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1月3日,一篇題為《14小時連做5臺手術,醫生累癱在地》的報導在大河報見報後,引發了讀者們對外科醫生日常工作狀態的好奇。
今天是第18個記者節。作為社會的記錄者,記者手中的筆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五彩斑斕的生活。而記者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
11月6日,記者節前夕,大河報記者跟隨一位外科醫生,記錄了他普通的一天。而這一天的採訪經歷,也照出了一名記者平常一天的真實生活。
外科手術有很多種,其中,極具挑戰性的當數心臟手術,而在河南省心臟領域,省胸科醫院副院長王平凡是一個屈指可數的人物。
因此,記者決定,跟隨王平凡一天。
記者李曉敏記錄下手術室內醫生繁忙的一天
1
記者
5:00記者開始寫稿然後匆匆趕往醫院
採訪頭一天,跟王平凡溝通後,得知一般他會在早上7:40抵達醫院。為了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我和攝影記者約定,要提早一點到達醫院。
事實上,這是每一個記者在接到採訪任務時,都會有的本能反應,因為,這是記者這個職業最基本的職業素質。
新聞轉瞬即逝,錯過的,你無法再讓它重來。11月6日,周一。
考慮到這一天都要在手術室度過,盤算了下,自己手頭還有任務:周末採訪的一個健康關注稿還沒寫,怎麼辦?
欠下的「債」是要還的,於是,我定了鬧鐘。
11月6日早上5點,刺耳的鬧鈴響起,我爬起來,在寂靜的早晨迅速完稿,傳給編輯,然後匆匆趕往醫院。
還好,抵達醫院時,王平凡也剛剛到醫院。
2
醫生
7:40王平凡抵達重症監護室
7:40,剛到醫院的王平凡第一個趕往的地點是重症監護室,因為,剛過去的周末,他被緊急叫到醫院做了3臺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其中有一位是從貴陽轉來的病人,病情十分危重,他有點擔心。
還好,這3個病人術後恢復得都不錯。
跑醫療線口9年,我採訪過無數醫生,事實上,對於每一個醫生來講,他最自豪最有成就感的時候就是自己經手的病人康復的時候,尤其是疑難病人。
因此,對於外科醫生來說,每次手術後的第二天,他都會很操心術後情況。在河南省心血管界,王平凡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
名氣大了,慕名找的患者就會有很多,而請他幫忙解決疑難雜症的醫生也會有很多。
在重症監護室呆了約10分鐘,王平凡就連接了兩個電話:一個是本院的一個病區主任請他過去商量診療方案,一個電話是,護士告訴他,上周預約的兩個病人已經在等候。
一邊接電話,一邊往樓下走。
按照安排,王平凡上午要做好幾臺手術。
3
記者
如果留心,你會發現,大多醫生走路都很快,因為他們很在乎時間。王平凡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間或小跑。因為,作為一個記者,我得時刻跟著我的採訪對象,同時快速地在採訪本上記錄。
4
醫生
8:00王平凡商量3個病人的治療方案
8:00,省胸科醫院五病區一辦公室內,看片子、查病歷、問病情……王平凡和該病區主任商量著3個病人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25分鐘後,王平凡已經趕到了門診一間醫生辦公室。那裡,3個患者及其家屬已經在等候。
3個患者,一個是1歲多的孩子,一位是50多歲男子,一位是60多歲女士。
孩子是複雜先心,另外兩位病人均是重度主動脈夾層。但遺憾的是,50多歲男子的病情由於自身體質太差,又加上病情嚴重,王平凡建議不再手術。
「病人本人耐不住手術,建議不用手術了。」一聽到這,男子的愛人和女兒瞬間淚流,一再求王平凡救救。
「相信我們,一定會盡力,會盡力。」安撫完病人,王平凡抬步出門。手術室的電話已經來催了。
5
醫生
9:00王平凡抵達手術室
9:00整,王平凡抵達手術室。按照頭一天的安排,這一天,王平凡有5臺手術:一臺9個月大的複雜先心手術,4臺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
「今天的安排不算很多,估計下午六七點就能結束。」王平凡說。
換好衣服後,王平凡迅速洗手消毒,戴手套,隨後步入第一間手術室。
手術臺上,9個月大的寶寶心臟已經裸露,早在這之前的一個多小時內,王平凡的助手醫生們已經把前期的工作做好,王平凡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他的技術去「修補」一個個生病的心臟。
一臺手術需要多名醫護人員參與
6
記者
修補心臟是一個極其精細的活兒。
站在手術臺邊,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後,我便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手術室內其他的醫護人員。
這裡有麻醉師、有護士、有醫生。他們配合得十分默契。
知道嗎?
