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在北上廣深住在衛星城 都市圈軌道交通重塑職住關係

2021-01-15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工作在北上廣深,住在衛星城!都市圈軌道交通重塑職住關係

高房價下,是否該逃離北上廣深?

不止是北上廣深,對於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而言,都時常面臨著要「大城床」還是「小城房」的選擇?隨著城市群、都市圈時代的到來,第三種選擇正在浮出水面——不必放棄在大城市的工作,但住在以它們為核心的、房價更容易承受的衛星城。未來,這一選擇或將變得更為普遍。

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會長王峙解讀稱,「十四五」期間,城軌交通勢必將進一步突破城市行政區域的邊界,從單點走向多域,逐步由發展單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向發展城市群軌道交通網絡轉型升級。

這一判斷的大背景,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上述《建議》提出,優化行政區劃設置,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

事實上,早在2019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就已經提出,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統籌考慮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布局,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通勤圈。探索都市圈中心城市軌道交通適當向周邊城市(鎮)延伸。

當城際乃至省際之間的通勤軌道交通網絡得以建立,將重塑職住關係,使得「工作在大城市,住在衛星城」可能在更多的人群中成為趨勢,而這將進一步重塑中國的城市空間格局。

發展空間巨大

早在2017年,中國內地的城市開通軌道運營總裡程就超過了4000公裡,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內地城市各計有7141.55公裡的城軌交通運營線路,其中地鐵5514.92公裡,佔比約為77%。

以地鐵為代表的市域交通,具有通勤化、快速度、大運量等特點,是城市公共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內的大城市,地鐵建設規模已經世界領先。而隨著單一城市逐漸向都市圈、城市群化發展,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功能需要向周邊疏散,這對市郊鐵路、城際軌道線網的配套提出了要求。

根據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的研究,以日本東京都城市群的發展經驗來看,東京都包括私鐵、地鐵、輕軌在內的軌道線網總規模達到2300 公裡,市區軌道 304 公裡,城際軌道線網的規模通常要達到市區軌道線網的7-8倍,才能實現中心城功能的有效疏解。

張國華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以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發展,進而以城市群帶動中國區域協調發展已上升為國家實施的重大戰略。在這樣的空間形勢中,有必要把城市群、都市圈建立在軌道之上。

張國華指出,我國軌道交通以「鐵路+城市軌道」為主體,但市郊鐵路、城際軌道卻規模體量不足,難以適應城市群、都市圈的高強度、多樣化、高頻次、強時效的交通需求特點。

以深圳為例,2019年11月,深圳公布的一份《建設交通強國城市範例行動方案(2019-2035年)》指出,深圳與莞惠之間跨市機動化出行中軌道分擔比例不足5%。

來自廣東清遠的幾位全國人大代表在2019年提交相關建議,呼籲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對環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認為當前環珠三角地區與大灣區交通互聯不夠,比如廣清輕軌尚未連接兩市中心區域,通車時間一再推遲,廣清地鐵又一直處於規劃中,市民往返兩地耗時較長。

廣東省政府對此答覆稱,新修編的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已預留地鐵18號線北延至清遠市的通道,將積極爭取國家審批廣東有關鐵路規劃時,將原定的廣州地鐵18號線北延至清遠段項目作為市郊鐵路納入規劃。

張國華表示,正是因為目前還存在很大的不足,這也意味著,未來連接城市群、都市圈的軌道交通發展空間巨大。

重塑職住關係

如果說城市群之間的軌道交通是為了讓不同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繫更為緊密,那麼,都市圈之內,則更多是給通勤者提供了便利。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他曾到德國波恩開會,有一位教授從科隆過來,很自然地介紹說自己是個通勤者,在這裡上班,但不住在這裡。Metropolitan(大城市的)這個詞中,Metro有大都市的意思,同時它又有軌道交通的意思。有了軌道交通,都市的半徑可以擴大到50公裡,乃至70公裡。

經濟學家樊綱則曾指出,如果軌道交通讓一小時可達成為現實,中國的中心城市高房價壓力將會減小。

考慮通勤的適宜時間和距離,都市圈軌道交通以市郊鐵路、城際快軌以及跨市地鐵為主。對於通勤者而言,如何能使跨市乃至跨省出行的便利性更大?

