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地雷達出動,為城區這些道路「做體檢」

2021-01-09 瀟湘晨報

城市道路就像人一樣,有時也會出現各種「小毛病」,比如路基疏鬆、地下空洞等,這些地下「疾病」很難用肉眼分辨。近日,市城管局市政處招標引入先進的道路檢測專用「探地雷達」為六安城區部分市政道路做一次全面「體檢」。

12月10日下午,市城管局市政處組織召開了「六安市濱河大道等道路雷達探測服務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評審會,會議邀請了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張孝富、市建設工程造價站蘇道勝、市檢測中心潘楊等3位行業專家參加評審會。市政處主任方進主持會議。

方進在發言時指出,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落實民生工程,不僅要看「地面」,還要看「地下」。六安的城市道路各種地下管網星羅棋布、新舊不一,今夏又遭受嚴重的暴雨水害,引發多處路基沉降、空洞,積累了很多不安全因素,全面「體檢」迫在眉睫。

與會人員聽取了檢測單位中地華北(北京)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關於實施方案內容的匯報,經充分討論一致認為該方案內容齊全、檢測方法、儀器設備、測線布置等滿足相關規範要求,經修改完善後可指導項目實施。

市政處相關負責人就檢測的具體工作也提出了相關要求。檢測單位要做好項目監管,全面排查,深入交流,充分了解道路表層和地下管道設施狀況,抓住檢測重點,加強對橋梁與道路連接點的檢測。檢測中要不斷優化方案全面部署,嚴格落實安全責任,履行好相關手續,做好交通引導。要重視宣傳,提高質量意識、宣傳意識,進一步做好管理工作,引導廣大市民了解、支持、參與市政道路檢測工作。

據了解,此次檢測將於12月底啟動,檢測單位將採用先進的探地雷達技術,對濱河大道、皖西路、天河西路、齊雲路的部分路段以及大鐘樓、南門農貿市場、大潤發超市等附近5個探測點實施路面脫空、下沉等路基病害全面探查。整個探測預計持續2個月,市政處將會針對檢測出現的問題制定處置、修複方案。

