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揚教授在他的書房接受採訪,旁邊三堆牛皮紙袋裡是他的手稿。
郭道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深教授,享譽中外的會計史學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榮獲湖北省勞動模範、首屆「荊楚社科名家」、「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11月20日,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舉行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主題部分《中國會計通史》出版籤約儀式,這是中國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會計通史,該書作者郭道揚,被全球會計學界譽為「中國會計史第一人」。籤約儀式完成後,郭教授接受了長江日報記者專訪。
文明史上的5次「會計」
人類第一個會計應該是個女人。根據郭道揚的研究考證,「她」在幾萬年前的一個冬天,制止了已經延續了幾十萬年的把老人和小孩吃掉過冬的習慣行為。「她」計算了為冬天儲備的採集成果,計算了冬天要延續多久,計算了自己所在的這群人每天要吃多少。「她」的大腦還沒有進化到那麼發達,以致無法進行這樣的運籌,於是「她」拿起工具,在骨頭上刻下了最初的符號。郭道揚從山頂洞人、山西峙峪人、甘肅劉家岔人的考古現場找到了這些符號。
今天大多數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都認為,文字起源於計數。郭道揚則宣布,人類社會的會計有一個偉大的歷史起點,會計思想、行為對於挽救史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要知道,在人食人的年代,全世界一度只剩下幾千「人」了。
文明史上第二次會計行為是大禹進行的。4000多年前,在浙江紹興的會稽山(原來稱茅山),大禹集合全國諸侯,召開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會計審計工作大會,計算貢賦,考評業績,計功加爵,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績效考核,提拔幹部。《史記》載:「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當家理財、治國理政,誰掌握帳簿誰就掌握權力。
1492年哥倫布出港,「大航海時代」開啟;兩年後,1494年,義大利人帕喬利寫出了《數學大全》,這是複式簿記的總結性文獻。從那時到現在,無數人讚美過複式簿記,這是文藝復興的明珠,是地中海商業傳統的結晶。歌德形容複式簿記是「人類智慧的絕妙創造之一」;還有人說,沒有複式簿記就沒有資本,或許這話應該反過來才對。今天,市場經濟中的我們仍然在使用複式簿記;翻開複式簿記的帳簿,每一頁都寫著「產權」!
500年過去了。上世紀90年代初,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來華訪問時提出「中國經濟要發展,需要30萬註冊會計師」的建議,黨和國家領導人表示讚賞。後來在北京、上海、廈門建立了3所國家會計學院,朱鎔基為上海那所題校訓「不做假帳」。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註冊會計師244215人。
2020年,《中國會計通史》籤約出版,郭道揚在這本書中總結了會計發生發展史上的40大運行規律,並提出了面向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新會計思想。國際同行對此書期待已久,表示必須譯成英文。他們曾經高度評價郭道揚以前的著作《中國會計史稿》,稱之為「能夠行走的經典」;郭道揚因此成為世界會計史學家學會唯一的中國理事。正是因為國際上對他的認可,2024年第16屆世界會計史學家大會花落武漢,由中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承辦,這是亞洲首次舉辦這一會議。
【訪談】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法典式會計制度的國家
讀+:您考證研究居延漢簡、流沙墜簡、西陲漢晉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江陵竹簡,開創了一條從陶土刻記、甲骨文及金文等現代考古成果中尋找會計史料的新路,從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會計創造過哪些輝煌?
郭道揚:中國古代會計在很多方面都曾經領先世界。比如,秦律全面系統地把會計規範納入律文條款,開創了中國法典式會計制度之先河,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建立法典式會計制度的國家。
再比如,以宋朝《營造法式》為代表,把中古時期的工程營造會計專門化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以專業眼光來看,其成就在於:1.嚴格執行了工程營造預算管理制度;2.在預算方法上進一步採用了分環節的定額限制;3.實行了分類分項與分環節成本管算的結合控制;4.堅持精確計量原則,正確核算與落實工程造價;5.編制工程決算報告,在工程驗收中進行預決算比較分析,而且「工部」的工程報告需接受「比部」的獨立審計;6.在整個工程營造過程中,會計成為工程營建過程控制與工程質量的保障;7.整個工程營建過程在計量與核算上又體現了會統結合,兩種核算的配合對整個工程也起著協同管理作用。
不誇張地說,它是中國古代工程營造會計史上的一座裡程碑,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隨後元明清對工程營建會計又有發揚光大,其創造的經典範例就是規模宏大的北京故宮優質建築體系的形成,以及對這個建築體系的會計核算與管理。
總而言之,中國中古時期的工程營建會計師是中國古代會計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之一,另一輝煌篇章則是中國後期產生發展的中國複式簿記「龍門帳」與「四腳帳」。
讀+:國外學者一度認為西方發明了複式簿記,中國在這方面無所建樹。
