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就站上手術臺 一年做了百餘臺手術

2020-12-06 網易新聞

他是華西醫院教授,他選擇來到康巴高原援藏一年,只為實現高原群眾「大病不出州」的願望—

8月11日,記者見到陳哲宇時,身材魁梧的他剛做完手術。儘管非常疲憊,但陳哲宇還希望再做幾個手術,因為「在月底就要離開甘孜了」。

2013年8月,陳哲宇來到甘孜州援藏,作為華西醫院教授和四川省包蟲病專家,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專長為藏區百姓做點事,因為「這樣更接近群眾」。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陳哲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尊重,甘孜州最邊遠的包蟲病高發區石渠、色達等縣的農牧民千裡迢迢到康定,只為讓他看病,他們親切地稱陳哲宇為「仁波切門巴」(藏語,「活佛醫生」的意思)。

耿冉 本報記者 陳建兵

群眾親切地稱他為「仁波切門巴」

「誰也不會相信,陳教授如此拼命。」這是甘孜州人民醫院醫生對陳哲宇的印象,一年時間裡他不僅個人就做了百餘臺複雜手術,平均3天就要做一臺,而且還指導了醫院裡200餘臺手術方案的實施和完成。「以前認為大醫院來的專家主要就是指導一下我們,沒想到陳教授一來就站上了手術臺。」甘孜州人民醫院醫生馬智說,因為陳哲宇的到來,許多以往需要到成都看的病在甘孜州就能夠治療。

小益措是色達縣尼朵鄉村民,患有泡型包蟲病,急需進行擴大左半肝切除術。得知情況後,陳哲宇馬上安排手術時間,去年10月小益措的手術在甘孜州人民醫院完成。從手術室出來,小益措的父母伸出大拇指圍著陳哲宇,不停地說:「卡卓,卡卓(藏語,謝謝,謝謝),仁波切門巴」。

小益措手術花費共28000餘元,這對一個牧民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此,陳哲宇特意諮詢了醫保報銷和項目補助政策,最後小益措一家僅花費了2000餘元。

手術做了很多臺後,陳哲宇又有了新的規劃:建設一支帶不走的醫療人才隊伍。

傳經送寶,培養本土人才

「培養就要培養一支能夠進行高難度手術的隊伍。」陳哲宇以團隊形式進行培養,並採取梯隊形式選拔業務骨幹,讓老醫生和年輕醫生都掌握技術,彼此合作,成長為一支在競爭中協作、在協作中競爭的專業醫療救治隊伍。

於是,陳哲宇主刀的每次手術都成為課堂,不厭其煩地講解手術的難點和注意事項。作為學生的馬智在技術上得到提升,從以前每年幾臺手術,到現在幾十臺手術,馬智已成為醫院的骨幹。

高原醫院血源緊張,為此,陳哲宇要求引進自體輸血技術。自體輸血技術就是在手術前先抽取患者部分血液,然後再補充液體,讓患者體內血液稀釋。這樣,在手術中流失血液的濃度相對較低,完成手術後再將手術前抽取的血液回輸給患者。這大大降低了血液需求量,一年就能為甘孜州節約10多萬毫升的血液。

現在,在腦外科、骨科都推廣了該技術後,使腦外科這個輸血大戶,也很少輸血了,自體輸血技術也成為甘孜州人民醫院常態醫療手段,這項技術走在全國前列。陳哲宇說:「好的技術必須留下,好的人才必須培養,這才達到了援藏的目的。」

促成華西與州醫院深入合作

在陳哲宇的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就是讓甘孜州農牧民「大病不出州」。為此,他促成了華西醫院第一個遠程醫療救治中心在甘孜開建,屆時可以實現遠程會診、遠程查房等功能。陳哲宇還專門聯繫華西的專家,每月到甘孜州人民醫院各科室傳經送寶,華西醫院副教授每月也會到甘孜州人民醫院坐診,為本土醫生提供從實踐中學習的機會。

一年時間匆匆而過,陳哲宇就要結束援藏工作,但目前他還在籌備甘孜州第一屆醫學研究生班開班的相關事宜。「雖然時間快要到了,但我一定把研究生班的事情落實好後再離開。」陳哲宇說。

