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烏賊將重返青島市民餐桌 人工培育取得技術突破

2020-11-26 中國水產養殖網

工作人員正在給人工培育的金烏賊餵食。 潘旭業 攝



  記者 潘旭業

  7日,記者從青島開發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獲悉,經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6年的攻堅,金烏賊苗種人工規模繁育,工廠化養殖通過相關委員會的驗收。據悉,因大量捕撈,目前野生金烏賊幾近枯竭,通過人工培育以及規模化養殖,金烏賊將重現市民餐桌。&nbsp

  7日下午,記者來到青島金沙灘水產開發有限公司,這裡就是黃海水產研究所金烏賊的研究基地。記者看到,公司廠房內有很多橢圓形的大水泥池子,池子上方懸掛著很多細長的用於電解氧氣的塑料管,池子內養著很多金烏賊。金烏賊的外殼透著漂亮的金黃色,隨著光線的變化,金烏賊的外殼也由淺變深、由金黃色變為褐紫色。「這是金烏賊適應環境脫離危險的一種表現。」青島金沙灘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經理薛祝家告訴記者,金烏賊生長速度極快,生活環境可塑性強。&nbsp


  「金烏賊就是平時老百姓所叫的墨魚、烏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金烏賊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以黃渤海產量較多,當時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都能吃到金烏賊。」青島開發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由於大量的捕撈和近海海洋環境的惡劣,現在青島的市場上已幾乎看不見金烏賊的蹤影,偶爾有漁民捕撈上極少的數量,活體都能賣到每公斤160元的高價。據悉,為避免金烏賊絕種,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位於黃島的金沙灘水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了金烏賊研究基地,實驗人工規模培育。&nbsp

  7日,金烏賊研究項目負責人黃海水產研究所的陳四清教授告訴記者:「我們進行了4年的研究,2010年終於攻克了金烏賊人工規模養殖這一瓶頸,為接下來的金烏賊人工繁殖、選育、播種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從那時開始,我們接著嘗試進行工廠化養殖。經過兩年的實驗,金烏賊工廠化養殖終於取得了成功,個頭都比較大。而且餵養的都是活著的小魚、小蝦,絕對無汙染,現在已經非常少見的金烏賊將重返市民的餐桌。」