郭道揚:我的《中國會計史稿》出版後,西方學者已經開始改變他們的看法。英國劍橋大學資深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傑克·古迪在《西方中的東方》一書中這樣寫道:郭道揚的《中國會計史稿》一書中對中國固有複式簿記的考證「不得不讓西方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對他們原有的某些假定進行全新思考」,改變了「只有西方式的簿記形式才是科學的」結論。
此次《中國會計通史》通過發掘出來的一系列憑證、帳簿,史證了明清之際的中國固有複式簿記的存在,並用發現的舉世無雙的整套帳簿文獻,證實了中國清代中期具備成熟形態的固有複式簿記「四腳帳」的組織與制度及其具體操作應用方法。應該看到,至近代,中國會計漸漸落後了,但也還是遵循著單式簿記向複式簿記發展的規律前行,這與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有關。中國本土的複式簿記在原理上與西方複式簿記有異曲同工之處,但還有許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這只能說明,人類的記帳方法不可能超越其所在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瑞金中央蘇區的統一會計制度領先於民國
讀+:您在書中也寫了中國共產黨的會計工作,這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
郭道揚:先說個故事吧。為了寫這本書,我們調研了當代中國一批有代表性的企業。在洛陽第一拖拉機廠,我們看到了毛澤東當年給「一拖」的指示:「成本一定要儘可能降低。」
從馬克思、恩格斯到毛澤東,都對會計工作高度重視,而且非常精通。馬克思在《資本論》關於簿記的論述中寫道:「(生產)過程越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簿記對資本主義生產比對手工業和農業的分散生產更為必要,對公有生產比對資本主義生產更為必要。」
1932年12月16日,在瑞金蘇區,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頒發了《中央財政人民委員部訓令第12號——統一會計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會計統一建制的一個具有重要現代歷史意義的事件,它把統一會計制度做到了科學化、全面化、系統化的程度,從根本上清除了當時蘇區財政與會計上的混亂現象,為蘇區財政的統一奠定了管理基礎。在毛澤東所建立的統一財政經濟的體系中,統一是綱領,統一稅收、統一國庫、統一貨幣、統一金融等是關鍵部分,而統一會計,則是整個統一財政經濟體系中的基礎。
這種集中體現出革命戰爭年代的制度創新,是財政經濟思想發展史上的首創,也是會計發展史上的首創。與此同時,國民政府1932年7月頒行的《中央各機關及所屬統一會計制度》局限於政府會計制度統一,與蘇區的制度創新行為無法相比。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8年開始,颳起了簡化會計之風,給國民經濟帶來了損失。
1962年6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會計職責,通常的說法不外乎是記帳算帳報帳查帳,但是從實質來看,會計工作者的職責是站在維護國家利益的立場上,按照國家法定製度「監督一切有關的財務活動」。1962年6月23日,中央在全國會計會議報告上批示,「辦經濟離不開會計,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中央並且指出:「這幾年我們的重要教訓之一,就是忽視了會計工作,帳目亂了,隊伍弱了,家底不清楚了,經濟核算失去了依據,資金的浪費和物質的損失也就很難避免。」
這反映出,在經歷一段摸索後,我們對會計的作用有了較科學的認識。
21世紀需要的是「綠色會計」
讀+:您的研究賦予了會計工作一個偉大的起點,讓人類走出「人食人」的困境。《中國會計通史》從山頂洞人的年代一直寫到2009年,對當下乃至未來的會計,您有什麼感想?
郭道揚:從我們立身的中國來說,1978年到今天,中國會計業的改革是成功的,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我們這本書中,研究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家企業財務會計審計的改革歷程,通過梳理包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華為在內的這幾十家不同類型代表性企業在財務、會計與審計方面的改革經驗與貢獻,弘揚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之下的企業改革與發展成就;我們也實事求是地反映了其中一些企業的教訓乃至失敗,對於一些著名大企業的失誤,我們並沒有迴避。
如果從走向信息社會的角度來說,無論未來包括量子計算乃至光計算領域在內的超級計算機發展到何種程度,以及雲計算達到一個如何高的級別,可以斷言,人類社會的財務與會計、審計學科及其工作都將無法被取代。
如果從文明意義上說,當今世界範圍內所發生的一切政治、軍事、經濟的鬥爭與衝突,其原因歸根結底都集中反映在「經濟權益」方面,現行的國際經濟規則在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暴露出這樣或那樣的不公平、不合理或交易中的不對等。所以在未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國際性的經濟法律制度的修訂與重建問題十分緊迫艱巨與持久。其中,會計法律制度的建設與解決經濟權益問題聯繫更為直接,更為深刻具體。
未來,解決國際會計法律制度重整共建中的協調問題,在此基礎上解決國際會計法律制度體系的構建問題,將是大趨勢。
另一方面,在大科學、高新技術與大經濟的發展把文明社會的建設推進到更高階段的同時,其中已潛伏著極為嚴重的社會性危機,這種危機已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由於構成現代社會性危機的各個要素無不與現代會計控制直接相關,因而,發展與危機這兩方面,既是現代會計所面臨的挑戰,又是歷史性機遇。以保持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圍繞對人口能源及資源與生態環境系統控制問題,未來需把全球有關環境立法建制落腳點,放在綠色會計規則與綠色審計規則系統這個基點之上。
長江日報記者李煦 通訊員徐會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