作者:陳建兵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手術狂人」楊慶:一年能做1000臺手術,敢於挑戰醫療極限
    手術狂人「楊一槍」楊慶做的射頻消融手術效率高、找靶點準,經常一槍就解決問題,因此楊慶有個綽號叫「楊一槍」,他也因此名聲在外,找他做手術的人非常多。這些患者,最遠的來自美國,國內新疆、青海、寧夏、廣西也不少見,更不用說雲貴川渝陝和西藏。最多的時候,楊慶一年能做1000多臺射頻消融手術。
  • 成功做了上萬臺手術的中科大教授當選美國ACS Fellow
    美國外科醫師學院是全球最大的外科學術組織,擁有106年歷史,會員分布在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一個由與手術相關的醫生熟練地掌握普通外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並且對普通外科的疑難雜症和危重症治療有獨到的見解和想法,熟練開展腹腔鏡肝切除術、複雜肝癌的切除手術、肝門膽管癌根治術、肝移植手術等。
  • 妻子做近視治療手術卻被摘除晶狀體 兩個月四上手術臺 丈夫質疑...
    30歲的陳女士如今每到夜晚,做什麼事都會小心翼翼,「不敢晚上開車,做家務時都很小心,連給孩子剪手指甲都不敢……」每當摸到自己的雙眼,她都會想起一年前那次手術經歷。而正是那次手術中的意外,正在悄悄的改變她的生活。
  • 醫院器官移植缺口大 每年做100臺手術500人排隊
    省醫院器官移植缺口恁個大 100臺手術 500人排隊苦等  領駕照登記器官捐獻意願有望年內實現 市交管部門:收到通知就執行  近日,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受訪時表示,我國有望在年內實現申領駕照時進行器官捐獻意願登記
  • 記者記錄醫生的一天:從早7點到凌晨 一天做7臺手術
    按照安排,王平凡上午要做好幾臺手術。3記者如果留心,你會發現,大多醫生走路都很快,因為他們很在乎時間。王平凡在前面走,我在後面跟,間或小跑。因為,作為一個記者,我得時刻跟著我的採訪對象,同時快速地在採訪本上記錄。
  • 易建聯成功接受手術,這種傷普通人也常見,上個月這裡做了9臺手術!
    一個月做了9臺跟腱斷裂修復手術 上個月,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骨科共做了9臺跟腱斷裂手術,男性患者7人,女性患者2人,年齡最小的25歲,最大的38歲。這其中,6人是因為打籃球引起的跟腱斷裂,還有2人是打羽毛球、1人打拳擊引起。 25歲的娜娜(化名)怎麼都想不到,好好的打羽毛球,一次扣殺,讓自己的跟腱斷裂了。娜娜打羽毛球五六年了,每周至少要打一次。
  • 一年兩上手術臺!75歲搖滾巨星要做腳踝手術 1月曾置換膝蓋
    洛·史都華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在手術臺接受手術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不要說10個月之內要連續進行兩次手術了。但是英國75歲的搖滾巨星洛·史都華爵士(Rod Stewart),卻要遭受這種劫難——已經在今年1月做過膝蓋置換手術的他,馬上就將再次接受腳踝手術。 「首先是我一輩子踢足球的膝蓋,我現在正因此遭受痛苦,我的膝蓋骨被置換過。」
  • 四川大竹,一位楊醫生連做多臺手術累倒,磕斷門牙
    醫生每天的診治量都很大,前段時間,四川大竹有一位楊醫生,在連續做多臺手術後,摔倒在電梯裡,把門牙都磕斷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只是在斷掉的牙齒上戴了一個牙套,第二天一大早又按時到醫院上班了。楊醫生在電梯裡打哈欠楊醫生連續兩周,做多臺手術,摔倒在電梯裡
  • 四次粉身碎骨的手術 李華終於站了起來!
    導讀:患上強直性脊柱炎的李華只能以「摺疊」的姿態活著,經歷了一年的治療,4次大手術,他終於站了起來,抬頭見到了天空和大海。2019年6月13日入院,2020年6月13日出院,足足一年。李華經過四次「粉身碎骨」的手術,先後被敲斷大腿、脖子、脊椎,再換掉髖關節,終於能站起來,抬頭看見天空和大海。這一艱辛的過程,被製作成紀錄片《打開摺疊人生》,近日將發布。
  • 12小時,十幾位溫州醫生為新疆先天性手足畸形患者做了31臺手術
    小毛的手術由高偉陽親自動刀,新疆庫車縣人民醫院骨科醫生古麗任助手。  當天上午10時20分,手術開始。高偉陽用的器械是4倍放大鏡、遊標卡尺、直尺、板鋸、小手鑽、錘子等。  首先,他們用筆在小毛要做手術的左手大拇指和多餘食指畫上手術路線圖。接著,開始動刀。
  • 男護士連續3臺手術噁心發暈,喝葡萄糖堅守手術臺
