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麻哈魚】終其一生只為延續香火

2021-01-18 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

    大麻哈魚(Oncorhynchus.spp)也稱太平洋鮭,屬鮭科魚類,是一個擁有二十多個種類的大家族,常見種類主要有紅大麻哈魚(O. nerka)、大麻哈魚(O. keta)、銀大麻哈魚(O. kisutch)、馬蘇大麻哈魚(O. masou)、大鱗大馬哈魚(O. tshawytscha)、細鱗大麻哈魚(O. gorbuscha)虹鱒(O. mykiss)等。廣泛分布於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而在我國境內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和綏芬河流域,品種主要有普通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駝背(細鱗)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gorbuscha)和馬蘇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masou)三個種類。值得一提的是,虹鱒對於我國來說,雖然養殖量很大,但卻是典型的外來物種。

    大麻哈魚的屬名為Oncorhynchus ,是由希臘文 onkos(鉤)和 rynchos(鼻)組成的,主要指這類魚成魚的上下顎在性成熟時會彎曲變形,形似鳥喙。它們在從海水洄遊至淡水的過程中會有一個吻部和背部的形態變化,而且雌魚和雄魚也會有較大的差異。不過也並不是所有Oncorhynchus屬的魚類成熟時都有鉤吻。

雌雄大麻哈魚(O. keta)回到淡水中時身體形狀的變化

   大麻哈魚的大部分種類都是著名的溯河產卵洄遊魚類,在海水中長大,長大後溯河洄遊到淡水河流中進行繁殖後代。而這個過程可謂是困難重重,九死一生。

    拿黑龍江流域的大麻哈魚(O.keta)來說,它們洄遊距離達到3000千米,還在海水裡的時候,面對的是虎鯨、海豹等獵手,到了淡水流域,熊、狼等肉食動物同樣不會放過它們。

    即便撇開這些捕食者的幹擾,要想克服路上的瀑布和激流到達產卵地,也絕非易事。

    更不可思議的是,自根據本能找到回到自己出生地的河口,進入淡水開始,大麻哈魚便不再進食,此後的路途中能量只有輸出,沒有輸入。

    即便是到達了產卵地,也並非是永絕後患,從此高枕無憂,相反,筋疲力竭的大麻哈魚還要面對在此等候著的準備大快朵頤的獵食者。

    種種苛刻的因素,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高到不可思議的淘汰率:99.6%,1000條大麻哈魚裡面只能活下來4條。


      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感慨大自然的殘酷,只是,這又何嘗不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呢?洄遊的路途艱苦至斯,這就要求著大麻哈魚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去克服這一切,高淘汰率就意味著存活下來的是精英中的精英,而將這樣優秀的基因傳遞下去,種群的整體水平便會逐代提高,它們才會擁有更強硬的底氣去與自然博弈。

    在到達產卵地後,雄魚便會遊向雌魚,互相摩擦,一旦有第三者介入,雄魚便會驅逐,而後它們會在窩內產卵,並使卵受精,雌魚還會用尾鰭反覆拍打沙礫,藏好受精卵。

    大麻哈魚是「終生一胎」的魚,即一輩子只有一個產卵期,而它的親戚虹鱒和大西洋鮭,則是一生多胎,即一生可多次產卵,相應地,大馬哈魚產下的卵會比一般的淡水魚大很多。

    循著本能回到出生地的大麻哈魚,完成了交配任務後,就會死去。

    翌年春天,下一代孵化。相對於浩浩蕩蕩的父輩來說,它們的體型更小,更容易隱藏,搭著河流這「順風車」一路向下,一路順遂。而路上的主要營養來源,便是父輩的屍體。父輩的大麻哈魚,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換來了能供後代安全舒適地成長的環境。這是基因使然,是進化路上的必然,是一筆跟自然的公平交易,人類的浪漫思維卻對這種行為有一個新的理解:偉大。

    包括大麻哈魚在內的鮭魚都對自然生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生活在海洋中的二~五年裡,它們的身體會積累大量的氮,而洄遊過程中,它們會被各種捕食者捕食掉。拿熊來說,它會把魚帶到距離河邊200米左右的地方享用這肥美的食物,但同時它也不是什麼光碟主義者,它喜歡吃最好的部位——腦和腹部,之後扔掉,再回到溪邊抓另一條魚。一季之中,熊能在森林內撒布數百條鮭魚屍體。除此之外,它的糞便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氮的擴散,而鳥類則會傳播得更遠。萊莫什發現溪水及河流邊的植物富含氮,並證明了樹木每年年輪裡氮的含量與當年鮭魚洄遊的規模具有相關性。

    在《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中有這樣一個很妙的比喻:沿著溪畔和河谷,鮭魚形成了一條給森林運送氮的大動脈。

      這可真是貼切極了!