張國華提及了一個方面,市郊鐵路線路要深入城市的核心內部,而不只是截止在外圍郊區,要儘量避免多次換乘,提高門到門的出行效率。

此外,票價和班次是通勤者尤為關注的方面。北京一位白領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比如從天津到北京,雖然單程最快半小時就可以到達,但每天的通勤成本在100多元,這使得願意承擔這一價格的可能只是少部分人。

相比之下,北京的四條市郊鐵路價格就親民得多。以S106次列車北京西站到良鄉站為例,25分鐘的車程,價格僅為6元。

再以深圳為例,其面積僅有1997平方公裡,約相當於北京的1/8,市民因此更容易「溢出」到鄰近市。今年年初,廣東省政協委員聶竹青提到了一組數據——在深圳工作而在臨深片區居住的深圳人約有8萬,其中居住在東莞的佔67%、惠州佔18%、香港佔15%。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總規劃師羅彥則在11月23日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深圳與東莞、惠州交界的地方,每天約有30萬的通勤群體。他們所需要的軌道交通比較接近公交化的概念,頻次較高,同時費用較低。

跨市地鐵成為一種備受期待的方式。近日,深圳市軌道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深圳將積極爭取將地鐵10號線東延至東莞鳳崗、地鐵14號線東延至惠州惠陽等部分跨市城市軌道項目,納入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五期建設規劃,並適時推動建設。

但深圳此前曾透露,都市圈軌道交通涉及不同的行政主體和管轄範圍,城市發展策略存在差異,規劃建設協同推動、資金分擔、運營管理等機制、政策仍待優化,導致跨市地鐵難以推進。而這些,恰恰也是城市群、都市圈發展所需要突破的難題。

雄安新區主任特別顧問、深圳市軌道交通協會會長趙鵬林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城市群、都市圈的軌道交通將會成為未來的一個發展重點,但這是機遇,同時也是挑戰。

(作者:王帆 編輯:周上祺)