    12月28日,江西大餘縣,一位95後男護士手術臺上喝葡萄糖堅持的照片走紅。照片中,一名男護士手裡拿著手術器械,旁邊有人正在給他餵葡萄糖水。這是12月28日晚上七點左右,在大餘縣人民醫院手術室發生的一幕。
  • 西南首臺機器人手術顯微鏡落戶昆醫大附一院
    7月9日,西南首臺機器人手術顯微鏡(KINEVO900)落戶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該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具備的一系列創新技術,為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帶來更好的操控和更精準的手術診療,也將為複雜性腦部疾病治療帶來新機遇。
  • 惠州首臺機器人手術顯微鏡落戶市三院
    近日,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率先引進高端醫療設備——ZEISS 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並已完成裝機調試,為惠州首臺。剛剛落戶,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就服務了一名患者。
  • 國際妹 | 1個醫生同時做2臺手術 麻省總醫院惹官司
    在美國麻省總醫院,骨科醫生就因為同時進行多臺手術,被告上法庭。6月7日,已經從該院離職的麻醉醫生Lisa Wollman狀告該院5名骨科醫生,指控他們在麻醉上動手腳,毫無醫學根據地蓄意延長手術患者昏迷的時間,趁機同時進行另外2到3臺手術。
  • 山西援吉布地醫生開展首臺腹腔鏡手術 填補當地空白
    董博正在為患者進行手術。援吉布地醫療隊供圖中新網太原1月1日電 (楊靜)2021年伊始,中國(山西)第20批援吉布地醫療隊在當地貝爾蒂耶醫院正式開展工作已一個月。醫療隊隊員、山西省人民醫院胃腸胰外科主任醫師董博說,內臟外科急腹症多,開腹手術幾乎每天都有。「目前科裡的病人,無論常診還是急診都是做傳統的開腹手術。」董博告訴記者,手術室有一臺3D腹腔鏡STORZ和一臺先進的4K腹腔鏡OLYMPUS,但由於當地醫生不會使用,一直處於閒置狀態。
  • 世界首臺微米級CT、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醫生搞出來的發明威力...
    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影像中心主任王振常團隊與清華大學聯手,成功發明世界首臺微米級耳科專用CT設備,填補了國際空白。 用王振常團隊研究人員的話說,以前的CT設備拍出的圖像,在「看」到一定程度之後,「視力」就達到了極限,而這臺CT機卻猶如裝上了「千裡眼」,可以看到許多以前從未發現的微小細節。用個形象的比喻,以前的CT機就好比用肉眼在看一隻小螞蟻,而現在,裝上了一個「超級放大鏡」後,就連螞蟻身上的根根觸鬚都能清晰可見。
  • 直擊日軍細菌實驗遺址:實驗種類令人髮指,圖5是婦女手術臺!
    直擊日軍細菌實驗遺址:實驗種類令人髮指,圖5是婦女手術臺!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武器研究、實驗及製造基地。日軍戰敗時,為毀滅罪證曾燒毀這裡,戶外遺址比較少。但只要做過,就會留下證據。
  • 腦死亡患者捐出心臟、肝臟和肺 3臺器官移植手術同時進行
    1月11日晚,3臺器官移植手術,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同時進行。一名腦死亡患者,同時成功捐獻了心臟、肝臟和肺。與之對應的,3名因心臟、肝臟和肺部疾病,生命走到終末期階段的患者,擁有了新的活下去的希望。
  • 33歲肺部腫瘤患者 接受手術機器人切除手術 醫生室內看「大片」
    其實啊,這個長著四個臂膀的鋼鐵俠,是某腫瘤醫院剛剛引進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是一臺醫生不用再親自操作手術器械,靠電子數據就能指揮機械臂手術的高科技產品。據該腫瘤醫院胸外科肺部病房的主任介紹,這臺手術機器人,能夠做非常精準切除手術,即使再小的腫瘤,它也都能發現到。
  • 臺1350克巴掌嬰兒心導管手術成功 創亞洲紀錄(圖)
    原標題:臺1350克巴掌嬰兒心導管手術成功 創亞洲紀錄(圖)   中新網3月14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先天性心臟病採內科心導管介入治療,體重已經不是問題。晴恩爸爸說,知道孩子有先天性心臟病必須手術治療時心情相當煎熬,但看著孩子出生1個月只長了100克,才在醫師建議下舍外科手術接受導管治療,手術後孩子哭聲變宏亮,而且1個月增重1公斤,很慶幸當時做出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