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近鄰東南亞正經歷深刻的政治轉型。近期,伴隨地方選舉和全國大選接踵而至,中國投資、中國勞工、中國教育等議題被大肆炒作,並加以政治化。對此,我們不必大驚小怪,畢竟中國與東南亞合作根基深厚,只需冷靜對待、坦然處之即可。
馬來西亞5月9日將舉行第14屆大選,執政61年的國民陣線與反對派聯盟—希望聯盟以及伊斯蘭黨陷入三角戰。執政22年的前總理馬哈蒂爾以92歲高齡高調加入希望聯盟,並稱一旦獲勝,將嚴格審查中國投資,因為馬來西亞人沒從中獲益。馬哈蒂爾的言論旨在「抹紅」納吉布政府,誤導選民,提振自己的支持率。同時,阻止中馬合作,防止中資公司給納吉布政府輸血。
但實際上,恰是在馬哈蒂爾執政時期,中馬合作創造了諸多第一,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典範。針對中國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的表現,馬哈蒂爾曾稱讚中國對馬來西亞是「雪中送炭」,是馬來西亞政府和人民的「患難之交」。現在,馬哈蒂爾為支持率拋出負面涉華言論,顯然是找錯了對象,開錯了藥方,這會得罪大量華人選民,很可能使希望聯盟選情失利。
馬來西亞鄰國印尼2018年也進入政治年,地方選舉和2019年大選提名活動相繼展開,不排除一些涉華議題被政治化。就在本月,已有媒體炒作印尼留學生來華「接受共產主義教育」。2017年印尼地方選舉中,印尼社交媒體曾炒作1000萬中國勞工來印尼非法務工的假新聞。2014年大選中,有人污衊佐科是「華人代理」。
印尼是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由於冷戰原因,兩國外交關係曾凍結23年,1990年恢復後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作為世界上第一大發展中國家和第三大發展中國家,兩國合作開創了南南合作新局面。但隨著選舉的進行,不排除一些人利用歷史問題,炒作涉華議題,以此打擊佐科政府,坐收漁翁之利。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穩步推進,中國與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合作正進一步加深。2017年,中國與東南亞雙邊貿易5148億美元,雙向投資1920億美元,人員往來4900萬人次。可以說,中國與東南亞關係進入歷史上合作最緊密的時期,特別是中國投資不斷向東南亞傾斜,這很容易成為當地的熱點話題。
對於近期東南亞涉華議題的政治化傾向,我們應多管齊下,綜合應對。首先,當然是設法推動涉華議題的去政治化。一些涉華議題是中國與這些東南亞國家客觀存在的問題,我們要正視這些問題,讓問題回歸本源,即經貿議題回歸經貿,法律議題回歸法律,教育議題回歸教育等。
其次,加強社交媒體合作,有效引導當地輿論。正所謂三人成虎,大多數涉華議題的政治化,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為此,應加強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社交媒體合作,講好中國故事,及時傳播中國聲音。
最後,加強對中資企業投資規範的管理,以及對中國勞工走出去的職業化培訓,樹立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
總之,冷靜而積極面對東南亞涉華議題的政治化是經略周邊、深耕周邊的必要路徑。這既需要我們加強與東南亞合作的底氣,也需要我們破解與東南亞合作問題的勇氣。未雨綢繆,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合作行穩致遠。(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