熱心市民如果發現道路存在病害問題也可以撥打「12319城管熱線」予以反映。

【來源:市政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北京為城市道路「體檢」,「探地雷達」今起查路基塌陷等問題
    (圖為探地雷達為道路做體檢。閻彤攝)城市道路也會得「病」,比如路基塌陷、地下空洞等。這些地下「疾病」僅憑肉眼很難發現,如今有了「探地雷達」,將可及時發現「病症」,為道路祛除安全風險。今天,西城展覽路街道和駐區中央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央地合作」,引入先進的道路檢測專用「探地雷達」,為展覽路地區的主要道路全面「體檢」。這也是西城街道精細化治理新嘗試。「探地雷達」是一個橙色的小盒子,另一端還有電子屏幕。通過給道路做「B超」,尋找肉眼看不到的地下空洞和塌陷隱患。
  • 探地雷達會診老城「裡子」,北京為多條道路「體檢」去除安全風險
    昨天,西城展覽路街道引入先進的道路檢測專用探地雷達,為展覽路地區主要道路全面「體檢」,會診路基塌陷、地下空洞等路面下的隱患,為老城更新和保護去除安全風險,提供決策依據。昨天,展覽路街道引入探地雷達,為地區主要道路做一次全面「體檢」。針對探查發現的問題和隱患,街道將會同專家一起制定處置方案。本報記者 閻彤攝近年來,城市核心區疏整促專項行動扮靚了不少背街小巷。
  • 西湖區啟用「探地雷達」給21條重點道路做「B超」檢測範圍可達地下...
    每當道路出現局部塌陷,造成車輛下陷的情況,總有車主感慨:要是提前知道,我就不開車過去了。馬路問題能否未卜先知?西湖區最近正在做這件事。就在7月16日夜晚,西湖區城管局市政部門檢測人員在體育場路上發現了一個深度約為14釐米左右的空洞,西湖區城管局立即組織養護單位進行現場核實確認,經查該處目前為地鐵施工區域,空洞處原先有一信號燈,拆除後留下了空洞,目前已迅速落實整改修復,消除隱患。 實現道路問題「未卜先知」的背後,靠的是這樣一臺「探地雷達」。
  • 用探地雷達車對道路進行探測 廣州高科技治理地陷隱患
    用探地雷達車對道路進行探測 廣州高科技治理地陷隱患金羊網  作者:梁懌韜、馮國炳  2020-08-03 記者獲悉一項先進的科學技術,能以極快速度發現地陷隱患——道路做了「CT」後,藏在深處的隱患就會暴露無遺。
  • 探地雷達如何確保自動駕駛車輛安全行駛?
    ,即使是最好的自動駕駛系統,仍然在和惡劣天氣做「抗爭」。一旦WaveSense完成了整個道路的掃描,它就能創建了一張路面以下地層的地圖,就像地層的「指紋掃描圖譜」,能夠以幾釐米的精度實現車輛的定位。探地雷達並不是一項新技術,考古學家和地理勘測人員一直在應用。WaveSense聲稱它們是第一個利用該技術定位地面物體的廠商,能夠對以65英裡/小時(約104千米/小時)的速度移動的物體進行定位。
  • 蘭州頻發路面塌陷事故,引入三維探地雷達勘探養護市政道路
    :澎湃新聞 近日,甘肅蘭州市多條道路出現路面塌陷,該市政部門引進三維探地雷達來探測全市「地下問題」。
  • 案例分享|三維探地雷達用於交通部公路檢測
    1   項目概況   試驗目的:採用美國3D-Radar公司三維探地雷達開展瀝青路面裂縫病害路面下部結構探測研究   2   測試路段   本次試驗路段長為26米左右,做了兩條數據採集路段,東側路段(遠離庫房一側)在7-18米處有明顯裂縫,其中縱向7-12米段有一塊5 X 0.8 平方米區域明顯下陷。西側路段(靠近庫房一側)表面上看沒有破損。
  • 杭州預防地面塌陷請出探地雷達 探究深度可達6米
    說到道路塌陷,讓杭州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上月發生在文二路學院路口的那起,幸虧當時發現及時,沒有出現人員傷亡。大家可能有疑問?除了人工巡查,目前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夠提前預防道路塌陷?對此,杭州正在做嘗試。
  • 廣州開展三維探地雷達地下管線檢測試驗
    近日,歐美大地在廣州國際生物島及BRT車道進行三維探地雷達DXV大深度天線陣地下管線探測試驗,效果顯著。探地雷達是主要的快速、無損探測地下管線的技術,正越來越廣泛應用於市政建設地下管線的實地探測。
  • 勘探尖兵——探地雷達--中國數字科技館
    那一個個「大鍋蓋」,就是雷達系統的一部分,只不過我們所了解的這些雷達通常應用於軍事領域和航空領域。目前,探地雷達不僅在地質勘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而且在建築施工檢測等方面也日益受到青睞。探地雷達利用其對淺層目標體探測精度高的優勢,可以很容易發現滑坡體的厚度、泥石流溝的厚度、地裂縫的延展深度和地下空洞等,為工程建設提供參考資料。
  • 麻省理工學院將探地雷達引入自動汽車技術 可以在雨雪中確保自動...
