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報記者 李其聰 王飛翔
一線城市人們距離上班地有多遠?他們出行有哪些特點?2月13日,騰訊企鵝智酷聯合騰訊位置服務發布了《城市出行半徑大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份基於百億次定位大數據分析的報告梳理出了一些有趣的出行現象。
車公廟上班族通勤半徑最大
這份《報告》顯示,深圳市平均工作日出行半徑為7.4公裡,換句話說,深圳人離上班地的平均直線距離約等於蓮花山到世界之窗的直線距離。這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中優勢明顯。
數據顯示,北京上班族最辛苦,平均通勤距離9.3公裡,其次是上海8公裡,廣州則以6.5公裡的數據排名第四。
《報告》還顯示,樣本數據中,有5%的北京人往返工作地一次要25公裡以上,相當於從深圳機場到深圳中心書城的直線距離。
從地圖上看,深圳的遠距離通勤人群主要集中在寶安區、龍崗區,還有少量分布在鹽田區,甚至香港。總體來說,深圳的遠距離通勤人群出行相對便捷,但由於區域集中程度高,勢必也會給城市交通造成不少壓力。
在關於深圳的工作日出行半徑分布圖中,車公廟的上班族以通勤半徑8.1公裡的「高分」成功領先南山區科技園、福田中心區、蔡屋圍以及人民南三個地區。其中,47%的車公廟上班族居住在5到10公裡之外的地方,而類似的數據對人民南來說是32%。
近半深圳人上班直線距離小於5公裡
《報告》數據顯示,深圳只有1.8%的人工作日出行半徑大於25公裡,49%的人工作日出行半徑小於5公裡;深圳市居民工作日出行半徑的中位數是6.1公裡,上四分位數為10.9公裡。
工作日出行半徑達到40公裡以上的人主要居住在東莞和香港。各工作區中,工作日通勤半徑小於5公裡的上班族,人民南比例最高;工作日通勤半徑大於15公裡,車公廟、蔡屋圍比例最高,遠郊進城、跨城工作導致了這兩地的長距離通勤。
對話騰訊
出行報告是這樣生產出來的
深圳晚報:此次出行半徑大數據的具體數據來源有哪些?
騰訊:數據來自騰訊位置服務定位大數據。騰訊位置服務定位日均調用量已突破500億次,為行業第一,與微信、手機QQ、京東、滴滴出行、新美大、藝龍和同程等諸多行業領先產品合作。
深圳晚報:這些數據匯總分析大概過程是怎樣的?
騰訊:我們利用近半年的數據,挖掘出人員變動的行為,並將其結合地圖信息,刻畫出宏觀變化。
深圳晚報:關於深圳地區的大數據人群數量?
騰訊:具體不方便透露,但是絕對可以稱之為「大數據」。
深圳晚報:職住數據的含義?
騰訊:職住數據是有關工作地和居住地位置信息的數據。
深圳晚報:是否有按照行業分類的出行數據,比如IT類?
騰訊:可以通過某個行業集中的區域或樓宇中人群來了解不同行業的出行數據。
深圳晚報:深圳樣本中,列舉了車公廟、科技園、蔡屋圍和人民南四個區域作重點分析,選取這四個地方的原因?
騰訊:我們選取每個城市的工作區時有四個標準:
①寫字樓聚集 ②上下班時間有大量的人湧入湧出 ③就業人群以白領階層為主 ④行業以金融和網際網路相關行業為主
之後通過查詢官方資料和當地調研,最終確定了這四個重點分析的工作區。
深圳晚報:這是企鵝智酷第一次發布類似報告嗎?明年是否還會繼續發布?
騰訊:是的,未來騰訊位置服務和企鵝智酷將會持續合作,依託位置服務的海量數據發布季度、年度出行報告。
市民聲音
地鐵發達後,跨區打的少了
大數據的背後,深圳市民的直觀感受又如何?來自河南的李師傅,在深圳開計程車10年了,「自從去年地鐵7、9號線開通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把各區都串了起來。深圳真正變成了個圈,方便太多了。」李師傅介紹,作為上班族的乘客大多在各地城中村上車,通往福田CBD、車公廟、羅湖國貿、南山科技園等商業區和辦公點。
這兩年來,他深深感受到了載客量和通勤半徑的變化。「載客少了,現在一天平均20個左右。以前有很多跨區打的士的上班族,最遠的跑20多公裡。到了上下班高峰期,的士完全不夠用的,現在根本沒有上下班高峰期的感覺了,一般跑的也不超10公裡。」李師傅認為,這和深圳的交通建設息息相關。
但家住龍崗布吉的陳女士卻忍不住抱怨,「上班路夠折騰呀。」陳女士介紹,她在福田市區上班,每天來回花約3個小時在交通上。「去上班坐公交車得要30個站,繞都繞暈了。單程就一個多小時,要是塞車那更折騰了。好在時間緊的時候,可以搭車轉乘地鐵,確保不會因為塞車遲到,但其實還是花了不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