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記錄醫生的一天:從早7點到凌晨 一天做7臺手術

2020-11-23 河南100度

核心提示| 11月3日,一篇題為《14小時連做5臺手術,醫生累癱在地》的報導在大河報見報後,引發了讀者們對外科醫生日常工作狀態的好奇。

今天是第18個記者節。作為社會的記錄者,記者手中的筆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五彩斑斕的生活。而記者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

11月6日,記者節前夕,大河報記者跟隨一位外科醫生,記錄了他普通的一天。而這一天的採訪經歷,也照出了一名記者平常一天的真實生活。

外科手術有很多種,其中,極具挑戰性的當數心臟手術,而在河南省心臟領域,省胸科醫院副院長王平凡是一個屈指可數的人物。

因此,記者決定,跟隨王平凡一天。

記者李曉敏記錄下手術室內醫生繁忙的一天

1

記者

5:00記者開始寫稿然後匆匆趕往醫院

採訪頭一天,跟王平凡溝通後,得知一般他會在早上7:40抵達醫院。為了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我和攝影記者約定,要提早一點到達醫院。

事實上,這是每一個記者在接到採訪任務時,都會有的本能反應,因為,這是記者這個職業最基本的職業素質。

新聞轉瞬即逝,錯過的,你無法再讓它重來。11月6日,周一。

考慮到這一天都要在手術室度過,盤算了下,自己手頭還有任務:周末採訪的一個健康關注稿還沒寫,怎麼辦?

欠下的「債」是要還的,於是,我定了鬧鐘。

11月6日早上5點,刺耳的鬧鈴響起,我爬起來,在寂靜的早晨迅速完稿,傳給編輯,然後匆匆趕往醫院。

還好,抵達醫院時,王平凡也剛剛到醫院。

2

醫生

7:40王平凡抵達重症監護室

7:40,剛到醫院的王平凡第一個趕往的地點是重症監護室,因為,剛過去的周末,他被緊急叫到醫院做了3臺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其中有一位是從貴陽轉來的病人,病情十分危重,他有點擔心。

還好,這3個病人術後恢復得都不錯。

跑醫療線口9年,我採訪過無數醫生,事實上,對於每一個醫生來講,他最自豪最有成就感的時候就是自己經手的病人康復的時候,尤其是疑難病人。

因此,對於外科醫生來說,每次手術後的第二天,他都會很操心術後情況。在河南省心血管界,王平凡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

名氣大了,慕名找的患者就會有很多,而請他幫忙解決疑難雜症的醫生也會有很多。

在重症監護室呆了約10分鐘,王平凡就連接了兩個電話:一個是本院的一個病區主任請他過去商量診療方案,一個電話是,護士告訴他,上周預約的兩個病人已經在等候。

一邊接電話,一邊往樓下走。

按照安排,王平凡上午要做好幾臺手術。

3

記者

如果留心,你會發現,大多醫生走路都很快,因為他們很在乎時間。王平凡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間或小跑。因為,作為一個記者,我得時刻跟著我的採訪對象,同時快速地在採訪本上記錄。

4

醫生

8:00王平凡商量3個病人的治療方案

8:00,省胸科醫院五病區一辦公室內,看片子、查病歷、問病情……王平凡和該病區主任商量著3個病人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25分鐘後,王平凡已經趕到了門診一間醫生辦公室。那裡,3個患者及其家屬已經在等候。

3個患者,一個是1歲多的孩子,一位是50多歲男子,一位是60多歲女士。

孩子是複雜先心,另外兩位病人均是重度主動脈夾層。但遺憾的是,50多歲男子的病情由於自身體質太差,又加上病情嚴重,王平凡建議不再手術。

「病人本人耐不住手術,建議不用手術了。」一聽到這,男子的愛人和女兒瞬間淚流,一再求王平凡救救。

「相信我們,一定會盡力,會盡力。」安撫完病人,王平凡抬步出門。手術室的電話已經來催了。

5

醫生

9:00王平凡抵達手術室

9:00整,王平凡抵達手術室。按照頭一天的安排,這一天,王平凡有5臺手術:一臺9個月大的複雜先心手術,4臺A型主動脈夾層手術。

「今天的安排不算很多,估計下午六七點就能結束。」王平凡說。

換好衣服後,王平凡迅速洗手消毒,戴手套,隨後步入第一間手術室。

手術臺上,9個月大的寶寶心臟已經裸露,早在這之前的一個多小時內,王平凡的助手醫生們已經把前期的工作做好,王平凡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他的技術去「修補」一個個生病的心臟。

一臺手術需要多名醫護人員參與

6

記者

修補心臟是一個極其精細的活兒。

站在手術臺邊,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後,我便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手術室內其他的醫護人員。

這裡有麻醉師、有護士、有醫生。他們配合得十分默契。

知道嗎?