     在過去,大麻哈魚秋季洄遊的場面相當震撼,江河擁堵,肉食者紛至沓來,火熱場面一時風頭無兩。而現在,人類的活動卻給它們的生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過度捕撈,還有不合理的水壩建設以及棲息地的破壞。因為它們洄遊的路線是固定的,一旦這中間出現了水壩或類似的攔阻,它們將無法回到出生地,自然也就無法繁育下一代了。

    我國很早就開始了大麻哈魚的保護和恢復工作。1987年在中國東寧縣境內綏芬河流域,全國第一個大麻哈魚魚苗放流站建立,這個放流站也是中國唯一一個未間斷放流魚苗的放流站;2007年12月12日,大麻哈魚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2015年,永續自然保護基金會和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教育學會聯合發起了「讓中國大麻哈魚回家」公益項目,希望能通過多方的努力使中國大麻哈魚種群得到保護和恢復。

 掌握好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才能使社會與經濟發展得更好呀。


參考資料:

《一棵花旗松的生命之旅》【加】鈴木大衛 【加】韋恩·格雷迪

《海洋世界》第11期 李欣 《一條大馬哈魚的自述》

百度百科-大馬哈魚

《即使在日本,你吃的三文魚壽司也可能是虹鱒》開水族館的生物男

紀錄片《人與自然》-大馬哈魚的洄遊


圖源:必應圖片、wiki、百度百科

文案:梁柳紅

編輯:梁柳紅

指導老師:初慶柱

出品方: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中國海洋學會

相關焦點

  • 微動物大麻哈魚悲壯的一生
    小朋友們,父母對我們的愛是偉大的。你們知道嗎?在動物世界中,有一種魚類,它們為了生育後代要經歷千辛萬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種魚就是大麻哈魚。今天,就讓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大麻哈魚悲壯的一生吧! 大麻哈魚屬鮭科魚類,又叫鮭魚,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產卵洄遊魚類。它們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卻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長大。 大麻哈魚的大半生是在海洋裡生活的。
  • 神秘的大麻哈魚
    秘密一  大麻哈魚在海洋裡生長4年左右之後,會不顧路途遙遠,千裡甚至萬裡迢迢準確洄遊到它誕生的淡水江河中產卵。由於大麻哈魚數目之眾,並且它們的這一旅行是單程的(一般產卵後都死 在江河中),所以洄遊會把他們在海洋中吸收的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帶回到內陸,養活了內陸許多的生物,比如北美灰熊就是一種十分依賴大麻哈魚的動物,北美的大麻哈魚洄遊區域內就有200多類物種把大麻哈魚當做賴以生存的食物,這一區域的森林裡 80%的氮是由大麻哈魚從海洋帶進來的。所以,大洄遊實現了大自然內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
  • 做好這些,輕鬆養殖大麻哈魚
    大家好,小編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大麻哈魚的養殖經驗,希望大家可以喜歡。1、親魚的捕撈日本嚴禁在江河捕捉大麻哈魚、只有孵化場除外。位於江河上遊的天然產卵場處聚有大量大麻哈魚,是誘捕親魚亦即成熟的大麻哈魚的理想場所。
  • 鮭魚、鱒魚、三文魚和大麻哈魚之間是什麼關係?
    三文魚,是英文salmon的音譯,主要指鮭屬和大麻哈魚屬的種類,有時也翻譯成鮭。大麻哈魚為大麻哈魚屬的魚類,通常指普通的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大麻哈魚性兇猛,以小型魚類為食。成魚生殖期會成群結隊由海中洄遊進入淡水中產卵,在此期間很少攝食。在我國黑龍江、烏蘇里江等,都發現有此魚洄遊生殖。幼魚自孵出以後,在淡水中過冬,到次年春季漲水時,再順流而下進入海洋中生活。分布在我國東北的還有馬蘇大麻哈魚(O. masou)和駝背大麻哈魚(O. gorbuscha),北美還有粉紅大麻哈魚、銀大麻哈魚、紅大麻哈魚、大鱗大麻哈魚等。