相關焦點

  • 山東青島連續五年放流金烏賊 回捕高達21.87%
    記者&nbsp王偉  調查青島近海四次回捕  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省資管中心組織了分子標記放流實驗,到目前為止已在青島近海進行了4次回捕調查,從捕獲的1265隻金烏賊中,隨機抽測384隻回捕個體,經分子鑑別,初步結果表明,有84隻與親體的等位基因一致,且能找到親本,可確認金烏賊放流資源貢獻率為21.87%,金烏賊增殖放流效果較為顯著
  • 青島連續五年放流金烏賊 回捕高達21.87%(圖)
    記者 王偉  調查青島近海四次回捕  記者從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省資管中心組織了分子標記放流實驗,到目前為止已在青島近海進行了4次回捕調查,從捕獲的1265隻金烏賊中,隨機抽測384隻回捕個體,經分子鑑別,初步結果表明,有84隻與親體的等位基因一致,且能找到親本,可確認金烏賊放流資源貢獻率為21.87%,金烏賊增殖放流效果較為顯著。
  • 金烏賊工廠化養殖試驗成功
    □記 者 張忠德   通訊員 臧富貴 楊同玉 報導  本報訊 2月20日,經專家現場驗收,開發區金烏賊工廠化養殖突破技術難關,解決了金烏賊全人工養殖過程中人工育苗的親本問題和苗種培育時間控制問題,使金烏賊養殖產業化成為可能。
  • 雄金烏賊打架爭"媳婦" 整個場面hold不住(圖)
    10月13日,記者赴開發區金烏賊研究基地給「金烏賊媽媽」當了半天保姆,揭密這一生物的神奇一生。據了解,去年初黃海水產研究所通過了金烏賊「人工越冬繁殖技術」,此舉標誌著其真正實現了人工養殖 。今年 7月份增殖放流,首次投放了20萬尾金烏賊苗。
  • 已在青島實現規模化養殖
    近年來,金烏賊、圓斑星鰈等瀕臨絕跡的海鮮老品種,也重新回歸市民的餐桌。這幾種水產品都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珍稀海洋生物繁殖與保護團隊負責人、科學家陳四清,帶領科研人員攻關的成果。從「貴族」變成平民,從瀕危到規模化養殖,科學家們改變了水產品的命運,也豐富了市民的餐桌。白海參又名白玉參,是刺參的一種純色品系。
  • 湖北省將大力發展人工水產養殖保障市民「菜籃子」
    摘要:湖北省農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除長江刀鱭外其他5個品種的長江名優魚類繁育馴養工作已取得突破,野生江魚的馴化飼養需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也將促進漁民和養殖戶的產業轉型,滿足市民品嘗江鮮需求。
  • 澳在人工腎臟培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原標題:澳在人工腎臟培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新華網墨爾本10月8日電(記者宋聃 徐儼儼)澳大利亞科學家8日宣布,他們成功地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培育出全球目前「最接近實物的」人工腎臟。這一突破有望為腎衰竭患者們帶來希望。
  • 青島梭子蟹大豐收一網撈千斤 捕蝦漁民改捕蟹
    金烏賊重回百姓餐桌    在黃島積米崖漁港碼頭,「魯膠漁60085」鐵殼漁船滿載而歸,在近百箱的鮁魚中,還有以往比較少見的金烏賊。「金烏賊就是平時老百姓所叫的墨魚、烏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金烏賊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以黃、渤海產量較多。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
  • 4萬尾小海馬人工繁育成功 安家鰲山灣(圖)
    記者昨天了解到,5月份,首批4萬尾海馬將投放鰲山灣養殖池進行試驗,這也是青島首次大規模在養殖池內培育大海馬,標誌著青島海馬養殖產業正式啟動。目前,科研人員還將進行美國線紋海馬與中國海馬雜交品種實驗,將繁育出抗病和繁殖能力更強的「混血」海馬。
  • 魷魚章魚墨魚3類海鮮外形類似 少有市民能分清
    」老家河北的周先生告訴記者,雖然已在青島生活了五年多,還是分不清這幾類類似的海鮮。記者隨機採訪了解到,除了一些老青島,很少有市民能準確分清這幾類海鮮,這些頭足類海鮮在銷售時的名稱也不統一,更讓一些市民摸不著頭腦。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專家告訴記者,魷魚為管魷目槍烏賊科動物,而烏賊則為烏賊目烏賊科動物,「雖然都有烏賊兩個字,但兩者不在一目,生物學意義上差別很大。章魚是八腕目鞘科動物,也是截然不同。
  • 青島三種多爪魚盤點 章魚墨魚傻傻分不清(圖)
    」老家河北的周先生告訴記者,雖然已在青島生活了五年多,還是分不清這幾類類似的海鮮。記者隨機採訪了解到,除了一些老青島,很少有市民能準確分清這幾類海鮮,這些頭足類海鮮在銷售時的名稱也不統一,更讓一些市民摸不著頭腦。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專家告訴記者,魷魚為管魷目槍烏賊科動物,而烏賊則為烏賊目烏賊科動物,「雖然都有烏賊兩個字,但兩者不在一目,生物學意義上差別很大。章魚是八腕目鞘科動物,也是截然不同。
  • 狼鰻人工繁育首獲成功,有望兩年後上...
    丨開欄語丨作為沿海城市的青島,海鮮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近些年我國海洋漁業資源日漸減少,海水養殖和海產品進口成了豐富市民菜籃子的有效手段。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們,便為市民餐桌奉上了很多新鮮的美味。同時,海貨市場也增加了一些難得一見的海產品。
  • 虎斑烏賊實現全人工培育 寧波養殖烏賊有望7月批量銷售
    寧波市培育的大批虎斑烏賊魚苗。記者 王元卓 攝  目前正處于禁漁期,照理寧波人是很難吃到透骨新鮮的活海鮮的,但是記者從市科技局獲知,寧波大學的虎斑烏賊產業化養殖項目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現已培育出大量小烏賊,有望7月向市民供應大批鮮活的虎斑烏賊。
  • 十一黃金周 金烏賊金秋"出沒"青島海底世界
    金烏賊金秋"出沒"青島海底世界    大眾網青島9月29日訊  為迎接十一黃金周,青島海底世界在「膠州灣海洋生物主題展區」擺出展缸,為自己人工繁殖的小金烏賊安家。據悉,青島海底世界自己繁殖了幾百隻小金烏賊,十一黃金周前將展出30隻。   圖文參考資料:   金烏賊(Sepia esculenta Hoyle)屬軟體動物門(Mollusca),頭足綱(Cephalopoda),鞘亞綱(Coleoidea),烏賊目(Sepioidea),烏賊科(Sepiidae),烏賊屬(Sepia)。
  • 青島本地海鮮將越來越少 青企遠赴南美撈魷魚
    市海洋與漁業局的工作人員也坦言,目前青島市場上的本地海鮮,如果不區分種類,單從總量上來,外地海鮮有著超過七成的市場佔有率。但隨著近海的一些養殖池正在逐漸退出,本地海鮮的總量勢必會有所減少,這種情況是否會造成海鮮缺口?市民餐桌上的本地海鮮是否會更少?
  • 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 廈門文昌魚數量增長
    ­  近年,前埔—黃厝海域文昌魚棲息密度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文昌魚數量出現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文昌魚人工繁育技術實現突破並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以及主管部門強有力的保護區管理。­  文昌魚人工繁育曾被業內人士公認為高技術難度之事。檢索文獻報導可知,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到本世紀初,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探索該技術。
  • 我國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
    我國利用幹細胞技術研製人工血液取得突破 2016-07-26 09:11:05 來源: 同花順財經 作者:幹細胞
  • 美豔珊瑚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
    王祝華「珊瑚有性繁殖的技術難點主要在獲取健康受精卵這一環節,這對精子、卵子的質量,水質、水溫、水流都有很高的要求。經過培育,基地已經有大量珊瑚排卵,共獲取健康浮浪幼蟲40萬個左右。據介紹,這是國內首次完成A屬(Acropora)造礁珊瑚在與外界隔離的人工循環水環境下,經過2年多的無性繁殖,從珊瑚小斷枝上,培育成長為直徑20CM的母體,再到人工可控環境下排精排卵,進行有性繁殖的全過程。有性繁殖還可以通過雜交,定向選育出耐高溫、抗逆性強、抵抗寄生蟲、生長迅速、顏色豔麗的新品種,是非常有前景的產學研方向。
  • 重大突破!澳洲成功人工培育出首例新冠病毒!
    澳大利亞墨爾本一家生物醫療實驗室在今天上午成功人工培育出新冠病毒澳大利亞是除中國外,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成功人工培育出該致命病毒的國家。這意味著,澳洲科學家團隊可以在短期內研製出針對該病毒的測試套件,可以在患者尚未出現症狀前就確診,避免了潛伏期傳染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