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王喬琪
在城市交通領域,交通調查被視為對城市交通的「體檢」。6月20日上午,鄭州市城鄉規劃局發布《鄭州市第五次城市綜合交通調查》,鄭州最新的「城市交通體檢報告」出爐。
咱鄭州的道路有多長?平時鄭州人出行主要是為了幹啥?「體檢報告」中有不少有趣的指標,一起來看看吧。
【道路篇】
鄭州道路的總長度
相當於北京到廣州直線距離
最新的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年底,鄭州「井+環」的城市快速路系統基本建成,全市道路規模為1932公裡,相當於從北京到廣州的直線距離。較2010年增長約45%。
幾年時間,鄭州軌道交通已告別空白時代,形成了由3條線、93.6公裡構成的基本骨幹線網。2017年城市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69萬人次,最高單日客運量109萬人次。1號、2號兩條骨幹線路平均客流強度在國內已開通2~3條軌道交通線的15個城市中位居第四。
地面公交運營長度
約為北京到深圳一個來回
而地面公交方面,「長度」則更給力。2016年底公交線路運營長度為4600公裡,相當於北京到深圳的距離打個來回,較2010年增長29%。
其中,BRT運營線路長度為121公裡,較2010年增長了3倍;中心城區建成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
【出行篇】
居民平均出行距離
比上次「體檢」增7.3%
近年來出行需求總量持續增長,2017年鄭州市中心城區工作日常住人口出行總量達到1350萬人次/日,較2010年增長13%。
出行需求總量的持續增長主要來源於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2006~2016年鄭州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3%,該增速在直轄市及省會城市中位居第8位。
伴隨城市空間規模的不斷拓展以及機動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近年來居民出行距離不斷增長,全方式平均出行距離達到5.9公裡(2010年該指標為5.5公裡),較2010年增長7.3%。
午高峰出行比例下降
中午下班回家的少了
隨著出行距離不斷增長,中午回家的出行需求降低,通勤類出行強度隨之降低,午高峰出行比例較2010年降低4.1%。
交通數據還反映了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隨著網際網路及現代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購物、外出就餐等生活類出行強度有所下降。
通勤類及生活類出行強度的下降導致了出行率的降低:2010年工作日人均出行次數為2.86次,本次調查顯示,工作日人均出行次數為2.73次,較2010年下降4.5%。在出行目的構成中,居民的購物、外出就餐等生活類出行比例首次超過了上下班、上下學等通勤類出行比例。
【背景】
給鄭州交通「體檢」這回已是第五次
迄今為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都開展過多次居民出行調查,並建立了居民出行調查長效機制,定期給城市交通「體檢」,而鄭州的城市綜合交通調查也於1987年開始,目前已發布5次交通「體檢」報告,本次調查也歷經一年多時間,訪問各類人員共計14萬餘人,成果形成了由主要報告和15個專題報告構成的綜合交通調查系列報告。
調查廣泛、內容全面,報告背後的意義何在?
據了解,交通調查能展示一個城市最基本的交通特徵,可以據此診斷和「醫治」當前的交通難題,同時還能預測和預防未來的「交通病」。
鄭州市規劃局副局長牛建軍表示,此次調查的數據,為編制城市交通規劃,合理組織城市交通建設時序提供了科學合理的判斷依據,推動了城市交通人性化的發展。同時,該調查報告也為鄭州2035年的城市總體規劃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