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07:28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陳佳瑩 唐駿垚
未來科技城 未來科技城管委會供圖
白天向左,夜晚向右,每日往來於單位與住所,穿行在相距甚遠的兩個城市區塊之間,你或許就是這樣的「鐘擺人」。
「長途奔襲」的背後,與大城市「職住分離」的布局密切相關。大批人才在城市CBD區域和產業集聚區工作,然而高房價、高房租很難讓他們實現在這一區域居住的願望——這是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日復一日的「擺動」考驗著人們的經濟成本、健康狀況和生活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中指出「要建設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推動多中心、郊區化發展,有序推動數字城市建設,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決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過密問題」。前不久,杭州正式對外發布杭州雲城概念規劃,要在高端人才集聚的城西科創大走廊,率先開展「產城融合、功能複合、職住一體、標杆示範」的實踐。
如何平衡「職」與「住」的空間距離,已是城市必答的一道新考題。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一廊四城」示意圖 杭州雲城建設管理指揮部供圖
引才高地的「痛點」
30萬「鐘擺族」
將精力消耗在長途奔襲上
一大早,從位於下沙的家中出發,開始了前往餘杭夢想小鎮、全程40多公裡的長途跋涉;好不容易有一天晚上不用加班,卻在晚高峰中堵了兩個多小時才到家……回想起今年初這段「鐘擺族」的日子,良倉加速器人力資源總監張皓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的疲勞感。
「後來未來科技城管委會給了我們孵化器一個人才公寓的名額,前段時間開始,工作日我就住在了城西。」如今,張皓過上了另一種「鐘擺式」的生活,工作日獨自住在城西,周末「擺」到下沙。
張皓的生活狀態並非個例。同樣是在良倉加速器,副總裁王峰家住臨安城區,每天開車一個小時到公司。儘管不久前地鐵16號線已開通,但算上步行至地鐵站的時間,通勤時間仍然需要一個小時。
「目前這裡的教育資源不足,即便我們已經在附近買了房,也還在猶豫交付後是否入住。」考慮到孩子的就學問題,王峰一家正在西湖區尋找合適的房源。可以想見,未來的王峰依然會是「鐘擺」一族。
當前,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已經成為引才高地,集聚各類人才超50萬名,2019年人才淨流入率達24.56%,遠高於杭州市人才淨流入率。然而杭州早年的發展規劃是「東動西靜」,杭州城西的崛起,最初更多是靠市場力量的推動,產業和人才的快速導入,已遠超當初規劃預期。由於城市功能建設相對滯後,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無法滿足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只得向區域外「遷徙」。
不久前,在一次關於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的座談會上,一位知名科創企業負責人在發言中提到,當前,在杭州城西有著30萬「鐘擺族」。「儘管沒有精確測算過,但根據我們的摸底了解,30萬這個數字是大致合理的。」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管委會規劃建設局規劃師羅一南說。
一位規劃專家告訴記者,城西的職住分離大致有兩條通道:沿文一西路通道「擺動」的是工作在城西、住在其他城區的群體,是大走廊產業先行、人才集聚這一發展路徑下的產物;而沿天目山路通道「擺動」的,則是住在杭州城西,工作在主城區的群體,這一群體中分為兩類,一類人在杭州中心城區外延的過程中在當時相對偏遠、房價相對偏低的城西購買了改善型住房,一類則購買了剛需住宅。
在城市演進和市場選擇下,人才集聚高地的「痛點」日益凸顯。今年5月,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新一輪規劃編制曾進行過一次線上問卷調查,共收回1016份有效答卷。調查顯示,工作在大走廊的人群中通勤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佔45%,且日常出行所用交通工具以私家車為主,導致了這兩條通道的出行擁堵,人們普遍感到上下班「心累」。如何在改進城市的空間布局中,改善城市的生活質量,成為能持續吸引人才的高地,成為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重點。
杭州雲城概念規劃鳥瞰圖 杭州雲城建設管理指揮部供圖
城市布局的設想
舒展緊湊的多中心結構是最優的選擇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百度慧眼等單位發布的《2020年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四大一線城市中,北京職住分離度最高為6.57km,深圳最低僅為2.51km。在新一線城市中,寧波、大連、廈門等城市職住分離度相對較低,不超過3km;成都、青島等城市相對較高,處於4km-5km的區間,超過了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則處於中遊,為3.2km。