對於疑難心臟手術來講,心臟是要停跳的,而代替它運行的是一個體外循環機。因此,手術室內,會有兩個專門醫生緊盯著這個體外循環機。而其他的醫護人員也有不同的分工,有的專門負責心電圖監測,有的負責麻醉,有的負責為醫生遞器械……

我不是醫生,我能做的只是觀察、記錄,然後祈禱患者平安。

記者李曉敏在手術室裡採訪

7

醫生

10:10王平凡完成了第一臺手術

11:30王平凡開始第三臺手術

作為一名心臟領域的專家,為了更多地醫治病人,王平凡所做的手術是修理心臟這些關鍵步驟,剩下的縫合等工作,則由助手來完成。

10:10,王平凡完成了第一臺手術,隨後進入到第二個手術間。

11:30,王平凡開始第三臺手術。第三臺手術剛剛開始有10分鐘,王平凡的電話開始急促地響起,王平凡委託助手接了電話。

電話是一個求救電話,說一個患者從南陽趕來,正守在手術室門口,想讓王平凡幫忙看片子,給治療方案。

匆匆走出手術室,為這位患者看完後,王平凡再次洗手、消毒,走上了手術臺。

這臺手術比較複雜,因此,在這個手術臺上,王平凡一站就是兩個小時。

8

記者

也是在這時,我才發現,每個醫院的手術室內牆上都有時間,但這個時間,更大的功能是記錄每一臺手術的時間,於醫生來講,該不該吃飯,不是看的時間,而是手術是否結束。

時針已經指向13:00,手術還在進行,手術室內靜悄悄,我的肚子開始咕咕嚕嚕叫。我很好奇,早上沒吃飯的王平凡不餓嗎?

不過,我的採訪對象沒結束,我和攝影當然也要繼續堅守。

9

醫生

13:35

王平凡完成了第三個病人的心臟手術

13:35,王平凡完成了第三個病人的心臟手術。

他走出手術室,來到休息間。

休息間的餐桌上,擺放著醫院食堂送來的工作餐。

對於外科醫生來講,中午的飯基本都是在手術室內搞定的。

王平凡吃飯很快,一碗麵條,五分鐘吃完。

10

記者

我也是一個吃飯很快的人。

一邊往嘴裡扒拉著盒飯,一邊和院長交談,這時,攝影同事更不得閒,他一邊往嘴裡扒拉盒飯,一邊要思考下一步拍攝的畫面,一看到觸動他的畫面,筷子一扔,拿起相機對著採訪對象就是一頓快閃。

「好好吃飯,好好吃飯,你們記者也不閒著,別拍了,別拍了。」王平凡一邊吃飯,一邊感嘆,「其實,每個行業都不容易,你看你們記者,時刻都得繃著一根弦。」

王平凡吃飯很快,一碗麵條,五分鐘吃完。

11

醫生

13:45王平凡開始第四臺手術

13:45,手術室護士長不好意思地走進來,「王院長,第四臺手術準備好了」。

起身走到手術室的小黑板前,王平凡又看了一眼手術安排,「嗯,今天不錯,六七點應該就可以下班了」。

但他沒想到,事後的突發事件,一下子顛覆了他的這個預測。

14:45,醫院急診科打來電話:從外院轉來一個病人,嚴重的主動脈夾層,急需安排手術。

「估計今天要到八九點了。」王平凡一邊手術,一邊和同事說。

12

記者

21:05王平凡還在手術臺上

11月7日凌晨1點王平凡放下手術刀

16:00,手術正在進行,這時,我也接到了一個稿子任務,跟王平凡打過招呼後,我趕回報社。

電話採訪、寫稿,完工時是20:30。因為下午離開手術室時,王平凡說預計手術八九點結束,因此,我想,這會到醫院應該能剛好趕上手術結束。

21:05,當我敲開手術室門時,護士長告訴我,18點,又來了一個急診手術,目前,王平凡還正在手術臺上。

當天,王平凡放下手術刀時,時針已經指向了11月7日凌晨1點。

而他的助手將最後一個病人縫合結束,送出手術室時,已經到了11月7日凌晨3點。

不過,這一天,王平凡感覺很充實,因為這幾臺手術,總體上都很順利,他可以睡幾個小時的踏實覺。

這一天,我和同事也頗感輕鬆,因為雖然同樣採訪到很晚,但是,這一篇稿子,不用當即緊張地寫稿。

王平凡正在做手術

記者手記

有一種緊張叫隨時待命。

更有一種焦慮叫充滿不確定性。病人突發急病,急需手術,醫生沒有任何退路,因為這是一條命。

新聞突然發生,記者要第一時間去採訪、跟進,不管這是白天還是深夜,因為這是一種職責。

事實上,和記者、醫生一樣,在這個世界上,行業千千萬,但每一個行業在風光外表的背後,都藏著外人無法想像的壓力和辛苦。

既然選擇了,就無怨無悔。既然去做了,就盡職盡責。

或許,這和高尚無關,這和責任有關。

今天是記者節,向天下所有記者道一聲:節日快樂。更期盼每個行業、每一位讀者身體康健、萬事如願!

