎮的5個深度貧困村的黨群(便民)服務中心,是2018年濱江6家企業合力援助180萬元,加上鎮裡自籌的80萬建立起來的,截至目前,濱江已在丹寨投資新建了村級黨群服務中心26個。
目前,濱江已經促成丹寨63個深度貧困村與東部社區、企業、社會組織的全覆蓋結對。自2018年來,濱江企事業單位、愛心人士向丹寨捐贈的資金、物資,累計近3000萬元,捐助、結對的當地學生人數超500人。
以濱江中贏控股為丹寨民族高中設立的「圓夢教育基金」為例,校內品學兼優的貧困生,每年還有機會獲得800元到1600元不等的助學金。
「前不久,在路上,一個女孩子好遠就在向我微笑招手,走近一看,是曾經幫助過的一名學生。」徐建剛說,「看到年輕人真誠的笑容,我的心感到暖暖的,微笑就是最好的回報。」
加深濱江丹寨兩地情誼的暖心故事仍在不斷續寫,這些年,濱江人才扶貧出實招、用實功,「解真渴」,來自濱江的「徐建剛們」,走在田間地頭,走進農戶家中,搭平臺、找資源,為丹寨脫貧致富出謀劃策的同時,也把濱江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做法帶到了丹寨來。據了解,3年來,濱江區為丹寨累計培訓的黨政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已近5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