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百度地圖慧眼發布《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報告選取36個中國主要城市,藉助百度地圖位置服務和移動通訊運營商數據,從通勤範圍、空間匹配、通勤距離、幸福通勤、公交服務、軌道覆蓋6個方面,描繪出城市通勤畫像。
根據「幸福通勤」的定義,距離小於5公裡的通勤人口比重可以作為衡量城市職住平衡和通勤幸福的指標,因為這個距離意味著居民能夠具有合理可控的通勤時間和多樣的交通方式選擇。本次,被列入報告的山東兩座主要城市濟南和青島,「5公裡通勤比重」分別達到55%和51%,在沿海省市當中,屬於正常範圍。
分析「幸福通勤」的報告數據,可以發現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一線城市,除深圳外,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幸福通勤」數據較低。
超大城市中深圳具有最高的幸福通勤比重57%,上海是48%,最低的北京只有38%,廣州是51%。深圳在一線城市中具有最高的幸福通勤比重,記者觀察主要是因為深圳是改革開放後發展起來的新城市,街道寬度和路網規劃比較科學,能夠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
二,西部偏遠省會和東部海島型城市「幸福通勤」數據較高。
數據顯示,拉薩、福州、蘭州、海口、廈門這幾個城市的幸福通勤比重超過60%。在這個幾個城市裡邊,拉薩和蘭州屬於西部省會,海口、廈門屬於海島型城市,他們都具有城區發育相對集中的特點。
三,山東兩座主要城市濟南和青島,通勤幸福值之屬於正常範圍,但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列入統計的主要城市,大部分「5公裡通勤比重」在50%-60%之間,濟南和青島「5公裡通勤比重」分別達到55%和51%,屬於正常範圍,當然,55%和51%屬於「正常範圍的中低值」。
記者觀察認為,55%和51%屬於「正常範圍的中低值」,與濟南和青島近些年城區大幅度拓展有相當關係。上世紀90年代以來,濟南和青島城市空間都進行了大幅度拓展,濟南夾在泰山餘脈和黃河之間,不得已東西狹長發展,這幾年又北跨黃河,這使有些人的單位和住宅距離越來越長;青島也是如此,離開了膠州灣東部傳統區域,城區大幅度向膠州灣北部和西部黃島發展,單位和住宅間隔拉長。
「通勤半徑」對城市和人的影響和意義是不一樣的。對城市來說,通勤半徑指標值越高,說明城市規模越大,城市交通發達,通勤緊密聯繫的空間範圍越大;對個人來說,通勤半徑越大,則可能意味著上班距離越遠,工作和生活可能越來越不方便。
「上班近是一大寶」,但「幸福通勤」單純以「距離小於5公裡」來界定,也有不盡科學之處。比如說,一個人上班只有5公裡,騎著自行車20多分鐘能夠到達;另一個人上班是10公裡,但不緊不慢開車10多分鐘也能到達,就不能說前者的「幸福通勤」指數更高。因此,交通工具等因素,也是決定「幸福通勤」的重要方面。
本次報告,列入了「1公裡軌道通勤覆蓋通勤比重」,這個數據需要重視。青島和濟南「1公裡軌道通勤覆蓋通勤比重」數據分別是19%和1%,這兩個數據在主要城市裡邊偏低,說明山東城市軌道交通起步較晚。現在,北京和上海城市交通主要靠地鐵軌道,像北京市地鐵客運量一年達到近40億人次,某種意義上,軌道交通已經成為影響城市「幸福通勤」的重要因素,在這方面,山東尚需加快發展步伐。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