相關焦點

  • 吳彥祖盲腸潰爛嘔吐腹瀉 醫生:多等一天就會死
    吳彥祖盲腸潰爛嘔吐腹瀉 醫生:多等一天就會死原標題:吳彥祖盲腸潰爛延誤治療 醫生:多等一天就會死據香港媒體報導,現年44歲的吳彥祖(Daniel)最近到法國出席坎城拍展,依然那小子,不過原來上個月他差點死
  • 「薦讀」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這波操作背後的醫生...
    開顱手術中,患者被叫醒做題正被開顱手術呢,被叫醒做了道數學題,還得認生字,啥情況?腫瘤切除完成後,吳女士再次被麻醉,重新進入了熟睡狀態,整個手術歷時1小時40分鐘順利結束。吳女士告訴記者,術中被醫生喚醒後,她沒有感到害怕,而且也沒有疼痛感。目前吳女士恢復良好,不日即將出院。
  • 四川大竹,一位楊醫生連做多臺手術累倒,磕斷門牙
    醫生每天的診治量都很大,前段時間,四川大竹有一位楊醫生,在連續做多臺手術後,摔倒在電梯裡,把門牙都磕斷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只是在斷掉的牙齒上戴了一個牙套,第二天一大早又按時到醫院上班了。每天都要做多臺手術,有一次在做完手術回家途中,楊醫生多次打哈欠,後來接連摔倒兩次,磕斷了兩顆門牙,被人發現之後,楊醫生被及時送到醫院進行治療。但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天楊醫生又按時回到了工作崗位上,網友在心疼這位楊醫生的同時,也提醒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體。
  • 國際妹 | 1個醫生同時做2臺手術 麻省總醫院惹官司
    (MedScape)【頭條】全球衛生事業講究「博愛」,但是到了手術臺上,不妨「專一」一些。在美國麻省總醫院,骨科醫生就因為同時進行多臺手術,被告上法庭。6月7日,已經從該院離職的麻醉醫生Lisa Wollman狀告該院5名骨科醫生,指控他們在麻醉上動手腳,毫無醫學根據地蓄意延長手術患者昏迷的時間,趁機同時進行另外2到3臺手術。
  • 線雕提升,你早晚都要做!早一天保養,遲一天衰老!
    只要線雕做得好,年齡真不是問題! 如果我再告訴你,女兒已經40多歲,她的母親已經60多開外,你又作何感想呢?據說,20幾歲做了線雕定格青春;甚至可以預見,看起來只有20多歲的女兒,再過十年八年仍然可以年輕如昔。
  • 凌晨2點半到7點半!夜戰5小時風雪的煙臺城管清雪隊員吃上早飯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蔡雲飛 湯淼 韓暘 煙臺報導12月29日凌晨,入冬以來最強寒潮裹挾大雪侵襲煙臺。凌晨2:30起,早已待命多時煙臺清雪隊員「以雪為令」集合出動,在早高峰前為市民出行清掃出一片「放心路」,用行動再一次證明了「煙臺速度」。
  • 一來就站上手術臺 一年做了百餘臺手術
    他是華西醫院教授,他選擇來到康巴高原援藏一年,只為實現高原群眾「大病不出州」的願望—8月11日,記者見到陳哲宇時,身材魁梧的他剛做完手術。儘管非常疲憊,但陳哲宇還希望再做幾個手術,因為「在月底就要離開甘孜了」。
  • 最後的討海人:凌晨3點起床捕蟹供孩子讀書| 中國人的一天
    你見過凌晨三點的北上廣深嗎?前段時間這種過於販賣焦慮的做法引發反思,無節制的加班不該成為常態。然而對有些人來說,凌晨3點卻剛好是一天的開始,這樣黑白顛倒的作息不過是平凡的日常。除了颱風天,每天迎來海上日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 Faker分享一天作息時間表,生活不規律,要打到凌晨四點鐘
    打了這麼久的比賽了,大家肯定也很好奇Faker他一天的作息時間表是怎麼安排的,最近Faker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就給大家分享了他一天的作息時間表。從上面的截圖中也可以看到Faker一天的作息時間,從12點鐘起床,一個小時內會進行開會或者是個人排位,之後會有3個小時的訓練賽,訓練賽結束之後有三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有選手也會用來個人排位,到晚上7點和10點鐘,隊內的訓練賽,10點和凌晨4點則是個人排位時間。
  • 12小時,十幾位溫州醫生為新疆先天性手足畸形患者做了31臺手術
    從當天上午10時許開始,來自北京、西安、溫州、廈門等地10多名專家歷時12小時,為新疆31名先天性手足畸形患者做了手術,創造了大拇指工程單天手術量紀錄。  記者獲得許可,進入手術室,記錄下專家為新疆患兒做手術的感人過程。
  • 寒潮來襲 7日濰坊市中小學幼兒園停課一天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秦國玲受極端寒潮天氣影響,為保證學生安全和健康,1月6日,濰坊市教育局在昨天下發兩個寒潮天氣安全防範通知後,今天確定全市幼兒園、小學、初中學校7日(明天)停課一天(寄宿制學校自主確定)。家庭無人看護的學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家長可與學校聯繫送到學校。