    該小組開發的新系統使用一種叫做探地雷達的現有技術,將電磁脈衝發送到地下。麻省理工學院的系統被稱為局部探地雷達,它會創建一張地圖,供汽車稍後返回同一塊土地時使用。該系統可以將波發射到地面,並可以量化地面中的特定元素以創建指紋。然後,這些數據可用於識別汽車的未來位置。該功能的目的是允許在冰雪覆蓋的道路上或在大雨時導航。有了這些信息,這輛車就不需要攝像頭或雷射就能自動運行了。
  • 軍事技術民用化,MIT 林肯實驗室探地雷達被創業公司用於自動駕駛
    圖丨一輛在雪地中行駛的 SUV 使用探地雷達探測下方道路(來源:WaveSense) 而且,自動駕駛汽車需要不止一種傳感器,畢竟人命攸關的事情,無論多麼小心都不為過。   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傳感器通常是光學相機和雷射雷達的組合,二者各有優缺點。但如果相機與雷達都依賴於反射光,二者的組合還具有冗餘度嗎?其它解決方案,比如紅外線需要通過探測發射光來工作。但 WaveSense 的方案完全不依賴光子。而且,它是第一個幾乎完全不受雪幹擾的傳感器。
  • 市區丹霞路底下有空洞,高科技「神器」體檢道路時發現
    道路塌陷 聽起來就挺可怕! 道路為何會塌陷? 最簡單理解就是地下出現空心(洞) 就可能會塌陷。
  • 我國首個全陣列式三維體制人工智慧探地雷達發布
    11月27日,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5所發布名為「鷹眼-A」的新型探地雷達,這是我國首個全陣列式三維體制的探地雷達,實現了人工智慧技術在地質探測領域的應用,管線智能檢測正確率已超過90%,誤報率小於5%,其地下空間一體化巡檢能力,將有助於提升城市空間精細化管理水平。
  • 福建:氣象雷達給青山綠水「體檢」
    中國氣象報記者湯珺琳  近年來,福建省氣象局創新利用都卜勒天氣雷達對森林火災實時探測,每6分鐘給「青山綠水」做一次全方位「體檢」。  「每隔6分鐘,對半徑200多千米、方圓10多萬平方千米的區域進行一次掃描探測,藉助雷達的火災回波可以更準、更早地發現林火,比目前其他探測手段早了30分鐘至兩小時,提高了森林火災撲救的效率。」龍巖市氣象局紅尖山雷達站站長張深壽說。  福建森林覆蓋率65.95%,長期保持全國第一。
  • 科學家認為探地雷達可能是土壤取樣的一種更容易的替代方法
    科學家們現在已經確定,利用探地雷達可以更容易地獲得同樣的數據。隨著礦物質含量、密度、鹽度、溼度和腐殖質含量等土壤特性的變化,土壤的顏色也會相應變化。這些顏色的變化可以在土壤樣芯中清楚地看到。雖然手持工具可以用來提取相對較淺的樣品,但要挖出較長、較深的樣品則需要更專業的設備和工藝。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的一個團隊為了尋求一種勞動密集型的替代方法,嘗試使用探地雷達(GPR)。基本上,GPR的工作原理是向土壤中發送微波無線電脈衝,然後分析地下元素將這些信號反射到地面的方式。不需要挖掘。
  • 研究人員利用探地雷達技術繪製出羅馬古城的完整地圖
    據外媒報導,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雷達掃描技術繪製了古羅馬古城--Falerii Novi的完整地圖。 據了解,研究人員騎著一輛裝有探地雷達儀器的四軸自行車在這個位於羅馬首都羅馬以北50公裡的義大利鄉村裡穿行並由此揭開這座城市的秘密。
  • 我國發布首個AI陣列式探地雷達
    語音播報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35所獲悉,該所27日發布了新型探地雷達這是我國首個全陣列式三維體制的探地雷達,標誌著我國無損探地技術完成了從「二維」到「三維」的跨越;同時該產品實現了人工智慧技術在地下異常體識別領域的應用,管線智能檢測正確率超過90%。  隨著管線和路面老化,城市地下空間安全問題日益凸現,潛藏著路面塌陷、燃氣管線洩露等危險。
  • Geophysics:基於迭代偏移/反偏移的探地雷達地表繞射波分離方法
    李超等-Geophysics:基於迭代偏移/反偏移的探地雷達地表繞射波分離方法探地雷達因其無損探測的特性被廣泛應用。圖1 探地雷達觀測系統與地表繞射波示意圖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的博士生李超與導師張金海研究員等合作,開發了一種基於迭代Stolt偏移/反偏移的地表繞射波分離方法
  • 玉兔二號探地雷達探測到月背地下40米處結構
    嫦娥四號登陸器2月26日嫦娥四號著陸器的科學家們揭示了馮·卡門隕石坑下面的結構,發現了三個不同的層,這是從玉兔二號的探地雷達儀器收集的雷達數據中得到的第三層,它的深度至少為40米處,雷達無法可靠地穿透更深的地層,它的特徵是粗粒和細粒物質的交替帶,以及嵌入的巖石。這些數據表明著陸場的地下內部結構基本上是由低損耗、高多孔的顆粒材料嵌入不同大小的巨石構成的。馮·卡門隕石坑是由一層覆蓋著從各個火山口噴出的沉積物的風化層構成的,這些深色的泥灰巖是古代火山活動的證據,大約36億年前,火山活動使馮·卡門隕石坑被熔巖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