  • 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加劇了大麻哈魚海蝨傳染病問題
    據外媒報導,大麻哈魚供應商因海蝨及其流行之廣等原因而遭到了沉重打擊
  • 大麻哈魚南移海水養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與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開發的大麻哈魚海水養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實驗表明大麻哈魚的海水階段人工養殖方式已經實現,這為下一步進行規模化養殖、探討最終實現養成技術、建立我國太平洋鮭魚生態增養殖自主研發產業體系構架奠定了基礎。 大麻哈魚(又名「秋鮭」)是我國珍稀名貴魚類,是黑龍江特產魚類之一。黑龍江所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獲得大麻哈魚人工繁殖成功,並在90年代以綏芬河人工增殖放流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 琿春市人民檢察院召開大麻哈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公益監督...
    6月11日上午,琿春市人民檢察院召開大麻哈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公益監督聽證會。今年4月初,琿春市檢察院公益訴訟部門通過某視頻網站發現,一男子在密江河大麻哈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河道內採用電捕手段非法捕魚,並將捕魚及烹飪視頻上傳視頻平臺。
  • 生命的絕唱--大麻哈魚洄遊產卵之謎
    在祖國東極撫遠(即黑龍江撫遠段與烏蘇里江撫遠段)孕育了這樣一群魚類,他們從江裡出生,海裡生長,回到出生地江裡死亡,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個謎一樣的故事…它就是大麻哈魚由於大麻哈魚數目之眾,並且它們的這一旅行是單程的(一般產卵後都死在江河中),所以洄遊會把他們在海洋中吸收的大量的物質和能量帶回到內陸,養活了內陸許多的生物,比如北美灰熊就是一種十分依賴大馬哈魚的動物,北美的大馬哈魚洄遊區域內就有200多類物種把大馬哈魚當做賴以生存的食物,這一區域的森林裡80%的氮是由大馬哈魚從海洋帶進來的。所以,大洄遊實現了大自然內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
  • 反正都不是大麻哈魚,三文魚有什麼資格瞧不起淡水虹鱒
    成癮的魚,會主動去找鴉片。而淡水養殖的虹鱒絕對不會毒品成癮的!!!我們只放蝦青素讓魚肉變紅,你吃了才能紅紅火火,你感受到我們的體貼沒有?!我只能認為這幫賣淡水虹鱒的想錢想瘋了,看著生魚片賣那麼貴,自己只能賣凍魚,心裡不平衡了。龍羊峽的淡水虹鱒本身營養價值就很高,刺少,味道鮮美,做熟了吃非常棒,對於當地經濟發展,扶貧都有很大幫助。而且國人吃熟食的比好那一口刺身的多了去了。好好的一個高原養殖業非要去冒充個三文魚的名湊這個生吃的熱鬧。一些奇奇怪怪的心思的媒體,張口就給質疑的人扣上不愛國的帽子,其心可誅!
  • .| 雲南出新規:向伴侶隱瞞愛滋病將被追究刑事責任;凍紅大麻哈魚...
    每經編輯:杜宇1丨內蒙古滿洲裡兩個街道由疫情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據滿洲裡日報消息,滿洲裡市興華街道和南區街道連續14天無新發病例,12月13日8時起,將滿洲裡市興華街道和南區街道由新冠肺炎疫情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滿洲裡市其他區域風險等級不變。
  • 賈平凹:日子不等於孩子,夫婦盲目追求延續香火,實際毫無意義
    著名作家賈平凹曾經就後代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世上多少夫婦為續香火大費周折,然而夫婦盲目追求延續香火,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 延續香火是一種家族的傳承,家族的意義太重大,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為什麼要冒如此大的風險?
  • 虹鱒:為蔣介石引入,可紅燒煎蒸炸,味道鮮美,卻是病毒的攜帶者