  • 從住院、手術到出院,只要一天!你了解「日間手術」嗎?
    原創 日間手術中心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從住院、手術到出院,只要一天?是的,你沒聽錯。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醫療流程的優化以及快速康復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目前,「日間手術」已經越來越普遍。
  • 乾隆一天是如何度過的?早上4點起床,一天兩頓大餐,7點準時翻牌子
    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樓前》 我們知道古代的帝王是法律的締造者,可以說只要是皇帝想要做的那就沒有做不成的,而且這位皇帝每天還得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的伺候著,唯恐他哪裡不舒服,只要他哪裡有不舒服的地方,那這三宮六院的人可就要遭殃了,從這些地方來看的話,皇帝似乎真的是一個好差事,不然歷史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想要當皇帝了,可是皇帝真的是那麼好當的嗎?
  • 老人住院一天做了81項檢查 家屬:沒做的收費
    事發儋州市人民醫院,病人家屬質疑醫生亂做檢查  本報儋州7月13日電(記者林書喜)下午3點多入院,到次日下午3點多出院,一天時間,92歲的老人吳剛佑就被醫院方面做血常規、生化八項、心功能三項、肌鈣蛋白、肝功能、生化全套
  • 乾隆一天是如何度過的?早上4點起床,一天只吃兩頓,7點翻牌子
    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樓前》我們知道古代的帝王是法律的締造者,可以說只要是皇帝想要做的那就沒有做不成的,而且這位皇帝每天還得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的伺候著,唯恐他哪裡不舒服,只要他哪裡有不舒服的地方,那這三宮六院的人可就要遭殃了,從這些地方來看的話,皇帝似乎真的是一個好差事,不然歷史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想要當皇帝了,可是皇帝真的是那麼好當的嗎?
  • 馬雲:早一點開始合作,就會早一天勝利
    7月9日,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開幕,疫情之後再看未來,科學家和企業家們都有新的感悟。不然,無論我們移居到哪個地方,去哪個星球,都會依然面臨這樣的麻煩和災難。」 2019年與馬斯克對話時,馬雲就曾表示,人工智慧應該被用於解決地球面臨的問題,把人類送到火星上很好,但他更關心地球70億人類的生命和生活。
  • 晚7點到早7點這裡停車不罰款
    7月4日上午,記者從平頂山市交警部門了解到,從今年年初起,交警部門派出民警對路內限時停車位現狀進行了摸排,確定在平頂山老城區、新城區等多條道路新增5300多個臨時、限時停車位,其中限時停車位近1000個。
  • ...身患癌症的護士一天小跑兩萬步……這群白衣天使無私奉獻撫慰傷員
    劉洋告訴記者,她主要負責四名傷員,有一位65歲的阿姨情緒有些激動,她不放心,今天7點多就過去查看。阿姨看見劉洋,心疼地說:「姑娘,你咋這麼早就來了?快歇歇吧,別累壞了。」「阿姨,我昨晚沒走。」從25日7點到醫院,一直到26日晚上7點,劉洋一直在忙碌,高強度工作讓她肚子裡的小寶寶胎動變得頻繁,宮縮也越來越多。
  • 頭顱大小腫瘤切除手術!歷時13個小時,7個科室、10名醫生參與...
    這名患者成功手術、順利出院的背後,是醫院胸外科、整形外科、重症醫學科、麻醉科、手術室、放射科、病理科7個科室、10名醫生聯手,手術治療13個小時的結果。醫患合影,中間黑衣男子為患者8月12日,記者分別採訪了患者、為患者手術的部分醫生,還原出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手術過程和醫患之間的愛心故事。
  • 易建聯成功接受手術,這種傷普通人也常見,上個月這裡做了9臺手術!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骨科李宏燁主任醫師坦言,對於運動員來說,遭遇跟腱斷裂,是「毀滅性」的打擊,特別是大齡運動員,要面臨手術到癒合,到康復,到完全恢復運動功能的漫長過程,很多時候,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會因跟腱斷裂而終止。 什麼是跟腱斷裂? 跟腱斷裂是如何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