相關焦點

  • 區域交通加力填補空白 軌道上的城市群提速崛起
    來源標題:區域交通加力填補空白 軌道上的城市群提速崛起 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十四五」期間計劃新開工城際和市域(郊)鐵路共1萬公裡左右,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市群1-2小時出行圈和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軌道上的京津冀
  • 亞洲最擁擠的城市,不是北上廣深也不在中國,而是鄰國這座城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同時各城市的交通網線也越來越完善,人們出行也越來越方便了。隨著人口日漸增長,我國發達城市的交通工具上都擠滿了人,無論是火車還是公交以及地鐵,到處都是人滿為患,特別是大城市的上下班高峰期,人們擠進交通工具裡面都快成紙片人了,鞋帶不綁緊的話,可能轉眼就不見了。本來我們已經覺得北上廣深已經夠擁擠了,沒想到鄰國這個城市更加誇張。
  • 讓通勤的路不再遙遠 杭州探索多中心郊區化發展縮短「職」「住」距離
    一位規劃專家告訴記者,城西的職住分離大致有兩條通道:沿文一西路通道「擺動」的是工作在城西、住在其他城區的群體,是大走廊產業先行、人才集聚這一發展路徑下的產物;而沿天目山路通道「擺動」的,則是住在杭州城西,工作在主城區的群體,這一群體中分為兩類,一類人在杭州中心城區外延的過程中在當時相對偏遠、房價相對偏低的城西購買了改善型住房,一類則購買了剛需住宅。
  • 百度地圖行業內首家採用「城市交通擁堵六維特徵畫像」:「堵城」堵...
    哈爾濱重回擁堵榜首 「城市交通擁堵六維特徵畫像」刻畫城市擁堵特點《報告》分析顯示,哈爾濱在 2018 年第 4 季度力壓「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重回「全國百城擁堵榜」首位,而北京和重慶則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哈爾濱通勤高峰擁堵指數環比第 3 季度上漲3.28%,達到1.975。
  • 東京也許就是北上廣深的未來
    對于越住越小的家,日本建築師山下保博說:「日本的地價很高,越接近城市的中心,能夠保有的就只有極為狹小的土地了。」 面對越來越貴的房價,也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如何在空間小的城市中,創造出寬敞的居住感覺?而日本東京,或許是最接近北上廣深終極答案的模型。
  • 百度地圖大數據首度揭示霧霾和擁堵關係
    1月14日,百度地圖重磅發布《2018年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選取了全國100座主要城市,針對交通擁堵、居民通勤、居民出行、公共運輸、綠色出行等民眾最關心的交通問題進行了解析,更首次對交通與環境關係、自動駕駛趨勢和智能交通現狀進行了深度觀察。
  • 簡論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對策|龍志剛專欄
    龍志剛 | 立方發酵談作者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交通擁堵作為「大城市病」之一,受到政府及社會民眾的普遍關注。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至縣級城市,都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多中心城市發展理念將城市劃分為多個城市中心,各個城市中心規劃建設對應的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商業設施,以滿足自身區域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避免跨中心的長距離出行,相應的減少交通出行距離;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TOD)及城市綜合體的用地開發模式,通過用地多建築業態開發及圍繞公共運輸站點聚集性開發,將城市多中心的服務半徑進一步壓縮,將部分交通需求控制在步行範圍之內;職住平衡理念,在城市規劃階段,
  • 北上廣深吸引了三千萬外來人口,都市的向心力有多大
    給你半年工資,讓你離開北上廣深,你願意嗎?據 NHK 新聞報導,日本政府明年開始將實施一項政策,鼓勵人們從東京 23 區(東京最繁華的地區)移居。截至 2016 年底,北上廣深四城的外來人口已超過 3000 萬,比吉林省的總人口數還要多。迫於人口集聚帶來的資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一些城市開始收緊落戶政策,人口規模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 2019.04:北京居民職住分離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城市規模的擴大使得居民可以選擇在經濟發達、工作機會較多的區域工作,在生活成本較低的區域居住,這使得北京市居民職住分離。職住分離不僅會增加居民的通勤時間,還會引發交通擁擠、社會隔離等問題[1]。探討職住分離對北京居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對了解北京居民職住分離情況以及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具有重要參考作用。
  • 優化「上海都市圈」的空間形態:做「八爪魚」而非「太陽系」
    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關係,理論和實踐上一直存在爭議,它們究竟存在哪些差別?又如何優化都市圈的空間形態?這兩句話非常清楚地回答了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間的差別。然而,什麼是都市圈,都市圈覆蓋範圍有多大?它和城市群是什麼關係?在國內的理論和實踐界,關於這些問題仍然存在爭議。 我們認為,都市圈和城市群至少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差別。 一是範圍差異。
  • 年內兩場會議定基調:軌道上的都市圈2021年再加速!
    軌道上的都市圈在不平凡的2020年,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利好。始於年初的那一場會議,沒有在年末的這一場會後結束,而是再出發。城際鐵路和市域(郊)鐵路的概念其實很複雜,我們不妨先從一張圖講起:軌道交通四兄弟,圖源網絡,侵刪。
  • 「大躍進」時期上海的衛星城建設(組圖)
    上海解放後僅半年,1949年12月,市人民政府就邀請蘇聯專家小組來滬指導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並擬定了《關於上海市改建及發展前途問題》的意見書,提出把上海由消費城市改變為生產城市,使非工業生產人員轉業到工業生產中去,由此指明了上海城市工業化的發展方向。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係》,提出要發展沿海工業;6月,國家城市建設部部長萬裡強調城市規劃要促進生產發展。
  • 你獨自一人,在北上廣深過得好嗎?
    因為我發現因為我一直住在家裡,所以對於這種獨居的生活毫無概念。好像回家之後,有人開門理所應當。好像回家之後,有電視在播,有人在說話,稀鬆平常。我完全對於一個黑屋子和一個無聲音的房間沒什麼概念。我嘗試著問他們,為什麼不選個離家近一點的一二線城市發展,總好過在北上廣深這麼拼命。他們都說,來都來了,就這麼回去多丟人。總要趁著年輕,趁著試錯成本還不算高,給自己一個可能的機會吧。
  • 哈工智谷CTD|深莞惠大都市圈定調,惠州有新了的「加速度」!
    作為深圳近鄰,惠州再次被「點名」,在大灣區背景下,有了中央紅利加持,深莞惠合作打開了更大的想像空間。(圖片來源於網絡)2020年6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這是廣東省公開文件中首次透露廣州、深圳兩大都市圈的具體範圍。
  • 來看2020年北京軌道交通建設成績單→
    京雄城際全線建成通車,北京與雄安新區之間新增交通骨幹線路;京張高鐵延慶支線開通運營,2022年冬奧會交通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京瀋高鐵建成,計劃近期全線通車,北京與東北方向各城市間時空距離大幅縮短。豐臺火車站改建工程、京唐城際鐵路、城際鐵路聯絡線一期正在加快建設,計劃2021年至2022年陸續建成投用,城際鐵路聯絡線二期正在積極謀劃,加快開展前期工作。
  • 有錢人住在城中村,沒錢人住一千五百萬的房子。
    前言:中國的北上廣深地區是非常神奇的4個城市,因為在這幾個城市你會發現金錢是多麼的重要,如果說你的這幾個城市生活的話你會感受到什麼才叫做魅力之都。但是難道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人就是有錢人了嗎?
  • 城市會往何處去:東京都市圈空間結構演變的制度邏輯與啟示
    東京都市圈則是東京都及其周邊居民日常工作和通勤的空間範圍,包括「一都三縣」,即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和琦玉縣,面積1.35萬km⊃2;,2015年該區域總人口為3612.7萬人。而首都圈範圍更廣,屬於區域規劃範疇,包括東京都市圈及其周邊的山梨縣、群馬縣、櫪木縣和茨城縣,總面積3.66萬km⊃2;,人口4382.8萬人。
  • 為什麼說北上廣深房子是硬通貨?看看紐約東京怎麼說!
    但是這兩年提出房住不炒、今年房地產企業三道紅線等政策,全國部分城市房價已經有下滑趨勢,尤其是天津,但是北上廣深的房價一直維持在高位,並沒怎麼跌,今後還能不能投資,會不會成為硬通貨,我們同差不多相同規模的紐約、東京相比一下。