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一部R級片特別火爆,它就是《小丑》,由傑昆·菲尼克斯主演的一部犯罪劇情片。與其說它是一部犯罪片,小夏認為還不如說它是一部文藝片,因為影片中用了很多獨特的拍攝手法,並且融合了「表現派」與「體驗派」特色,讓電影看起來內涵更加深刻。無論是從人物刻畫還是從劇情的構造來說,《小丑joker》確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在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亮相後,這部電影迅速火遍全球,豆瓣評分高達9.0分,同時也受到了不少影迷的關注,截止目前,這部電影的票房已經突破10億美元,成為今年票房首破10億美元,而並非迪士尼推出的電影,由此打破了迪士尼壟斷高票房電影的神話。
不過有趣的是,這部電影與其它R級片不同的是,在上映期間,警方加強治安管理,並且有點電影院在看電影之前,還會進行安檢,看來這部電影的影響力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其實原因還要從《蝙蝠俠:黑暗騎士》說起,當年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有一個男子扮演小丑在電影院殺人,震驚了當時的美國,因此這次也是不想重蹈覆轍才加強治安管理,也算是情有可原了。
在看完電影後,小夏唯一的想法就是這部電影真的很壓抑,明明是小丑,是一個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的角色,可是整部電影過於壓抑沉悶,既對片中小丑殘忍的殺人手法感到驚悚,同時也對他悲慘的命運感到同情,這也就是可憐人必有可憐之處吧。
小丑真名叫做亞瑟·弗萊克,他一直以來都有一種怪病,那就是會不自覺的大笑,而且還停不下來,這個病給他帶來很多困擾,對他的生活帶來不少負擔。但是母親卻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上帝賜給小丑一副愛笑的臉龐,那他當然很快樂,可是實際上亞瑟並不快樂,他最終擁抱了黑暗,成為哥譚市的犯罪魔王。那麼為什麼亞瑟會感到不快樂呢?小夏認為有三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 環境的影響
在影片開頭,亞瑟在梳妝鏡面前化著小丑的妝容,從背景音樂中,我們可以聽見民風淳樸的哥譚市正在放著廣播,廣播提到現在市內幾乎沒有人來處理垃圾,到處都是堆積如山的垃圾,出門就是一股惡臭襲來,似乎所有的社會秩序都亂套了。
後來當亞瑟回家的時候,我們確實可以看到路上有很多垃圾,但是卻沒有一個人主動去清掃,這讓我們看見了這個城市的無序性。這給本就生活不易的亞瑟心上,又蒙上了一層陰影。後來當他在莫瑞秀上抨擊人們對於這個城市的冷漠時,就可以看出這個城市的無序性確實對他造成很大影響。
二、 接踵而至的背叛
其實一開始,我們眼中的亞瑟只不過是一個被精神病折磨的可憐兒,那個時候他還是非常善良的,每天不厭其煩的照顧自己的母親,只不過生活確實太難熬了。同時他很容易相信別人,藍道給他一把槍防身,讓他感激不已,但是後來當槍不小心被人發現,並且舉報他後,藍道瞬間澄清自己和亞瑟之間的關係,這讓亞瑟心灰意冷。
後來從母親的信中,亞瑟發現他其實是託馬斯·韋恩(蝙蝠俠的父親)的兒子,對此他感到非常開心,因為託馬斯一家非常富裕,同時一直以來,亞瑟都缺乏父愛,因此這下子突然多出個父親讓他開心不已。可是這也是母親騙他的,因為母親患有嚴重的妄想症,這讓亞瑟燃起的希望又被澆滅了。
三、 社會上的冷漠
亞瑟本身是一個精神病患者,理應受到社會的關愛與照顧,畢竟作為弱勢群體,他的生活確實非常艱難,但是在電影中,不僅政府對於看心理醫生的預算一減再減,同時亞瑟在生活中還遭受了不少白眼。
在大巴上逗小孩子笑,直接被孩子母親怒斥,地鐵上癲笑症忽然發作,還沒解釋就被三個西裝敗類暴打一頓,後來被邀請上自己心儀已久的節目《莫瑞秀》,但他發現莫瑞邀請自己上節目的原因只不過是想嘲諷自己。諸多冷漠與嘲笑終於讓亞瑟崩潰了,他不明白為啥要有這麼多不好的事情,於是在節目上直接把莫瑞給殺了。
殺了莫瑞後,亞瑟真正解放自我,但同時也釋放了這個擠壓已久的哥譚市,市民們崇拜小丑,紛紛扮演小丑在街上縱火搶劫,此時亞瑟才發現這才是自己喜歡的城市,沒有秩序對於他來說,就是最好的社會,因為他已經成為小丑,不懼背叛,不懼社會黑暗,也不懼他人冷漠。上帝給了小丑一副愛笑的臉龐,可是他卻不快樂,直到墮入黑暗,擾亂社會後,這個不快樂的小丑終於快樂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