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哈魚(Oncorhynchus.spp)也稱太平洋鮭,屬鮭科魚類,是一個擁有二十多個種類的大家族,常見種類主要有紅大麻哈魚(O. nerka)、大麻哈魚(O. keta)、銀大麻哈魚(O. kisutch)、馬蘇大麻哈魚(O. masou)、大鱗大馬哈魚(O. tshawytscha)、細鱗大麻哈魚(O. gorbuscha)虹鱒(O. mykiss)等。廣泛分布於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而在我國境內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和綏芬河流域,品種主要有普通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駝背(細鱗)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gorbuscha)和馬蘇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masou)三個種類。值得一提的是,虹鱒對於我國來說,雖然養殖量很大,但卻是典型的外來物種。
大麻哈魚的屬名為Oncorhynchus ,是由希臘文 onkos(鉤)和 rynchos(鼻)組成的,主要指這類魚成魚的上下顎在性成熟時會彎曲變形,形似鳥喙。它們在從海水洄遊至淡水的過程中會有一個吻部和背部的形態變化,而且雌魚和雄魚也會有較大的差異。不過也並不是所有Oncorhynchus屬的魚類成熟時都有鉤吻。
雌雄大麻哈魚(O. keta)回到淡水中時身體形狀的變化
大麻哈魚的大部分種類都是著名的溯河產卵洄遊魚類,在海水中長大,長大後溯河洄遊到淡水河流中進行繁殖後代。而這個過程可謂是困難重重,九死一生。
拿黑龍江流域的大麻哈魚(O.keta)來說,它們洄遊距離達到3000千米,還在海水裡的時候,面對的是虎鯨、海豹等獵手,到了淡水流域,熊、狼等肉食動物同樣不會放過它們。
即便撇開這些捕食者的幹擾,要想克服路上的瀑布和激流到達產卵地,也絕非易事。
更不可思議的是,自根據本能找到回到自己出生地的河口,進入淡水開始,大麻哈魚便不再進食,此後的路途中能量只有輸出,沒有輸入。
即便是到達了產卵地,也並非是永絕後患,從此高枕無憂,相反,筋疲力竭的大麻哈魚還要面對在此等候著的準備大快朵頤的獵食者。
種種苛刻的因素,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高到不可思議的淘汰率:99.6%,1000條大麻哈魚裡面只能活下來4條。
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感慨大自然的殘酷,只是,這又何嘗不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呢?洄遊的路途艱苦至斯,這就要求著大麻哈魚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克服這一切,高淘汰率就意味著存活下來的是精英中的精英,而將這樣優秀的基因傳遞下去,種群的整體水平便會逐代提高,它們才會擁有更強硬的底氣去與自然博弈。
在到達產卵地後,雄魚便會遊向雌魚,互相摩擦,一旦有第三者介入,雄魚便會驅逐,而後它們會在窩內產卵,並使卵受精,雌魚還會用尾鰭反覆拍打沙礫,藏好受精卵。
大麻哈魚是「終生一胎」的魚,即一輩子只有一個產卵期,而它的親戚虹鱒和大西洋鮭,則是一生多胎,即一生可多次產卵,相應地,大馬哈魚產下的卵會比一般的淡水魚大很多。
循著本能回到出生地的大麻哈魚,完成了交配任務後,就會死去。
翌年春天,下一代孵化。相對於浩浩蕩蕩的父輩來說,它們的體型更小,更容易隱藏,搭著河流這「順風車」一路向下,一路順遂。而路上的主要營養來源,便是父輩的屍體。父輩的大麻哈魚,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換來了能供後代安全舒適地成長的環境。這是基因使然,是進化路上的必然,是一筆跟自然的公平交易,人類的浪漫思維卻對這種行為有一個新的理解:偉大。
包括大麻哈魚在內的鮭魚都對自然生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生活在海洋中的二~五年裡,它們的身體會積累大量的氮,而洄遊過程中,它們會被各種捕食者捕食掉。拿熊來說,它會把魚帶到距離河邊200米左右的地方享用這肥美的食物,但同時它也不是什麼光碟主義者,它喜歡吃最好的部位——腦和腹部,之後扔掉,再回到溪邊抓另一條魚。一季之中,熊能在森林內撒布數百條鮭魚屍體。除此之外,它的糞便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氮的擴散,而鳥類則會傳播得更遠。萊莫什發現溪水及河流邊的植物富含氮,並證明了樹木每年年輪裡氮的含量與當年鮭魚洄遊的規模具有相關性。
在《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中有這樣一個很妙的比喻:沿著溪畔和河谷,鮭魚形成了一條給森林運送氮的大動脈。
這可真是貼切極了!
在過去,大麻哈魚秋季洄遊的場面相當震撼,江河擁堵,肉食者紛至沓來,火熱場面一時風頭無兩。而現在,人類的活動卻給它們的生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過度捕撈,還有不合理的水壩建設以及棲息地的破壞。因為它們洄遊的路線是固定的,一旦這中間出現了水壩或類似的攔阻,它們將無法回到出生地,自然也就無法繁育下一代了。
我國很早就開始了大麻哈魚的保護和恢復工作。1987年在中國東寧縣境內綏芬河流域,全國第一個大麻哈魚魚苗放流站建立,這個放流站也是中國唯一一個未間斷放流魚苗的放流站;2007年12月12日,大麻哈魚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2015年,永續自然保護基金會和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教育學會聯合發起了「讓中國大麻哈魚回家」公益項目,希望能通過多方的努力使中國大麻哈魚種群得到保護和恢復。
掌握好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才能使社會與經濟發展得更好呀。
參考資料:
《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加】鈴木大衛 【加】韋恩·格雷迪
《海洋世界》第11期 李欣 《一條大馬哈魚的自述》
百度百科-大馬哈魚
《即使在日本,你吃的三文魚壽司也可能是虹鱒》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紀錄片《人與自然》-大馬哈魚的洄遊
圖源:必應圖片、wiki、百度百科
文案:梁柳紅
編輯:梁柳紅
指導老師:初慶柱
出品方: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中國海洋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