    說起虹鱒魚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它的「堂兄弟"大麻哈魚,你一定有所耳聞。虹鱒是隸屬於鮭科鮭亞科的魚類。鮭亞科是一個以盛產世界冷水性重要經濟魚類而著稱的類群,包括大麻哈魚、鮭魚、紅點鮭等,其中大麻哈魚最出名。
  • 成活率最低的魚?一生都在「翻車」的翻車魚,連其死法都被人調侃
    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一種叫做翻車魚的怪魚,它絕對是海洋中一種另類的存在,也擁有非常多的稱號。翻車魚的一生似乎都在「翻車」,成年雌性翻車魚可以一次產下3億枚受精卵,但是最終可以長大成年的翻車魚確實寥寥無幾,據統計,3億枚卵最終能長到成魚的不及二百萬分之一。
  • 二哈和他的白貓師尊:若師尊死於師昧之前,墨燃晚寧終成孽緣?
    #大家都知道在《二哈和他的白貓師尊》一文裡,第一世的墨燃因師昧的死對師尊恨之入骨。開始了他三十餘年罪無可恕的一生。那麼,如果師尊死於師昧之前,墨燃和晚寧又會如何?1、八苦長恨花將無法控制墨燃。八苦長恨花自從種進墨燃的體內就開始不斷的吞噬墨燃心中的美好,讓他逐漸泯滅善意,恨意滋生,並對施術者產生真情。
  • 買大麻也能用幣? 帶你領略神秘的大麻幣!
    與我們想像不同的是,今年的4月20日對於所有大麻幣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天。4月20日比特幣(BTC)升值7%,加密貨幣整體上漲約13%,而之前提到的三種大麻幣平均降幅接近10%。之後4月21日,這三種幣繼續走低,POT下降4%,CANN下降2%,泰合幣下降8%。
  • 受傷「尖嘴怪鳥」已獲救治 系「三有」保護動物大麻鳽
    中國江蘇網2月21日訊 2月20日,鹽城動物園負責人李錫友表示,近日一隻因傷落難於鹽都區龍岡鎮境內的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大麻鳽(jiān),經好心人及時救治後,目前轉危為安。他們會等這隻大鳥完全恢復後,擇機將其放歸大自然。   所謂「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 五部男主病嬌黑化類型的小甜文:終其一生,只甘願做你一人的囚徒
    男主病嬌黑化,女主溫柔乖巧,他所愛所寵只她一人。五部男主病嬌黑化類型的小甜文,各位小可愛們快點抱走吧!NO1:《死也不會放過你》短評:偏執少年VS軟萌少女,整體看下來非常暢快的女主重生向小甜文。這部文的女主是當之無愧的又軟又萌還乖,男主也真的是既病嬌又偏執,只愛女主一人,愛到隔離女主身邊的所有人,只讓女主依靠他(這個設定真的是百看不厭,捂臉)。但就是因為男主太偏執了,所以兩人上輩子並不幸福,女主重生後不想重複上輩子的悲劇,所以處處躲避男主,不過嘛,緣分在那,作者親媽也在那,男主最後還是牢牢地抓住了我們的女主啦。巨甜的一部小甜文,好看!
  • 這種魚出生在江裡,生長在海裡,一生交配之後就會死亡
    卻有這麼一種魚,小的時候出生在江河當中,它卻要遊到海洋當中長大,到了交配期時它又會回到江河當中進行產卵然後結束它的一生三文魚大馬哈魚在國內的學名叫做大麻哈魚隨著時代的發展,大西洋鮭的養殖業也漸漸日益升起,於是大西洋鮭就被銷售到世界的大江南北,當這種大西洋鮭被引進到香港時「salmon」就被翻譯為三文魚,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因為大西洋鮭的魚肉脂肪形成的條紋,於是被稱作為「三文(紋)魚」。
  • 青海省首次發現鳥類大麻鳽
    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了解到,近日,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發現一隻大麻鳽(讀jiān),經專家證實該物種在我省首次發現。 這隻大麻鳽由生態管護員白瑪久美在當地一戶牧民家的倉庫裡發現。「以前放牧沒見過這種體型大的鳥,覺得很好奇,用手機拍照發到朋友圈裡,但誰也沒叫出名。」
  • 特產譜之江中豪貴:兇殘食肉魚,一生只繁殖一次,產卵後悲壯死去
    第二,他一生只繁殖一次,為了繁殖,要付出生命。第三,它生性兇猛,是肉食性魚類,江河中的霸主。第四,它肉質鮮美,魚籽碩大,營養豐富。而帶去的魚就是鮭魚,成了唐軍的食物,讓唐軍飽餐戰飯,得勝而歸。甚至連唐軍的馬。也吃到了魚,所以被稱為大馬魚。後來,一個部落走到這一代,遭到圍攻,就效仿唐王向龍王求助。於是,他們也吃到了這種魚。打敗敵人後,就在黑龍江、烏蘇里江一帶長久生存下來。這些人,就是後來的赫哲族人。他們把這種大馬魚用赫哲語稱為達烏依瑪哈,逐漸演變成了「大馬哈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