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附件列舉了幾個地方的改革探索,如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武漢「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天津濱海新區「一枚印章管審批」、佛山「一門式一網式」的經驗。這些改革探索提法不同,這些探索提法各不相同,但其實質在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施政理念。
十九大報告提到,人民群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我們就要堅決防範和糾正什麼。不管是「最多跑一次」「一次辦」,還是「一網式」「一枚印章管」,都是以群眾期盼和需求為導向,瞄準民生「痛點」,聚焦群眾反映突出的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來回跑等問題,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紮實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創造條件讓資料信息多跑路、幹部多跑腿,想盡辦法讓群眾少跑路甚至不跑路,把方便送給群眾,把麻煩留給自己,踐行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幹什麼的政治擔當。
然而,與全面深化改革和人民群眾期盼相比,有些工作還存在較大差距。不可否認,有許多實權仍需繼續下放、有許多條框還需繼續打破、有許多難關還要繼續攻克,群眾辦事還得一趟趟去跑。即便是那些已經簡化、下放的事項,有些部門工作人員也是故意刁難。這個月,貴州省望謨縣有兩姐弟分戶出現「奇葩證明」,政策打架致使他們幾個月跑斷腿都無果;上個月,湖北省紅安縣90歲老人奔波一百多公裡,被人抬上三樓進行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理由是按規定老人必須到現場辦理……一幕幕直擊民生「痛點」,刺痛公眾神經,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降低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水平,是評價和影響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民眾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儘管門好進、臉好看,但有些政務部門「事依舊難辦」,政策始終「徘徊在眼前」、制度始終「高掛在牆上」、服務始終「停留在嘴上」,就是不能送到群眾手上、走進群眾心裡。這既有作風問題,但涉及更多的還是體制、機制障礙。在改善和服務民生過程中,由於制度設計不合理,體制機制障礙不除,才引發了「中梗阻」,致服務群眾最後一米淪為政出多門、責權不清的一米,要麼是政策相悖、依法不作為,要麼是缺乏統籌、各行其是,更有甚者矛盾累積、問題成堆,最後一米如此「泥濘」不堪,民生「痛點」也就不足為奇。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因此,破解百姓關切的民生「痛點」,一要靠深化改革。民生「痛點」背後,都是改革的難點,是需要啃下的「硬骨頭」,唯有通過深化改革,趟過一個個「深水區」,才能打贏一個個「民生攻堅戰」;二要靠建立「順民心、解民憂」的體制機制保障。破解民生「痛點」不可避免會觸及現有行政體制和法規的框架,這就需要上下同心,凝聚合力打破制度藩籬,保障群眾「點菜」權益和政府「烹飪」服務;三要靠問責監督。建立和強化問責監督體系,督促政務改革「標準化」,引領政務服務「規範化」,讓服務群眾的政策落地,紮根幹部和群眾的心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沒有一勞永逸的終點。我們只有拿出緊迫感和責任感,以深化改革直面民生「痛點」,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才能不斷提升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