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和科學的碰撞應該是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人類起源也是進入21世紀後成為了世界各國科學家們研究的一大課題,那人類的起源到底是什麼樣的?其實對於像和佑庵這樣普通大眾而言這是一個有距離的話題,畢竟對於我們實打實的老百姓而言,衣食住行才是是我們每天起床後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奔小康才是我們老百姓努力的目標。可是人類已經存在了,人類的文明也已經發展到了今天,那人類的起源就是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既然如此這個「客觀事實」也有必要知道它的本質,所以下文佑庵以自己的知識限度來聊聊到底是至聖的上帝創造了萬物?還是偉大的科學解釋了人類的存在?
首先佑庵提幾個主題方向。1:科學的本質。2:客觀存在的規律。3:生命的意義。4:未來的方向。這幾個維度大致上能夠讓小編整理出的思路。
一:科學的本質
首先我們是要肯定科學的,沒有現代的科學就沒有今天的人類文明。也要感激那些將人類文明一代一代推進到今天的科學家,他們值得尊敬。然而說到科學的本質,小編不以為然,回到科學的本身小編認為科學的本質最重要的一個特性是「基於人之上的」,換句話說沒有人就不存在科學!其次是「發現性」第三是「基礎創造性」第四是「服務性」
服務性主要是服務於人類文明,這裡不多做闡述,小編認為的「發現性」主要說的是科學的所有過程和行為就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本質上不具有創造性,我們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牛頓發現一個蘋果掉在了地上,由此他發現了地心引力,本質上地心引力是一直存在的物理現象,再比如說化學上H2(氫氣)+ O(氧氣)=H2O(水),而化學只是發現和解釋了這個過程,它並不是科學創造了這個過程或者說創造了某種原子或者離子而它只是一個一直存在的事實。所以小編認為科學本質上不具有創造性只是一個發現和解釋的過程。
再說下「基礎創造性」上文佑庵說了科學本質上沒有創造性但是科學具有基礎創造性,這兩者又有啥區別呢。上面小編提了基礎創造性是基於人之上的,沒有人就根本沒有科學,這也是人類智慧生命的象徵。那基礎創造性是基於「基礎之上的」以上文為例,氫氣+氧氣產生了水,通俗的理解為在很早以前世界上只有水、氫氣、和氧氣,而現在當科學發現了這個化學過程後,我們可以拿氫氣和氧氣結合創造出水,這個過程就是體現科學的「基礎創造性」也是人類智慧的象徵,用一句古諺語在適合不過「巧婦難以無米之炊」
二:客觀存在的規律
這個比較容易理解了,舉例說明吧,地球自轉、地球公轉、水往低處流、萬物生長、地球環境、溫室效應等等小到個人的生活習慣,作息習慣都可以算作客觀存在的規律,可憐的小編只知道躺著只能等死天上不會掉餡餅的。有了這些客觀存在的規律、存在的前提才有了我們現在生存的維度,才有了我們稱之為的宇宙萬物,而最為奇妙的是宇宙萬物的所有規律沒有一個是人類創造而成的,但是這些規律人類均可以改變它,比如說溫室效應,是人類活動破壞了環境規律,再比如說破壞作息規律只有猝死的結局等等(偷笑)。這裡小編留個問題,請解釋下為什麼有這麼多客觀存在的規律?或者也可以單獨解釋其中一條規律,比如為什麼會有地球自轉這個規律?歡迎留言。
三:生命的意義
這裡小編不高談闊論探討人生,只想問一句。生命為什麼會有死亡?甚至是宇宙萬物都有死亡,我們用我們目前所有的技術和知識只能解釋死亡這種現象,從來都沒辦法解釋到底為什麼會有死亡。站在這個層面人是一個主觀的存在對象,也就是說你的存在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每個人生命的起步都可以從小蝌蚪算起,你的成長路線永遠都是從你誕生、成長、成熟、再慢慢老去直到死亡,死亡是個必然結果,你的出生幾乎是一個偶然可是面對的是個必然的結果,以此為尺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可是死亡之後在你身上體現的全宇宙獨一無二的性格、個性、思考、靈性、想法、理解等等全部消失不見幾百年後連骨頭都沒有了,你的存在到底為了什麼。
說到生命起源不得不提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指明說人是由類人猿進化而成的,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DNA的進化幾十億年才有微乎其微的改變,猿類進化成人類必要的一個條件是DNA的進化,而進化論的開始是6500萬年前隕星撞擊地球才開始,顯然這個時間令人匪夷所思了。進化論唯一成立的仿佛只有適者生存劣者淘汰了。
四:未來方向
人類文明的毀滅、人類的滅亡已經成為了很多科學家研究後的結果導向,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太陽黑子,恆星撞擊地球 等等,巧的是這些全部跟聖經最後的表述吻合了,或許這些只是時間問題了,而我們能做的只是微乎其微罷了。
最後佑庵只知道聖經可以完美解釋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