由此看來,職住分離度與城市的發達程度、經濟總量水平並無直接關係。「職住分離度的高低與城市的空間結構有關。」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柯敏,正在參與浙江省大都市區要素聚集演化規律課題,對於都市區多中心結構有著自己的見解。
當前「多中心」空間結構模式已成為大城市發展的一種共同趨勢,城市規劃研究者一般將其分為三種類型。東莞、嘉興等城市是典型的鬆散式多中心結構,即僅有較弱的區域性的中心,不同中心之間的產業聯繫和人流通勤較弱,日常出行主要依靠私家車模式。
「北京、廣州則屬於極不均衡的多中心結構。」柯敏介紹,這種結構的中心城區包含一個高度集中、規模較大的綜合服務中心,外圍分布若干產業中心和居住新城,但外圍片區中心功能較為單一,職住難以平衡,造成四周向中心的大量無效出行,帶來城市擁堵的同時,也增加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而職住分離度最低的深圳則屬於舒展緊湊的多中心結構,這種結構中沒有特別集中和高度綜合的中心,而是存在若干個專業化的、具有不同產業功能導向的服務中心。
「目前,深圳的這種結構是最優的。」在柯敏看來,過去,杭州城西的發展通過產業先行帶動板塊人氣,再導入居住用地回收開發成本,以持續推進後續交通、公共服務建設。這一過程,勢必會導致一段時間內的職住分離現象。而要形成深圳這種結構必須交通規劃先行,依靠軌道交通的供給引導,以及強有力的土地利用控制。
「在國際上,哥本哈根拇指狀規劃也是一種經典的交通規劃先行模式,依託鐵路幹線,通過從哥本哈根市向外放射狀布局的鐵路為軸線,建設完備的城鎮體系,最終形成以鐵路為『手指』,站點或附近城鎮為『珍珠』,老城區為『掌心』的城市布局。」柯敏說。
杭州西動車所施工現場 杭州雲城建設管理指揮部供圖
著眼未來的大棋
交通規劃先行、公共配套升級的新城正在崛起
顯然,杭州清晰地看到了城西發展的短板。以杭州西站為基底的杭州雲城,正是一座以交通規劃先行,以軌道為脈絡舒展布局的新城。
置身於杭州雲城建設管理指揮部辦公室,窗外就是正在施工的高架橋路面,大走廊建設風生水起。
今年10月,杭州雲城概念規劃正式發布,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從紫金港科技城、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一廊三城」加碼為「一廊四城」。「雲城的誕生,正是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探索大城市多中心郊區化發展新路子的重大舉措。」副總指揮胡國偉說。
雲城是一座先有站後建城的新城,這預示著交通路網規劃建設在雲城建設中的重要位置。根據規劃,從杭州西站出發,不僅能沿著高鐵路線「連結」全國,也能通過地鐵路線直達杭州各大板塊。「目前有兩條在建地鐵經過杭州西站,在遠期規劃中會有更多地鐵線路。」胡國偉說,未來這裡將形成通勤15分鐘、30分鐘通達周邊的快捷交通圈。「通過軌道交通供給引導城市的發展,避免了產業先行、交通後補的被動局面。」
在軌道交通之外,雲城還布局了「五橫五縱」主幹路網和細密的支線路網。「有學者曾發現,東京的道路面積只有北京的一半,但長度卻是北京的3.9倍。」在柯敏看來,寬闊道路使得路網稀疏,人與車過度集中於數量有限的大路,雲城若能增加細密路網,觸及更多住宅、商店等城市元素,將會極大提升這裡的適住性。
「整個大走廊20-44歲的人口佔比高達59.92%,為了把這些具備年輕化、高學歷、國際化特徵的人才留在大走廊,我們正在全面升級公共配套,匹配高品質的人居環境。」羅一南正在參與編制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新一輪規劃,新規劃的原則就是「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才「進得來、住得下」,減少無效通行,實現職住平衡。
這其實是著眼城市未來布下的一盤大棋。就在一周前,雲城發布杭騰未來社區方案徵集公告,意味著雲城首個未來社區項目即將啟動建設。「未來,在這條大走廊上將進行全域未來社區建設,特別是供給高質量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前段時間浙大一院總部一期已經開業。」羅一南介紹。
城西的未來社區有什麼不同?在最新的方案裡,除了未來社區的常規場景外,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還新設了5項個性化指標:5分鐘見藍綠(水系和綠地空間),5分鐘進鄰裡客廳,5-10分鐘見託育,5分鐘進創新交往空間,5分鐘見黑科技互動體驗裝置。
「『黑科技』就是一項十分符合大走廊人才氣質的指標。」羅一南介紹,大走廊的未來社區裡會配置智能健身綠道、全息互動系統等設施,創新24小時無人商超、AI早餐智販店等社區業態和生活服務供給;年輕人還能在所在的園區、企業、辦公樓宇裡找到託育點,解決忙碌的年輕家庭託育難這一痛點。
作為補齊大走廊城市功能短板的雲城,正像一把鑰匙一樣,陸續打開摩天大樓、高端綜合體、未來社區、教育醫療資源、山水田園等一扇扇通往高品質生活的大門。
夢想小鎮 未來科技城管委會供圖
【浙江新聞+】
職住分離度
在現有居住和就業空間分布的基礎上,按通勤距離最短原則重新匹配每個居民的職住對應關係,獲得理論最小平均通勤距離。即平均出行多遠距離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其值越小說明城市職住功能的空間配置越均衡。受到房價、就業機會、家庭、教育等各種因素影響,居民往往難以選擇最小通勤的居住和就業,職住分離度是現實中城市職住供給失衡狀況的反映。
(據《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
160634693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