對於疑難心臟手術來講,心臟是要停跳的,而代替它運行的是一個體外循環機。因此,手術室內,會有兩個專門醫生緊盯著這個體外循環機。而其他的醫護人員也有不同的分工,有的專門負責心電圖監測,有的負責麻醉,有的負責為醫生遞器械……
我不是醫生,我能做的只是觀察、記錄,然後祈禱患者平安。
記者李曉敏在手術室裡採訪
7
醫生
10:10王平凡完成了第一臺手術
11:30王平凡開始第三臺手術
作為一名心臟領域的專家,為了更多地醫治病人,王平凡所做的手術是修理心臟這些關鍵步驟,剩下的縫合等工作,則由助手來完成。
10:10,王平凡完成了第一臺手術,隨後進入到第二個手術間。
11:30,王平凡開始第三臺手術。第三臺手術剛剛開始有10分鐘,王平凡的電話開始急促地響起,王平凡委託助手接了電話。
電話是一個求救電話,說一個患者從南陽趕來,正守在手術室門口,想讓王平凡幫忙看片子,給治療方案。
匆匆走出手術室,為這位患者看完後,王平凡再次洗手、消毒,走上了手術臺。
這臺手術比較複雜,因此,在這個手術臺上,王平凡一站就是兩個小時。
8
記者
也是在這時,我才發現,每個醫院的手術室內牆上都有時間,但這個時間,更大的功能是記錄每一臺手術的時間,於醫生來講,該不該吃飯,不是看的時間,而是手術是否結束。
時針已經指向13:00,手術還在進行,手術室內靜悄悄,我的肚子開始咕咕嚕嚕叫。我很好奇,早上沒吃飯的王平凡不餓嗎?
不過,我的採訪對象沒結束,我和攝影當然也要繼續堅守。
9
醫生
13:35
王平凡完成了第三個病人的心臟手術
13:35,王平凡完成了第三個病人的心臟手術。
他走出手術室,來到休息間。
休息間的餐桌上,擺放著醫院食堂送來的工作餐。
對於外科醫生來講,中午的飯基本都是在手術室內搞定的。
王平凡吃飯很快,一碗麵條,五分鐘吃完。
10
記者
我也是一個吃飯很快的人。
一邊往嘴裡扒拉著盒飯,一邊和院長交談,這時,攝影同事更不得閒,他一邊往嘴裡扒拉盒飯,一邊要思考下一步拍攝的畫面,一看到觸動他的畫面,筷子一扔,拿起相機對著採訪對象就是一頓快閃。
「好好吃飯,好好吃飯,你們記者也不閒著,別拍了,別拍了。」王平凡一邊吃飯,一邊感嘆,「其實,每個行業都不容易,你看你們記者,時刻都得繃著一根弦。」
王平凡吃飯很快,一碗麵條,五分鐘吃完。
11
醫生
13:45王平凡開始第四臺手術
13:45,手術室護士長不好意思地走進來,「王院長,第四臺手術準備好了」。
起身走到手術室的小黑板前,王平凡又看了一眼手術安排,「嗯,今天不錯,六七點應該就可以下班了」。
但他沒想到,事後的突發事件,一下子顛覆了他的這個預測。
14:45,醫院急診科打來電話:從外院轉來一個病人,嚴重的主動脈夾層,急需安排手術。
「估計今天要到八九點了。」王平凡一邊手術,一邊和同事說。
12
記者
21:05王平凡還在手術臺上
11月7日凌晨1點王平凡放下手術刀
16:00,手術正在進行,這時,我也接到了一個稿子任務,跟王平凡打過招呼後,我趕回報社。
電話採訪、寫稿,完工時是20:30。因為下午離開手術室時,王平凡說預計手術八九點結束,因此,我想,這會到醫院應該能剛好趕上手術結束。
21:05,當我敲開手術室門時,護士長告訴我,18點,又來了一個急診手術,目前,王平凡還正在手術臺上。
當天,王平凡放下手術刀時,時針已經指向了11月7日凌晨1點。
而他的助手將最後一個病人縫合結束,送出手術室時,已經到了11月7日凌晨3點。
不過,這一天,王平凡感覺很充實,因為這幾臺手術,總體上都很順利,他可以睡幾個小時的踏實覺。
這一天,我和同事也頗感輕鬆,因為雖然同樣採訪到很晚,但是,這一篇稿子,不用當即緊張地寫稿。
王平凡正在做手術
記者手記
有一種緊張叫隨時待命。
更有一種焦慮叫充滿不確定性。病人突發急病,急需手術,醫生沒有任何退路,因為這是一條命。
新聞突然發生,記者要第一時間去採訪、跟進,不管這是白天還是深夜,因為這是一種職責。
事實上,和記者、醫生一樣,在這個世界上,行業千千萬,但每一個行業在風光外表的背後,都藏著外人無法想像的壓力和辛苦。
既然選擇了,就無怨無悔。既然去做了,就盡職盡責。
或許,這和高尚無關,這和責任有關。
今天是記者節,向天下所有記者道一聲:節日快樂。更期盼每個行業、每一位讀者身體康健、萬事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