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華西醫院教授,他選擇來到康巴高原援藏一年,只為實現高原群眾「大病不出州」的願望—
8月11日,記者見到陳哲宇時,身材魁梧的他剛做完手術。儘管非常疲憊,但陳哲宇還希望再做幾個手術,因為「在月底就要離開甘孜了」。
2013年8月,陳哲宇來到甘孜州援藏,作為華西醫院教授和四川省包蟲病專家,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專長為藏區百姓做點事,因為「這樣更接近群眾」。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陳哲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尊重,甘孜州最邊遠的包蟲病高發區石渠、色達等縣的農牧民千裡迢迢到康定,只為讓他看病,他們親切地稱陳哲宇為「仁波切門巴」(藏語,「活佛醫生」的意思)。
耿冉 本報記者 陳建兵
群眾親切地稱他為「仁波切門巴」
「誰也不會相信,陳教授如此拼命。」這是甘孜州人民醫院醫生對陳哲宇的印象,一年時間裡他不僅個人就做了百餘臺複雜手術,平均3天就要做一臺,而且還指導了醫院裡200餘臺手術方案的實施和完成。「以前認為大醫院來的專家主要就是指導一下我們,沒想到陳教授一來就站上了手術臺。」甘孜州人民醫院醫生馬智說,因為陳哲宇的到來,許多以往需要到成都看的病在甘孜州就能夠治療。
小益措是色達縣尼朵鄉村民,患有泡型包蟲病,急需進行擴大左半肝切除術。得知情況後,陳哲宇馬上安排手術時間,去年10月小益措的手術在甘孜州人民醫院完成。從手術室出來,小益措的父母伸出大拇指圍著陳哲宇,不停地說:「卡卓,卡卓(藏語,謝謝,謝謝),仁波切門巴」。
小益措手術花費共28000餘元,這對一個牧民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此,陳哲宇特意諮詢了醫保報銷和項目補助政策,最後小益措一家僅花費了2000餘元。
手術做了很多臺後,陳哲宇又有了新的規劃:建設一支帶不走的醫療人才隊伍。
傳經送寶,培養本土人才
「培養就要培養一支能夠進行高難度手術的隊伍。」陳哲宇以團隊形式進行培養,並採取梯隊形式選拔業務骨幹,讓老醫生和年輕醫生都掌握技術,彼此合作,成長為一支在競爭中協作、在協作中競爭的專業醫療救治隊伍。
於是,陳哲宇主刀的每次手術都成為課堂,不厭其煩地講解手術的難點和注意事項。作為學生的馬智在技術上得到提升,從以前每年幾臺手術,到現在幾十臺手術,馬智已成為醫院的骨幹。
高原醫院血源緊張,為此,陳哲宇要求引進自體輸血技術。自體輸血技術就是在手術前先抽取患者部分血液,然後再補充液體,讓患者體內血液稀釋。這樣,在手術中流失血液的濃度相對較低,完成手術後再將手術前抽取的血液回輸給患者。這大大降低了血液需求量,一年就能為甘孜州節約10多萬毫升的血液。
現在,在腦外科、骨科都推廣了該技術後,使腦外科這個輸血大戶,也很少輸血了,自體輸血技術也成為甘孜州人民醫院常態醫療手段,這項技術走在全國前列。陳哲宇說:「好的技術必須留下,好的人才必須培養,這才達到了援藏的目的。」
促成華西與州醫院深入合作
在陳哲宇的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就是讓甘孜州農牧民「大病不出州」。為此,他促成了華西醫院第一個遠程醫療救治中心在甘孜開建,屆時可以實現遠程會診、遠程查房等功能。陳哲宇還專門聯繫華西的專家,每月到甘孜州人民醫院各科室傳經送寶,華西醫院副教授每月也會到甘孜州人民醫院坐診,為本土醫生提供從實踐中學習的機會。
一年時間匆匆而過,陳哲宇就要結束援藏工作,但目前他還在籌備甘孜州第一屆醫學研究生班開班的相關事宜。「雖然時間快要到了,但我一定把研究生班的事情落實好後再離開。」陳哲宇說。
作者:陳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